
【敏思】不容易(随笔) ————长篇小说《榴莲飘香》创作谈
一、保留文学创作的梦想“不容易”
周国平说:没有梦想的人必定平庸。
我的文学梦想始于一本团支部的刊物《无名草》。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我们这群二十岁上下的学生,初到工厂,单调的劳作,乏味的生活,年轻而不甘寂寞,创办了刊物《无名草》,抒发情感,展示梦想。坚持了六个年头。虽无分文稿酬,但稿源却始终不断;虽然都是业余时间刻和印,没有半个加班费,却一样地劲头十足。后来,《无名草》作为工会的读书成果在集团公司作过经验发言,也曾作为团系统的基层建设代表给予了表彰,跨进了市“一类团支部”的行列。“无名草”们的文章,逐渐地登上了大雅之堂,上了厂报、市报、《冶金报》、《湖南文学》……
我也是从《无名草》这个平台开始放飞文学梦想的!渐渐地,开始试着往外面的报刊杂志投寄文章,居然也有些采用。2011年获得《小说选刊》全国小说笔会优秀奖,2014年获得“中国小说学会”短篇小说优秀奖。
二、保持创作的动力源泉“不容易”
也曾对梦想动摇,写过一篇“困惑笔耕”的文章。
困惑之一:写文章能换来真金白银维持生活吗?答案是:不能。因此,特别羡慕那些摇笔杆子当摇钱树一样的大作家,或者说畅销书作家。既然不能以写作挣钱养家糊口,那又何必执着于“爬格子”呢。我的写作动力一度疲沓。
困惑之二:有不务正业之嫌。原来当通讯员,写文章是职业,名利双收。后来转行了,做管理,如果还坚持创作写小说散文,还去参加这个征文那个比赛的,就显得不合时宜了。
一段时间,我是在困惑之中忐忑前行,既担心工作受影响,被领导微词;又担心人们的异样的眼光,写些没用的东西,何苦来。不过,我内心放不下笔,便改变了方式,用笔名、网名坚持着写。能够保持写作的动力,我体会,还得具备几个要素——
1、要“相信”。生活中有些感动、感悟的东西,要记下来。我们需要阳光的心态,相信这世界的美好,相信人的美好。虽然也有雾霾的日子,可是,心中的太阳是一定会升起的。
基于这一点,对于《榴莲飘香》书名的确定,有的朋友说,就叫《榴莲》或许更好一些,是香是臭交给读者评说。而我却坚持我的导向观,也就是作者的正面的导向——“相信”、“飘香”。
2、要有“激情”。我们的生活通常是平淡的,但是,我们要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淡的亮点,就像“美是靠发现的”原理一样。我经常被生活中的人与事感动,继而产生写作的冲动。《榴莲飘香》的创作也是被感动,激发了创作激情。
3、要“追逐”。一个人有了梦想,需要追梦的勇气。写长篇小说,出书,这样的梦想当然是高不可攀的。如果自己不敢追逐,止步不前,梦想始终就在高处让你仰慕。我很早就被一句西方谚语所触动:不去试一试,比失败更糟!这句谚语影响了我一生。
三、保证创作题材的价值被认同“不容易”
我在2011年参加《小说选刊》全国小说笔会获奖时,从大会中得到的信息“知识分子”题材比较少。于是,我开始琢磨这方面的题材,作为下一次参加《小说选刊》的参赛作品。因而,就有了“鲁妙仔”这个新时代女性知识分子的形象,这是一个有别于传统知识分子的形象。并且尽可能地塑造得有个性些,鲜活些。
我选择“教育题材”“知识分子题材”,还有一个触动——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我们这一代人的儿女多是90后,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思想活跃,自我中心等。尤其是某歌唱家的90后儿子,玩豪车,玩女人,最终堕落为触犯法律,坚定了我写“教育题材”的决心。因为,这题材有着普遍的社会意义,有着广泛的现实价值。
在《榴莲飘香》作品中,不乏关于教育的观点碰撞。“女孩富养,男孩穷养。”“小学知识简单,不学没关系。”“棍棒底下出孝子”“年少快活一阵子,人生痛苦一辈子。”关于孩子上中学的“留”与“放”,选班级等许多具体问题,都有详尽的描述。文章着墨,没有把浓墨重彩放在故事情节上,而是在叛逆期问题少女的心理分析上,在鲁妙仔老师挽救的方式方法上。
