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妙善大师(专题片) ——纪念中国佛教史第一位普陀山全山寺院方丈妙善大和尚
开篇
1 普济寺钟楼
【普济寺钟楼上,一名僧人缓缓撞击着古钟的剪影。
【悠扬的钟声响彻寺院的上空。
【镜头从僧人的肩头穿过,苍茫的天穹出现了鱼肚白。
2 (叠化)大海
【海平线上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冉冉升起。顿时,天海之间一派金碧辉煌,海面上金光闪闪。
【梵呗《戒定真香》起。
3 普陀山
【在《戒定真香》的梵呗声中,渐显祥云缥缈的普陀山。
【镜头不断叠化百步沙、磐陀石、千年古樟、山中古刹、摩崖石刻“海天佛国”等奇景壮观。
解说:《华严经》上颂赞:“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度众生住此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应化度生的道场。岛上气候宜人,尘土不扬;绿草如茵,古木参天;山岩奇异,寺庙庄严。清净幽雅的环境,让人心旷神怡,古意盎然,大有飘然超俗之感。
4 普济寺
【梵呗《戒定真香》在继续。
【普济寺院内古树参天。巍峨的普济寺圆通宝殿前的大香炉,香烟缭绕。镜头推向大殿门楣上的匾额,上面镌刻着“大圆通殿”的字样。
解说:自古以来,普陀山被誉为“震旦第一佛国”,素有“海天佛国”之称,名闻遐迩。在普陀山200多座寺庵的主殿里,供奉的几乎都是各式各样的观音菩萨塑像。
5 普济寺大圆通殿
【圆通宝殿大殿内,众僧和信众在打普佛。他们高唱《戒定真香》,梵呗声此起彼伏。
【慈祥的圣观音坐像,俯视着打普佛的人们。佛案上的香炉,青烟袅袅。
【镜头移向大殿两旁观音菩萨的应身像。
【大殿内,信众人人手拈一炷香,在虔诚地礼佛。
解说: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表现了一切佛的大悲心,能现33种化身,救72种大难,遇难众生只要一心诵念她的名号,观音菩萨就会“观其音声”前往拯救。海内外的信众,无不仰慕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寻声救苦的悲心与愿力。前来佛国圣境普陀山参拜观音的信众,全都期盼着能够拥有佛菩萨的庇护,得到人生的幸福与安宁。正可谓,“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
6 妙善纪念堂
【镜头从法华洞移开,推向一座江南园林式建筑。妙善老和尚的坐像两边的墙上,装饰有两幅大型的铜壁画。画上雕刻着妙善和尚亲自筹建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南海观音大像和施诊施药、消灾延寿的普济医院等画面。
【众僧尼捧着鲜花,举着燃香,来到妙善老和尚的坐像前礼拜。
【镜头从众僧尼的头顶推向妙善老和尚坐像,渐渐拉近,出现妙老的头像特写。
解说:然而,在普陀山西南面的一座庙宇里,供奉的却不是万人敬仰的观音菩萨,而是一位已经圆寂多年的僧人。在他71岁高龄时,曾在佛前发下宏愿,要重现“海天佛国”的辉煌景象。他——做到了。每当这位僧人的圆寂日,普陀山的僧尼都会自发地来到这里,燃上一炷香,献上一束花,以表达对他的深切怀念。
【妙善老和尚的坐像前,香烟缭绕。
7 (叠化)妙善长老彩照
【妙善老和尚的周身祥云缭绕,鲜花纷纭,光芒四射。
解说:这位令僧尼和信众敬仰的高僧大德,就是普陀山佛教史上第一位全山寺院方丈妙善大和尚。僧尼和信众把他尊为普陀山的中兴祖师,无不称颂普陀山的繁荣昌盛是得益于他的功德。
【推出片名:《妙善大师》及主创人员名单。
第一篇皈依佛门
8 西方三圣像
【紫竹林禅院三圣殿西方三圣坐于莲台之上,他们头上笼罩着圣光,五色花雨纷纷飘落。
【打出字幕:皈依佛门
【背景音乐:佛乐《三宝歌》前奏曲。
9 江南水乡
【江南水乡的田间小道上,一位牧童骑在行走的水牛背上,悠然自得地吹着横笛。他的肩上背着一个书包。
【背景音乐:江南笛声。
解说:妙善大和尚俗名吴敬亭,清宣统元年,即1909年6月30日,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县郭家园。他是兄弟四人中,最年幼的一个。据说,妙老出生时很不平常,天呈五彩,室降祥瑞。
