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记忆中的那个黄昏(散文)
记忆中的那个黄昏对我印象很深,记忆中的那个黄昏让我认识到了生命的珍贵,也让我时时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在我的上班生涯中,曾经留意过无数个傍晚的黄昏,然而,上班后的第二年夏天,那个被夕阳染红了半个天的黄昏,却永远印在了我的脑海里,让我至今不能忘怀。
作为八十年代中期的宝鸡东站铁路编组场,是当时亚洲最大的编组场,也是开通运营不足三年的新型编组场。它不仅占地面积大,足足有二百亩地,二十四股铁道线,就连东西长度也远远超过三公里以上。
站在最东边的驼峰顶端,放眼西望,尤其是夕阳西下的时候,那一条条由少及多、弯曲后又笔直而下的股道,就像一根根闪着金光的琴弦,在一辆辆溜放车辆的快速运行中,弹奏着忽而高亢、忽而舒缓的动人乐章。而那设置于峰顶至峰尾中间的三组制动设备,则完全采用了当时普遍使用的风压制动功能和油压制动技术,尤其是第三制动位的雷达半自动测速器设备,更让这个新运营的编组场如虎添翼,如龙生风,不仅大大提高了每日的编组数量,缓解了货物列车周转缓慢的压力,更让在这里上班的铁路职工,一个个感到从未有过的满足和幸福。
当时的我,岂非仅仅是一种满足和幸福,更多的还有骄傲和自豪。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中,在如此优越的条件下,一场悲剧却发生在那个像血一样燃烧的黄昏。
也许是最初的安全设施本就不够完善吧!也许是那个年代对钻车、穿越铁路、翻越车钩连接处早已习惯了吧!开通运营后的驼峰编组场,所有的平交道处都没有安装防护栏杆,更没有专人看守。在这里上班的职工,不仅现场干活要穿越平交道,每天上下班更要穿越平交道,不是等溜放车过去后穿越,就是和溜放车或机车抢时间穿越。一个个像铁道游击队那样,一天不知道要来回穿越股道多少次。
虽然车间班组的安全员经常为这种危险举动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遵守规则。可对于天天和行车打交道的我们来说,这种提醒似乎多余。身手敏捷的我们,把这些要求根本不放在眼里,记在心上。
正是这种思想上的麻痹大意,终将酿成了后悔一生的痛苦悲剧。
那是个炎热夏天的下班时分,虽然已接近黄昏,但太阳仍高高地挂在西天,把西山的天空照耀得通红通红。工作了一天的人们,一个个纷纷收拾回家:有的步行急走,有的骑车急行,有的骑着摩托车风驰电掣。好似和时间赛跑,都想着尽快和家人团聚;又好似追赶落日的余晖,把自己定格成一幅美丽的风景,却完全忽视了自身的安全,忘记了平交道的危险。即使机车来回穿梭,汽笛长鸣,也阻止不了人们回家的脚步,看准机车空隙,迅速穿越而过。
悲剧往往在一瞬间酿成。
也就在下班的人群几乎走完、机车司机也开始驾驶着单机疾驰着进库入库、准备交班回家之时。一辆摩托车来到了最大的一处平交道前。他就是我们的工长,一位三十三四岁的高个子男人。只见他双腿撑地停下车,习惯地看了看坐在身后的年仅八九岁儿子,又看了看停在他右手方的一辆机车。当另一辆机车从右手方的第二股道疾驰而过后,他便加大了油门,准备迅速穿越平交道。可是,就在他刚行驶至第三股道中间,即将穿过最后一股道的一刹那,一辆机车从右方呼啸而来,直接将摩托车卷入轮下,并拖至五米之远。
一场惨剧就这样在毫无征兆的夕阳余晖下发生了。
几乎是在机车司机停下车的同一时间,人们大喊着朝这边跑来,以最快的速度抱起躺在股道旁边的孩子向医院跑去,又以惊恐的心情寻找卷入车轮下面的我的工长。然而,一切都晚了。扭曲变形的摩托车,几乎成了一堆废铁,血肉模糊的工长,已成几截,惨不忍睹。
我不知道我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帮着师傅们把扭曲变形的摩托车从车轮底下慢慢掏出,把工长的尸体慢慢抬出,放在股道旁边,盖上一件深蓝色的床单;我也不知道我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离开了事故现场,迎着血色的黄昏,回到宿舍;我更不知道我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得知孩子没赶到医院就已经停止了呼吸,工长的家人得知此事如天塌地陷一般……
我只知道这一爆炸性新闻在方圆几十里的大街小巷迅速传开,只知道机关大院的哭声一直持续到深更半夜,只知道领导班子彻夜开会、安抚家属,研究解决的办法……
我受到的惊吓、恐慌和害怕,让我几天几夜不能平静,脑子里全是工长的影子和那惨不忍睹的场景。我怎么也不敢相信一个好端端的父子俩就这么瞬间离开了我们,一个好端端的家庭就这么瞬间家破人亡。我在心里一千次一万次地推测着悲剧可以避免的假如。假如那天工长的摩托车骑慢一点,并严格执行“一站二看三通过”的交通规则,则完全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假如那天工长没骑摩托车而是步行,悲剧也可以避免发生;假如那天工长不带儿子,而是他自己一人,悲剧也可以避免发生,说的再无情一点,就是发生了,也不至于伤及孩子;假如……太多的假如几乎充斥了我的大脑,指导着我的思维,使我极力想拽住时间的车轮倒退至悲剧发生前的五分钟,一分钟前也行。如果那样的话,则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然而,再多的假如都是空想,残酷的现实不可改变。既然悲剧已经发生,那么就只有面对,从这血的事故中吸取教训,真正树立生命至上的意识,敬畏安全,珍惜生命。宁绕百步远,不抢一步险,多一份安全预想,少一份事故威胁。在安全生产的主战场上,真正做到“高高兴兴上班来,平平安安回家去。”把幸福永远留给自己,留给单位,留给家人。
正是那次血的教训引起了人们极大的震惊,拨动了上至领导、下至工人那根最痛的神经。第二天,驼峰编组场的大小十几处平交道装了护栏杆,设立了专人保管。
从此,这个让人心痛的地方再也没有发生过流血事故。工长和他儿子用生命换来的安全屏障,永远护佑着每一个在那里工作的铁路职工:平安幸福,家庭美满。
如今,驼峰编组场的干部职工换了一茬又一茬,十几处平交道两侧的防护栏加固了一次又一次,但那个血色的黄昏以及发生在平交道处的那次惨痛的血的教训,却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成为每一名走进这里上班的职工最鲜活的安全教科案例,一代一代的被人们铭记和传承。
二0二0年七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