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凰】闲话孝道(随笔)
中国的古文化中一惯倡导的是“百善孝为先”,“孝”字的边上加上一个“文”字,就成了教育的“教”,无孝不教。《弟子规》中说: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而有余力,则以学文。君子务本,本立道而生,孝悌之道,仁之本欤。换成白话就是: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行为时常谨慎、守信,博爱大众,而亲近仁者。工作之余,则可研习六艺之文。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就不会做出冒犯长辈之举,若是能够一直对尊长恭敬有礼,也就不会有犯上作乱的行为了。在孔子看来,孝悌即是“本”,培养形成孝悌的观念,养成孝悌的行为习惯,便能产生仁道。
读这一段话时让我想起一件事来。曾经有个大案中无数官员落马,但有一官员洁身自好,没有与那些贪官们一起同流合污。记者为此专门对他进行过一次采访,大体内容就是问“别人都贪了你为何不贪?”他回答记者说:小时候父母就教我读《弟子规》,里面有一句话让我不敢去贪,这句话是“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意思是: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受到伤害,让父母亲忧虑。更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使父母亲蒙受耻辱。我若做了违法犯罪的事因此坐牢的话父母一辈子在别人面前将抬不起头来,这是对父母的最大不敬和不孝。
如果那些贪官在作奸犯科之前能站在父母的立场去想一下,我相信他们就不敢再继续错下去了。事实上又有几人能想到自己犯罪父母所承受的那份心理压力和羞愧之心啊?
我对中国文化中“文化”一词感受颇深,以前只知道是个词,并没有细加研究,后来忽然发现原来这个词有两层含义,是指“以文化人”,被教化过的人才称得上是“文化人”。这不禁使我们想到当今的各个家庭,大家都只有一个子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哪还顾得上去“化”孩子啊,你不去“化”他们,他们就不懂得如何去孝,没有了孝这个做人的根基,在为人处世上就会出现很多缺失,这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教育的精髓所在。知识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却丢失了、忽视了,文化越学越高,道德修为越来越越差,有了“文”,却没有“化”,就如一个盐块放进锅里炒菜,盐为“文”,把盐碾碎叫“化”,如果化不开,这盐块子能吃吗?
缺少道德教育就如没有化开的盐,而道德教育则应先从孝道开始。小孝可以治家。上代人做给下代人看,父母对长辈百般孝顺,子女也会从中得到言传身教;中孝可以治企。你把企业里的员工当自己的兄弟姐妹,这就是孝悌之道,你敬别人一尺,别人会回报你一丈;大孝可以治国。老子在《道德经》第五章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只有视为如子、视民如伤的人才能当好领导、才能管理好企业、管理好国家,否则就会颠倒阴阳、胡作非为,使得鸡犬不宁。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懂得去孝敬的人你让他去当领导,他懂得如何去尊重下面的员工吗?他只会高高在上,以为自己有权、有势,员工就必须听他的,对上学会阿谀奉承、吹牛拍马,对下采取强权,这样的人最终会失去人心,无法成大事,更不可能使自己所掌管的企业做到基业长青,能支持几年下来就不错了。你以员工为刍狗了,员工还会去尽力辅佐你吗?所以,以孝为前提,最终才能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代推举官员所采用的方法称之为“举孝廉”,是以孝顺父母为基础,这就是说首先要考察这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也就是古人的政治品质,不能孝敬父母的人即使被推举进朝中当官也要冒着很大的风险,日后一旦此人违法,查到是谁推举的,加上不孝这一条,那是要被满门抄斩的。就这一条就势必要慎之又慎了,因而古代这一种方式沿用了数百年,他们相信只有懂得孝道的人才能更好的做到办事廉洁公正。
春秋时期的鲁国大学问家曾参是一位非常孝顺的人,其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他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在孝顺父母方面身为他的老师的孔子都自愧不如曾参,少年家贫的曾参与母亲相依为命,对母亲是百般孝顺,母子二人的感情天地共知。一次,曾参入山打柴,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远处的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是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或许,只有感动天的孝心,才会有这种母子连心的心灵感应吧。从此,“啮指痛心”的故事便流传开来,曾子的孝行也成了二十四孝的故事之一。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方”指一定的去处、方向,更重要的是指“方法”。意思是父母身体健康时外出,要让父母知道你的去处是安全的。如果父母的身体需要照顾,而自己又需要外出就“必须”安排好照顾好父母的“方法”,以尽孝道游“必”有“方”。
《孝经·开宗明义章》里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意思是: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有一天曾参在瓜地里除草,一不小心把瓜苗的根锄断了。父亲大怒,操起一根大棒,狠狠打他。他不躲不闪,父亲却越打越气,下手越来越狠,直到曾参倒在地上,昏死过去。曾参很久才苏醒后,醒来后就马上高高兴兴地站起来,上前对父亲说:“刚才我得罪了父亲大人,害得父亲大人不得不用大棒来教育我。大棒太重了,父亲您没累着吧?”他回到自己的房子后,还拿起琴边弹边大声唱歌,以此让他父亲知道自己身体没事,好让父亲宽心、放心。
孔子听到这事后,告诉弟子们:曾参来时,不准他进来见我!曾参很委屈,请求接见。孔子说:做儿女的人,一定要有智慧。父亲用小棒子打你是在提醒你,你就忍受。可是如果他拿大棒子来揍你,你就应该马上逃走,若把你打伤了他一定会非常难过,如果被打死了,你就陷父亲于不义不慈之地,让父亲背上了恶名,这样的话父亲的一生都会在自我遣责中度过了,你这样能称得上对父母孝顺吗?