10 江南水稻田
【一位妇女在田间劳作。
【远处传来众多孩子朗朗的读书声。
解说:妙老3岁那年,父亲不幸病故,兄弟四人全靠母亲日夜操劳,勉强糊口。为了让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母亲还把妙老送进了私塾,让他读书识字。
11 江南水乡
【一位少年的背影,背着褡裢走出村庄,恋恋不舍地沿着乡间大道渐渐远去。
【背景音乐变得如泣如诉。
解说:在妙老十六岁的那年,家境不堪重负,母亲只得忍心让他离乡背井到外乡去做学徒。从此,妙老踏上了经商之旅。
12 (资料)战场
【军阀混战,你死我活的战斗场面。
解说:时逢军阀混战,局势动荡,经商艰难。成年之后的妙老,感于世事无常,人生多苦,故而萌生了出家的念头。
13 江南乡镇
【萧条的街面上,蓬头垢面的老人和孩子,流离失所,沿街乞讨。
【一个老板模样的人在上门板。一位青年背着褡裢走过店铺,渐渐远去。
【背景童声: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佛乐《三宝歌》起:人天长夜/宇宙黮暗/谁启以光明/三界火宅/众苦煎迫/谁济以安宁/大悲大智大雄力/南无佛佗耶/昭朗万有/袵席众生/功德莫能明……
14 定慧寺地藏殿
【一名青年僧人在剃度。
【佛乐《三宝歌》继续:……今乃知/唯此是/真正归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解说:1932年,24岁的妙老离开家乡,赴丹阳地藏寺礼寂宽大师出家,继而剃度于镇江焦山定慧寺地藏殿。
15 焦山定慧寺
【江苏镇江焦山定慧寺山门、庙院、地藏殿、石刻《瘗鹤铭》等一组镜头。
【背景音乐:佛乐《三宝歌》乐曲继续。
解说:定慧寺始建于东汉,是镇江最大的古刹。清康熙时取“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之意,改名为定慧寺。定慧寺最著名的古迹当数晋朝王羲之书写的石刻《瘗鹤铭》,被人赞为“大字之祖"。
16 扬州天宁寺
【扬州天宁寺的一组镜头。
解说:相传,扬州天宁寺原本是东晋时期谢安的别墅,后捐献建寺,以供尼泊尔僧人佛驮跋陀罗在此翻译《华严经》。宋高宗为逃避金军南下,曾在此地驻跸。清代康熙、乾隆也曾将这里做为南巡时的行宫。而且,这里还是曹寅受命设局刊刻《全唐诗》,纂修《佩文韵府》的场所,与曹雪芹的家事有着紧密联系,成为国内外红学家所瞩目的重要遗迹。
【背景音乐:佛乐古筝曲《云水禅心》起。
17 扬州天宁寺大殿
【天宁寺大殿内,一名年轻的僧人匍匐在佛前礼佛。
解说:妙老出家剃度后,就在扬州天宁寺受戒,取法名心慈,字妙善。
【背景音乐:佛乐古筝曲《云水禅心》继续。
18 扬州高旻寺
【高旻寺的一组镜头。
解说:而后,妙老来到了扬州高旻寺。高旻寺是江南禅宗名刹,与镇江金山寺、常州天宁寺、宁波天童寺同为东南四大丛林,不仅在国内享有盛名,而且影响远及东南亚各国。清朝康熙、乾隆二帝六下江南,皆驻跸于此。日军侵华时期,陈毅元帅也曾在这里避过难。妙善住禅堂两年,戒定并摄,深受禅宗泰斗来果老禅师青睐。老禅师曾亲为妙老传法授记,传他为临济正宗47世传人。之后,妙老或闭门精研佛理,或云游四海求法,颇有所得。
【背景音乐:佛乐古筝曲《云水禅心》继续。
19 (叠化)来果老禅师法相
【禅宗泰斗来果老禅师法像。
解说:来果老和尚是中国近代禅宗大德,为临济宗第四十六世祖,与虚云和尚同为佛门龙象。
生平著有“来果禅师语录”、“来果禅师开示录”和“来果和尚自行录”三书,乃一生实践禅门的血泪结晶。来老茶毗后,得彩色舍利极多。
【背景音乐:佛乐古筝曲《云水禅心》继续。
20 杭州灵隐寺
【杭州灵隐寺的一组镜头。
解说:妙善大师曾在杭州灵隐寺参访。灵隐寺又名云林寺,是中国佛教著名十刹之一。这里千峰竞秀,万壑争流,是一处古迹丰富、景色宜人的游览胜地。据说,印度僧人慧理见这里景色奇幽,以为是“仙灵所隐”,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
【背景音乐:佛乐古筝曲《云水禅心》继续。
21 宁波阿育王寺
【宁波阿育王寺的一组镜头。
