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凰】著作者何心,起哄者又何意?(随笔)
7月28日下午,一觉醒来就注意到一则关于《平安经》的新闻霸屏了。我首先想到的是,如果这也是真的,那么他们的心该有多大?
于是,我迅速进行了一番核实。输入“平安经”这个词条,“人民出版社声明:从未出版《平安经》一书”“公安厅副厅长写《平安经》引争议,省厅回应:业余时间个人行为”等新闻映入眼帘,突然整个人都傻掉了……思虑良久,有几个问题始终萦绕不去。
第一,贺副厅长为什么要创作这么一个作品?初衷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第二,吉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网、吉林省应急管理厅微信公号、《吉林日报》等官媒为什么要传播这么一个作品?
第三,吉林省朗诵艺术协会为什么会举办“助力平安中国、平安吉林建设暨《平安经》公益朗诵活动”以及相关研讨会,并给出那么些评价?
郁闷难遣,不吐不快。
首先,著作合法。我国宪法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的自由,有进行文学艺术创作等的自由,且国家对此等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我国著作权法也规定,中国公民享有著作权,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不得损害公共利益。从《平安经》的内容来看,显然其不具有“违反宪法和法律”“损害公共利益”的情形。综上,可以肯定地说,贺副厅长创作和发表《平安经》均是合法的。
其次,创作有心。在我国的传统的文化里,平安是福。距今两千多年的《庄子》说“平则福”,《礼记》说“福者,百顺之名也”,《诗经》中唱过,唐诗宋词中吟诵过,《菜根潭》中警示过,小时候的春联里也有“平安二字值千金”的新春愿景。听吧,一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千古传诵,一首《祝你平安》也在新世纪久久回响……看吧,平民百姓信奉“知足常乐”,图的是平安;英雄伟人总想“解甲归田”,盼的也是平安;山中耕夫说的“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为的还是平安;宦海文人叹“且盼儿孙鲁且愚,无灾无难到公庭”,为的亦是平安……现代社会,一句“谁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已成人生格言。可见,以为自然万物、世间众生祈颂平安为主题,创作者的初衷是好的,正能量满满、爱意满满!
可是,除了社会性、思想性,作品还得有艺术性吧?仅从披露的内容来看,显然《平安经》是没有艺术性可言的。这正是大家称其为“奇书”的原因。顶着法学博士、书法文献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一级警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一众耀眼的头衔和光环,却写出如此直白的作品,实在让人看不懂。
至于创作者还有没有别的动机,不便揣摩,也实在揣摩不了。是闲得无聊吗?不,就在今天,据吉林省公安厅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因其工作繁忙等原因暂不方便接受采访。是学术水平不行吗?不,其学术水平有多高,不敢妄下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绝不止这个水平。是为了沽名钓誉吗?从博士、教授到专家,再到吉林省公安厅副厅长,早已荣誉、名利等身,何须再多此一举?
第三,比起这些,我最想不通的还是起哄者们又是为了哪般?
4月9日,吉林省应急管理厅微信公号转发该书并称赞“值得一读”。5月9日,该公号发布作者为张咏的“拜读《平安经》感言”,其中写道:“《平安经》作为跨国传世的经类大作力作,是历代和当代仅见的首部平安经书……令人感知到一位学者深邃的灵魂和宽广的情怀。”另据吉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网信息,据《吉林日报》报道,今年6月7日,(吉林)省朗诵艺术协会邀请我省十余位知名专家、学者、诗人共同参加了“助力平安中国、平安吉林建设暨《平安经》公益朗诵活动”研讨会。其中评价道:书稿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亦可作为一部小百科词典。该报道还称,“助力平安中国、平安吉林建设暨《平安经》公益朗诵活动”将在即日起至8月中旬,邀请省及国内著名学者、诗人进行原创诗歌创作和《平安经》读后感的撰写,并将在全国范围内邀请知名艺术家对《平安经》(节选)进行朗诵,同时以线上朗诵、线下启动等活动进行全方位公益展播推广。
看了上述这些报道,如果你没有亲眼目睹《平安经》真容,我想你也和我一样一定是极度舒适和愉悦的,而且也是抱着满满的期待欲一睹为快的。但是当你看到了以后呢?是不是和我一样,有一种“到底为什么”的歇斯底里的呐喊?
我突然想到了“皇帝的新装”。那么,原错到底在皇帝,还是在于那两个骗子,抑或在于那一群跟着瞎起哄的官员、侍从和不明就里的吃瓜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党内监督时指出:大量案例表明,权力越大,越容易出现“灯下黑”。这一大堆“起哄”是授意的,还是自觉的,更或是自发的?或许人们心中已有答案。
意恐我等凡人不了解高人的境界,我赶忙去百度了一下“经书”,百科显示有三个义项:一指儒经,即儒家经典著作,如《易经》《书经》等;二指道经,即道教经典著作,如《道德经》、《南华真经》等;三指佛经,如《佛说阿弥陀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如果类同于第三类的话,我还能够勉强接受。毕竟和尚念经,知道在念就行,有个音韵什么的就行,至于念了些什么,谁会在意?
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原本贺副厅长们双方你情我愿的“私房事”居然上了热搜,成了涉政新闻,引发各方关注。从“我爸是李刚”到“你对严书记的女儿说这话是什么意思”,从严春风到火书记,从表哥表叔到官员悬浮照,从仝卓到陈春秀、苟晶,我想,他们还是低估了信息社会条件下舆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