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敏思】大声读出来,为爱抑或是存在(书评)
文/乞颜若风
前不久有网友给我留言,说读我写的《公共汽车浪漫曲》,让他想到一部小说《朗读者》。
其实我的《公共汽车浪漫曲》并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基本就算一个故事架构或故事梗概。标题我也并不满意,也许叫《搭乘8路公共汽车回家》或者叫《售票员》更好。原本想直接写成电影剧本的,构思好故事就先写下来放在博客里,也发到论坛看了看读者的反响。我的博客里还有一些这样的故事梗概和线索,有的写了一个自认为还可以写下去的开头就撂下了;有的甚至直接写了中间的某一个部分。总之,空闲下来,随便翻翻,觉得挖的坑不少。有的坑最后会被填上,有的没准儿就一直“坑”着了。世界那么大,人生那么短,不可能到处都去看看的。
网友所说的《朗读者》我并没有读过,稍微度娘了一下:“《朗读者》(德语:Der Vorleser)是德国法律教授和法官本哈德·施林克于1995年撰写的小说。本书是第一本登上《纽约时报》冠军榜的德语书籍。本书1995年在德国出版,1997年由卡露·布朗·珍妮维(Carol Brown Janeway)翻译的英语版本于美国发行。”据说这本书卖得很好,一度风靡,迅速被译成了德语、英语外的数十种语言,并于2008年被英国改编成电影,由史蒂芬·戴德利导演,凯特·温丝莱特、大卫·克劳斯 、 拉尔夫·费因斯主演。
快餐文化时代,既然有电影,先下电影看吧。然后我被凯特·温丝莱特感动了。细细想来,那种感动与当年被她主演的《泰坦尼克号》感动又有很大的不同。看完电影,马上找来书,花了三个晚上,一口气读完了这部块头并不大的长篇小说。因为我的专业背景,这部由德国法律教授和法官创作的充满理性,其实应该说是充满理性与心灵的激情的书我读起来并不艰深、晦涩,而是感到一种灵魂的振颤与震撼。
故事并不复杂,主人公是一个叫米夏·伯格的少年和一位叫汉娜的单身女人,一个15岁,一个36岁,是惊世绝恋,但爱情在他们之间,并不让读者觉得伦理受到了挑衅,反而觉得爱情很自然,既有肉体的相互迷恋,也有灵魂的无限欢娱。法律教授就是法律教授,伯格15岁跟伯格14岁,带给读者的感觉就会有很大的不同。德国的法律是如何规定的我不太清楚,但14岁是我国法律的一条红线。而且,15岁的少年跟36岁的少-妇,也符合很多人潜意识中的期待,至少是很多男人潜意识中的期待。
汉娜是一个电车上的女售票员,喜欢制服,很偶然,在街头帮助了呕吐得一塌糊涂的少年伯格。伯格在妈妈的吩咐下,去女人家里答谢,结果交往几次后,有了性和爱。他们经常用清水洗浴,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在他们做-爱之前或之后,少年伯格被要求向汉娜朗读文学名著中的经典篇章。
后来,汉娜莫名失踪了,就在伯格被她启蒙,对她由依恋转化为挚爱的时候。小说最精彩的地方在于爱情发生以后。“等我再次见到汉娜,已经是在法庭上了。” 汉娜作为纳粹分子被审判,她曾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看守。而伯格作为一名法律系的在校大学生,出于研究的需要旁听了每一次的庭审。最后的结局是,当被判处终身监禁的汉娜将要在监狱中被释放时,她上吊自杀了,之前没有任何迹象。简短的遗书中,她要求将自己在狱中辛苦攒下的七千马克由伯格转交犹太幸存者及家属。其实,那桩导数百犹太人死亡的罪行本与汉娜无关,她承认是自己干的,只不过是为了隐瞒她原是个不会读写的文盲。