四、保护创作中备受煎熬后依然前行的状态“不容易”
事实证明,在追逐梦想的过程当中,会遇到很多、很大的困难。
1、结构的“煎熬”。选择了“教育题材”之后,主线是鲁妙仔对彭紫萱的教育引导,可是,鲁妙仔也不可能全身心地帮助孩子搞学习,她毕竟还有自己的家庭、工作、生活。那样的结构这样的结构不但太单一,而且也不真实。苦思冥想,设置了三条线:教育线、感情线、业务利益线。但是,驾驭起来却并不容易,一不小心就可能主线变副线,副线成主线了。
2、人物刻画的“煎熬”。《小说选刊》老师说,长篇小说是否成功,人物刻画是否到位是关键。我作品最初的版本,鲁妙仔帮助彭紫萱,感觉是高尚无私、崇高伟大,被朋友批评为“不食人间烟火”,“此人只应天上有。”人物形象概念化、不丰满。“煎熬”之后,设置了鲁妙仔与彭渐成的“老感情”“旧情复燃”,让鲁妙仔有了“私心”,也就有了全力拯救彭紫萱的行为基础与动力,因而更加合乎情理。
3、高校生活常识的“煎熬”。女主人公鲁妙仔是一个大学副教授,她有自己生活的特定圈子,在描述的过程中,经常苦于自己阅历中的空白而苦恼。当然,解决的办法就是深入高校体验生活。
4、返工、调整、补充,是一种“经常煎熬”。过去一直以写短篇、写千字文见长,语言锤炼、风格,故事结构的铺垫、留白等,都不是一回事。往往是铺垫不够,留白太多,故事显得突兀。发现问题之后,就要经常做这方面的补充。可是,补充之后又可能与后面的刻画冲突,甚至自相矛盾。
5、“炒现饭”的乏味。写着写着,就觉得哪里不对劲了,就回头看,看多了就觉得乏味,就想放弃了。这些“不对劲”,不是主线凌乱、素材平淡,就是语言风格平铺直叙、缺乏引人入胜,担心读者看不下去。无数次“从头捋一遍”,感觉是“炒现饭”般无味。
6、删除——“心如刀割”。一个老师说,有些章节、自然段落可以去掉,却不影响文章,建议删除。于是就琢磨着哪些属于狗尾续貂,哪些属于画蛇添足。可是,那毕竟都是心血,删除的时候有些心痛。
7、“让我欢喜让我忧”——争议与碰撞。有的朋友对作品中的教育观念颇有争议,认为鲁妙仔的观点、做法不妥;也有人恰恰相反,很是认同。对于主人公的感情与道义方面,也存在一些争议,一方面对于拯救孩子的认同,一方面是对别人家庭的干扰或是破坏,有些微词。还有人问及作品中的人物,是否有作者的影子,还有某某的影子。让我无言以对,只能说:生活不是文学,文学必须是生活。或者说文学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不想深入探讨。
五、保存各方老师、朋友的帮助“不容易”
在《榴莲飘香》定稿之后,我印刷了50本样书请老师们斧正。
最细致的是胡佩生老师。他给予了《榴莲飘香》充分的肯定的同时,帮我做了一次详尽的校对。书里很多的错字、错误的标点符号都一一画圈标记。胡老师在企业报纸当编辑的时候,时常对我写的稿子高屋建瓴般的指点,不光是文章,还有做人方面。感觉他就是一位邻家大哥哥,非常亲切。这篇小说,他还是肯定为主,只提了一个意见:对话多了点。于是,我改。
最热心的是杨华方老师。第一次到《湘潭日报》社找他,他正忙着自己的电视连续剧剧本的事,无暇顾及我。后来,他看了我的长篇小说,给予了肯定。我则趁机请他为我作序,他一口就答应了。过了一段时间,他打电话告诉我序言写了,发在我邮箱了,让我看看行不行。我喜出望外。
春节前夕,杨华方老师又召集市作家协会的主要成员对我的作品把脉。这些老师都是鼎鼎大名,杨振文、周克武、谷静、聂鑫汉、赵竹青、蒋鸣鸣、楚荷、楚子等,都是我仰慕已久的,我实在是忐忑。更多的作家因为没有看过原著,只是根据我提供的章节目录、内容简介、杨华方的“序言”,以及我的汇报,发表意见。收获的是文学创作的知识,得到的是鼓励。从老师们的话语里,我汲取养分和力量,把他们给的养分输入进《榴莲飘香》作品中去。
此外,市摄影家协会主席熊汉泉及其学生周沛为《榴莲飘香》作封面设计,增加许多雅致的元素。湘钢书法家陶仁贵老师为书名的题词墨宝,都得到了保存,为《榴莲飘香》增色添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