解说:妙善大师也曾步入宁波阿育王寺参访。阿育王寺是我国禅宗名刹“中华五山”之一,为国内现存唯一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寺。阿育王寺在我国佛教史以及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尤其是因寺内珍藏佛国珍宝“释迦牟尼真身舍利”而闻名中外。
【背景音乐:佛乐古筝曲《云水禅心》继续。
22 (叠化)妙善长老照片
【妙老当年几张尘封已久的生活照。
【背景音乐:佛乐古筝曲《云水禅心》继续。
解说:妙老生有慧根,护教心诚,导化巧能并摄。在名师的指点下,他戒行精严,参学精进,深得禅宗的奥妙。禅宗的宗旨概括起来四个字,“净心、自悟”。净心即绝妄念,不染尘劳;自悟,即一切皆空,没有烦恼。能净能悟,顿时成佛。
23 莲花洋
【一只渔船在海面上行驶。
【背景音乐:佛乐古筝曲《云水禅心》继续。
解说:自菩提达摩“面壁十年”传下四卷《楞伽经》,到六祖慧能得法《金刚经》,禅宗才真正成为一个宗派,从而确立了中国佛教自成体系,对中国乃至东方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4 普陀山海岸牌坊
【一位头戴斗笠的僧人肩背褡裢走来,站在牌坊前驻足仰视门柱上的对联。
【上联: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下联:无机不被万里无云万里天。
【背景音乐:佛乐古筝曲《云水禅心》继续。
解说:宋高宗绍兴元年,普陀山的居民迁徙出岛,这里成为僧侣绝尘弃俗的清净天地。全岛原有的佛教各宗,也统一归于禅宗。1944年4月,妙老辞别来果老和尚,东渡心仪已久的普陀山。
25 普陀山妙庄严路
【头戴斗笠的僧人肩背褡裢走在嵌有莲花图案的石板路上。
【背景音乐:佛乐古筝曲《云水禅心》继续。
26 普济寺菩萨墙
【头戴斗笠的僧人肩背褡裢走过菩萨墙,墙壁的后面,老树虬枝横逸。
【镜头推向菩萨墙上镌刻着雍正皇帝书写的“观自在菩萨”五个大字。
解说:佛家解释,菩萨大慈大悲,有求必应,称为观世音;菩萨智慧无比,圆通无碍,称为观自在。
【背景音乐:佛乐古筝曲《云水禅心》继续。
27 普陀山洪筏禅院
【洪筏禅院的一组镜头。
【圆照法师像。
解说:妙老来到洪筏禅院,拜见了圆照长老。时逢圆照长老的恩师愿来和尚示寂,茶毗之日,圆照长老邀妙善大师说法。妙老登法台,一语惊人。普济寺住持珍道老和尚闻讯后,十分感佩,设斋恭请之。妙老发下宏愿:“妙善从此不出此山门矣。”他决心践行佛教苦行中要求最高、难度也最大的一种修持方式——闭关。他先在普陀山性茅蓬闭关,而后又在妙峰庵禁足。一切衣食,全仗圆照老和尚成就。
28 寺院关房
【关房大门关上,一名僧人贴上了红纸写有咒符的封条。
【寺院关房的一组镜头。
解说:闭关,又称掩关,是专指佛教弟子在一定期限内闭居一室,断绝外缘,止息妄想,克期取证,专心修持某一法门,以此增长道心。高僧闭关,动辄数年。一般情况下,方便闭关以七日为期,可以是一个“七”,也可以是多个“七”,因此又称为“打七”。在闭关期间,以不出关房为原则。所以在关房外,必须有人护持饮食、医药等事,称为“护关”。闭关是专事修行的最佳方式之一,但必须具备因缘条件,一是闭关者的禅定功夫,二是有寺院能成就,所以闭关是非常不容易的。
29 (叠化)《摩诃止观》封面
【《摩诃止观》放射出五彩光芒。
解说:妙老先后在关中六年,苦修天台教观,终于悟徹诸法实相,深感天台宗止观义理的圓妙,能使大地众生得知如來秘密之藏。对天台宗巨着《摩诃止观》尤有心得,因而出关后,决心“教宗天台,行兼禅净”。
【佛乐歌曲《修行者之歌——报答佛的恩》前奏起。
30 法雨寺方丈室
【佛像前的香炉青烟缭绕。
【法雨寺建筑镜头。
解说:1952年,妙老出任法雨寺代理住持,时年44岁。他领导着法雨寺常住全体耕作,生产自给。他目睹法雨寺殿堂陈旧,发愿予以修缮。于是率众募化,重修殿堂僧寮,使法雨寺面目一新。
【佛乐《修行者之歌——报答佛的恩》的歌声起:当我踏上这条道路/这条道路有甜也有苦/有酸也有辣/寂寞和孤独……
【镜头36】
【几名僧人扛着锄头行走在田间,他们的精神面貌是饱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