一个文盲会对文学经典有兴趣,说明汉娜的潜质不错。在汉娜于狱中通过伯格朗读磁带的帮助,经由顽强的自学努力脱掉文盲帽子的时候,事业有成的伯格的情感生活一塌糊涂,与检察官妻子离了婚,与女儿的感情十分疏离,与众多女人一夜之后永不联系。此时的朗读并邮寄朗读磁带给汉娜,我认为不大像是因为爱、缘自爱,倒更像一个寂寥者为了确定存在感的自我救赎。所以,英国人拍的电影一度被翻译为《生死朗读》,我觉得是对伯格行为的肤浅化解析。国人动不动就生生死死的,其实,在死和爱得死去活来之间,还有很大的空间和余地。当服刑18年后被提前释放的汉娜即将与伯格重逢于自由的阳光下的时候,她为什么会选择自杀,我一直有些闹不明白。汉娜被体制化了是一种合理的解释。但似乎又不止被体制化这么简单。汉娜因为甩掉了文盲的帽子而愈发知道了羞耻,以死为自己的族群和同类的罪行谢罪?似乎也不完全。因为她对文化的了解先于她识字。为曾经的爱与激情?在明知爱情已逝、红颜已逝,风韵荡然无存时给昔日的小恋人留下一个悄然远去的背影,以至于将这一刻定格为永恒?想不明白。所以我命中注定成不了一个大小说家。网上写写小说,娱人的同时娱乐娱乐自己得啦。
小说中包含经典文学名著的主题:爱情与背叛、罪行与忏悔、道德的困境和法律的悖论,开头是充满美好气息的拥抱,结尾是冷冰冰的死亡。他们之间的爱情是纯粹的爱情,还是纳粹罪恶的延续?他们的爱情是一切时代男女的欢娱,还是隐藏在历史境遇中的一个寓言?法律条文如何回答道德面临的难题?这一切都是无解之谜。哈德·施林克将诸多谜团留在小说中。他同时又是法学教授,这部小说中,有他对人类文明的思考与反省吧,至少在法律层面,对战争、对爱情、对自由的心灵,有一种深刻的省察贯穿其中。历史是荒谬的。审判是荒谬的。人的选择是荒谬的。惟有爱情是真实的。
到这里,我明白网友为什么读着我的《公共汽车浪漫曲》会联想到《朗读者》了,因为施林克写的汉娜和我写的王芳一个是有轨电车售票员,一个是公共汽车售票员,男主人公都是情窦初开的腼腆少年,故事都关乎情爱和爱情。两位女主角都献身国家或者自以为献身国家。
然而这一切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从这部脍炙人口的作品中,我读到了战争与和平、人性与暴行、情爱、性爱与爱情、以及对法律、制度与道德秩序的思考,对以阅读为代表的关于人类知识和理性的肯定与渴求,对这个星球上曾经发生过的卷入了80%以上的人口并让数以千万计的生灵涂炭的战争罪行的人类反思。这种境界,是身为凡夫俗子的我断然达不到的。这本书,让我对诞生过歌德、席勒、巴赫、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的德国充满一如既往的好感,并让我为自己在大学和研究生院曾经被他们的作品、学说、思想、精神浸淫和感召过而感到无比的幸运。尽管这个国家在纳粹掌权时期,曾经上演过让人瞠目结舌的疯狂闹剧,将汉娜这样目不识丁,对爱情、友善、责任、义务充满一种与生俱来的自觉的小老百姓卷入其中并将其湮灭掉。
二战结束已经70多年。官方准确的表述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多年了。记得70周年的5月9日胜利日,在莫斯科红场举行了有我国国家元首和作为军队象征的三军仪仗队参与的史上最盛大的卫国战争胜利日阅兵,当年9月3日,我国也首次举行了有外国国家元首和军队参加的抗日战争胜利日阅兵。在此之前,我也平心静气地观摩了两部日本近年炒得很火的关于二战的电影《永远的0》和《吾为君亡》,但我可以很肯定地说,从这两部作品中,我没有读出《朗读者》那样的厚重、大气、对法律、制度和战争机制的剖析与反思,以及对被侵略、被压榨、被侮辱的别国和别国人民的歉意和忏悔。两部电影,无不充斥着浅层次、口号式的对狭隘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的颂扬和对臭名昭著的神风敢死队愚忠精神的回眸与赞赏。由此更让人有理由对理性的德国和德国的理性表示由衷的敬意。
其实民族本不分高低贵贱。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英雄和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类的进步需要发乎于心的激情,但提升人类境界的永远是人们基于思考和反思的形而上的追求。人类进步更离不开对至善、同情、理解和爱的追求。这也是文学尤其应该追求和表现的价值。
不知朋友们以为然否?
2020年7月27日于成都浣花溪畔风-叶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