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远去的老井(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远去的老井(散文)


作者:青龙镇书生 白丁,0.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07发表时间:2020-07-28 11:16:03

如果说村庄有灵魂的话,那么,井就是一个村庄的灵魂了。
   逐水而居,是所有动物的本性,人亦如此。
   老井早就有了。可能是有了村庄,然后人们打了井;也可能是人们打出了井,然后围井而居,才慢慢有了村庄。不管如何,反正,井是伴随着村庄存在的。它陪伴哺育着村庄,度过了无数岁月。
   我所居的村庄自然也有井。至于它存在了多少年,至今已无据可考。只知道当我记事的时候,趴在井边,就可以在井壁上看到那儿长满了黧黑的苔癣,这让人感觉已经是一眼老井了。
   井虽老,水却清澈,打出来,掬一捧,冬温夏凉,尝上一尝,清冽甘甜。
   在小一点的村庄里,一眼井要承担一个村子的用水,来满足全村的人、全村的家畜,还有全村的花草树木的需要。大一点的村庄,一般则要打三四眼井。
   我们村就有四眼井,东西南北街各一眼。北小街和北大街用的是同一眼井。
   井在一个胡同里。按说井应该在一个开阔的地方,这样才能方便村人取水。可能原本它也是在村子里一个开阔的地方,只是由于人类繁衍生息的原因,随着村人的增加,需要盖房建屋,井东西两面住的人家一盖房子,就把井圈在了胡同里。不管如何,井就这样静静地立在了那里。
   井口高于旁边的地面,四周铺有厚厚的老式青砖或一些扁平的青石,这主要是为了方便打水时打水人的站立和放置水桶。井呈圆形,井壁有层层的青砖砌成,一直往下,直至没入水面。站在井口望去,水面悠悠而平,不知深浅,给人幽深辽远之感。
   瞒着大人,有时候我们会去井边玩。胆子小的,趴在那儿,腿伸得直直的,两只手紧紧扣住井沿,伸长了脖子,探着头,小心翼翼地往下望;胆子大的,就直接站在井边的青石上,一边嘲笑胆小的伙伴们,一边漫不经心地往下望。
   晴天的话,可以看到人和蓝天白云在水里的倒影,不是很清晰。有时候也会看到水面荡起,那是一层层的涟漪,井那么深,风也够不着,怎么会有涟漪呢?那时不知道原因,其实就是现在也不是很清楚,但想来应该是有气流引起的,可它离地面那么高,气流是从哪儿来的呢?究竟如何,现在也懒的去探究真相了。
   如果探下头去对着井里大喊,会有回音传来,带有"嗡,嗡……"的底音,这一般都是那些胆子大的孩子们干的。
   有时候,调皮的孩子们会拾来土坷垃蛋、碎砖头块儿什么的往井里仍,扔过,再赶紧趴在井边往里看,井里面就会传出"咚,咚……"的响声,还会把蓝天白云的倒影砸成一块一块的,杂乱斑驳,无聊的孩子们爱听、爱看,乐此不疲。
   孩子们往井里投砖头石块时,如果被路过的大人发现,自然是免不了一顿臭骂,还会吓唬他们,说"填井填不满,明年落个瞎子眼"。少不更事调皮捣蛋的孩子们别的可能不怕,一说到要瞎眼那可分外起作用,多数人只投过一次就再也不敢投了。如果不巧回头又遇见家长,他们还会把这事告诉给孩子的父母,孩子到家自然又要挨上一顿打骂和教育。孩子们终于明白往井里扔东西是万万不被允许的。
   阴天的话,水看起来就会模模糊糊、幽幽可怖。如果下起零星的小雨,雨滴不停地落到井里,可以看到水面溅起许多水花,就像锅里沸腾的开水一样。我们自然是一哄而散,都跑回家避雨去了。
   在井边玩,被家里大人知道,是免不了一顿责骂的,有时甚至还会挨打。打骂之后,还要吓唬一通,说井里藏着老冇,老冇会把小孩拽到井里,和它做伴,再也不叫出来了,出不来,就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了。
   吓唬很有效果,当然也有一定的后果。效果就是多数的孩子不敢去井边玩了,安全多了;后果则是孩子们到长到能担水需要给家里担水(挑水)的时候却又不敢独自去井边了,又要父母一番说教。
   说到老井,不能不说说担水(又称挑水)。担水是村人每天的必修课。家家都备有担水的工具:一根扁担,两个水桶;井绳多是共用的,常年放在井边,而有的村子则是自备井绳,担水时携带,用过再带回家。
   水桶开始时是铁箍的木桶,木桶经水后很沉,为了能减轻担水时的重量,在不用的时候都会放在太阳底下晾晒。风吹日晒水浸,湿湿干干,有的木板就会糟烂掉,需要及时更换,不然就会出现"短板效应"。后来有了洋铁桶,就轻多了,也不会出现短板了,于是逐渐流行起来。
   井绳呢,有两种。来回钩的,用着麻烦但不容易往井里掉桶,一般都是生手使用。单钩的,用着简便却容易掉桶,一般都是壮年老手使用。判断一个人打水的手艺如何,看他用什么样的打水绳就可以了。
   担水是个技术活。
   首先说打水。用井绳系住水桶,放绳把桶放入井中,身子站着,在水桶似接触而又未接触水面时,左右来回摆动绳子,然后猛地弯腰,水桶趁着这个猛劲,倾倒超过九十度,水就进入桶里,压着水桶下沉,一会儿水桶就满了。如果没有超过九十度,水就进不到桶里,打水就失败了,需要再来一遍。
   技术高的一遍就成,而有的人需要打好几下。
   水打好以后,要担回家。担水多用右肩,把扁担的中间放在肩膀上,右手扶着扁担,挺直身子,快速地迈着小碎步,左臂甩动着保持平衡,走路要稳,这样,才能保证桶里的水不洒。有的女人在担水时还会扭动如水的腰身,灵活柔美,婀娜极了。这是老担水家的功夫,看起来那叫一个艺术。
   初担水者的动作就不是那么协调了。不是扁担没放好,就是步子没迈好,要么就是节奏没控制好,或者是肩膀受不了,走路是一步三晃,踉踉跄跄,时不时水桶还老碰到小腿或脚后跟,水洒一路不说,还会引来路者的哄笑,到家一看"哟,怎么剩半桶水了?"
   打水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失手,水桶掉落井中也是有的,那就需要打捞。打捞多用抓勾或类似抓勾的东西,抓勾头朝下,用绳子固定住另一头,下到井里,提着绳子上下左右来回晃荡,这需要一份耐心,性急的人是做不得的。打捞上来的东西不一定是刚刚掉下去的,有时候还会有其他物品,一只鞋子了,一件衣服了,一个孩子玩的铜箍了等等都有可能,这些应该是那些在井边玩耍的孩子们掉落的,他们当时也不敢吭,现在终于大白于天下了。
   如果是淘井,捞出来的东西会更多。井用的日子长了,孩子们扔的杂物、打水人不小心掉落的东西,加上随水涌出的沙石土砾,就会挡住出水的水眼,影响出水量和水质。
   这就需要淘井。淘井是村里的大工程,许多人都要参与。趁着夏天,搭一个大架子,可以绞盘的那种。如果水多,就要把井里的水抽一抽,要两三天;有时井里水很少,打水不易,也需要淘井。淘井时各家都要提前储备一些水,抽得差不多了,淘井的人穿上下水用的皮衣裤,有时是赤身。几个人轮番下井,把那些能挖到的东西都装到桶里,上面的人把桶拉出来倒掉。
   井淘好以后,停几天,水慢慢又渗透出来,澄澈几天,村庄就又可以喝到清澈甘甜的井水了。
   童年和井有关的趣事有很多,还记得一件事——沿井边。那时过年兴熬夜(方言又叫熬gang),大年三十夜里人们不休息,要一直坐着熬到天明,然后去各家拜年。在拜年之前,先要除病去灾,去寨上去井边走走转转,还会liu着一个祖祖辈辈流传的曲子"沿沿寨,不生赖;沿沿井,不腿疼。"它流传了多少年?效果又如何,人们并不去深究。反正村里谁的腿疼了,就会有人说"去年没有去沿井吧?下一年可不要忘了!到了下一年,这个人一定是会去沿沿井的。
   时日流逝,村里一番一番的孩子慢慢长大并学会了汲水和担水。平静的水面,随着水桶的起落,烂银子似地荡漾波光,村里的大街小巷留着担水时洒水的痕迹和欢笑。村子里时时能听到木桶击水或者桶帮与井壁磕碰的声响。老井、清新甘美的井水,还有井边的许多故事都已经沁入体内,沁入村子的角角落落,老井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无私养育着整个村子。
   终有一日,老井老了。老井老了,出水并不少,水的味道也还是那么甜美。可村子里新出现的压水井是那么便利,不用出家门,往压水井里倒点引水,压几下,水就汩汩地流出来了,谁还会跑那么远去担水呢?没有谁,除了村里的一些老者。
   后来又有了提水井,连引水都不用了,抓着木柄斜着往上一提,水就流出来了,更是方便快捷。再后来是抽水井,动动手,推推闸刀就可以了。至于现在,家家都用上了自来水,精致的水龙头轻轻捻动,水就喷涌而出了。
   老井自然慢慢也就无人问津了,井口长满了青苔和杂草,草长的很茂盛。井,就藏在草丛中,藏在村子的角落,藏在远去的时光中,它就像被村子集体给遗弃了一样,无人光顾,无人过问。
   井口原先还用石板盖着,说是保护,说不定哪一天兴许还用的上。后来还盖着,说是怕不懂事的孩子在这儿玩掉进去。再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填埋了,有一次我从那儿经过,只看见一个半人深的圆坑。几年后再去,坑也没有了,它已经成了一户人家院子的一部分。
   清流不再。
   和老井有关的东西也慢慢消失了。扁担,水桶……
   一种姿势从此消失,只留下乡情和乡愁在回忆里,从岁月的天空滴落,点点滴滴落在心头。
   在一个春天,怀乡如新月一般静静在一个人的天空升起……
  

共 356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老井的起源,老井的坐落,老井的构造状态等等,都在文章开篇的文字里详尽而生动地展现了出来。当然,作者的重点笔墨还是围绕老井呈现出它最具地气的烟花气息,作者娓娓道来的文字里,让我们触摸到了乡亲们的生活岁月以及作者那些有关老井的童年趣事,那一幕幕时光的剪影是多么温情,令人触怀。老井的故事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酝酿着作者的亲情和乡情。感人的作品朴实流畅真情,佳作推荐赏阅。【编辑:叶华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20-07-28 11:21:27
  经过检索这篇文章是原创首发。
   这篇文章围绕老井写得饶有趣味,作者围绕老井讲述了很多关于它的故事。比如打水,掏井,还有作者孩提时代在井边的种种趣事。作品题材丰盈饱满情感真挚,感谢作者到来的精彩。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2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0-07-28 12:54:42
  乡愁就是那口沧桑的老井,一碗清澈甘甜的井水,滋润童年的记忆,萦绕在心底,无论何时何地,它都在泛起涟漪。
3 楼        文友:青龙镇书生        2020-07-28 12:55:51
  如水往事,静静地流淌在记忆里
4 楼        文友:双头狼        2020-07-29 07:36:57
  文章朴实真挚有时代特点,很好的文章,学习了。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