小仗则受,大仗则走,已成为子女在接受长辈教育时的一个行为准则。
很多人信奉去寺院里面磕头,其实,爸爸妈妈就是你的活菩萨,你什么时候尊重他们?在父母离开人世的时候都知道哭几声,甚至还会在灵前哭诉着在他们身前你是如何如何做的,觉得已经对得起他们了。但在他们老了、不能动了、病了的时候你是如何对待他们的?有人问孔子什么叫孝,他说:“色难”,不要认为能养老就叫孝,难就难在我们的脸色上,表面上是在履行孝顺的义务了,但内心里是不是心甘情愿的呢?不敬不孝,“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别乎。”在孝顺父母的表情上如果你不能做好,你所表现出来的孝顺与你养宠物又有什么区别呢?一个真正有爱心的人必生和气,有和气的人必生愉色,有愉色的人必生婉容。这叫“相随心生,相随心感”。你的面色脸色是由你的内在造成的。没有爱心的人,怎么会有和气呢?没有和气的人,怎么会有愉色?没有愉色的人,怎么会有婉容呢!父母生我养我,他们才是我们心中的佛菩萨啊。
现在的人子女少,工作之余无所事事,很多人家都养宠物,我们见到过很多人将自己养的宠物所宠爱的程度,可能连自己的子女、自己的父母都无法得到如此的待遇。这个时代好多人都活反了,狗穿衣裳人露肉,违悖了伦理纲常,颠倒了黑白与阴阳,缺了道德,少了修养,丢了人性,什么都敢吃,什么事都敢做。这些都是没“文化”的表现。
曾听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对学历很高的姐弟俩有一年没有回家了,相约一起回家看看,回到家里让他们看到的是非常惊讶的一幕:母亲走了,父亲一个人在过,房间里乱得像垃圾堆一样。姐弟俩非常自责,花了一周的时间才把房子打扫得有点样子。就在他们打扫房间时候,发现了一封没有寄出去的信。
信上说:“当我们都老了,不再是原来的我们,请你们做儿女的要理解我们,对我们要有一点耐心,不要嫌弃我们终日唠唠叨叨,前言不搭后语,其实还不都是为你们好。当我们吃饭漏嘴、把饭菜流在衣服上的时候,千万不要责怪我们,当我们大小便失禁弄脏了衣服,不要埋怨我们迟钝,当我们说话忘了主题,请给我们一点回想的时间,只要有你们在旁边听我们说下去我们就心满意足了。孝敬并不一定是物质和金钱,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时常牵挂着我们就行了,饭后,给我们老俩口端杯热茶,阳光灿烂的日子,陪我们出去散散心和邻居聊聊天。等你们结了婚生了孩子,带回家常让我们看看就开心,当看着我们渐渐地变老,直到弯腰驼背,老眼昏花的时候,不要悲伤,这是自然规律使然,要理解我们,支持我们。当初,我们引领你们走上了人生之路。如今,也请你们陪伴我们走完最后的路,多给我们一点爱心吧,我们会感激,回馈你感激的微笑,在微笑中凝聚着我们对你们无限的爱。”
读到这里他们流泪了,他们看到自己的父亲真的已经老了,那小时候被他们当成战马来骑的挺拔的脊梁已经弯曲了,满头的白发,少了血色的脸庞,呆滞的目光,变了形的和那记录了他一生沧桑、满是老茧的手,衣服上下纽扣都没法再扣齐。他们觉得愧对自己的父亲,他们想到要用行动来弥补做子女的那份责任。
谁都有自己的童年,都有自己的过去,都有自己生命中难以忘怀的一些人,你是否还能记得是谁给你讲了人生的第一堂课?谁是你的启蒙老师?他叫什么名字?他还健在吗?你感谢过他吗?逢年过节看过他吗?有过一个问候的电话、祝福的电话吗?你大学的导师是谁?你生命中的那些贵人你还记得吗?在你最困难的时候帮助过你的人你对他们都回报过吗?
中国现在的人口面临着严重的老年化,加上七十年代施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今天许多孩子要承担起瞻养四位以上老人的现实。经济问题不是一个实质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子女是否能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伴父母,让他们享受人生最后的快乐时光。
我们发现,不知不觉中孝道文化开始被人们漠视、遗忘、冷落,将孝顺父母抛掷脑后。那些心存善念、感恩父母的传统文化代之以离经叛道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花父母的钱天经地义,不懂爱惜父母的血汗钱,互相攀比,大肆挥霍,竟毫无羞耻之心;更有甚者还会因得不到满足而对父母横加指责,对生养自己的父母爆出粗口;更多人不知父母生日,却对自己生日念念不忘,借此向父母索要生日礼物。一代青年心中没有了父母,唯有自己,只想伸手,不思回馈,更谈不上“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当然,我们不能把不孝顺完全归咎于青年一代,追根溯源,是一次次地破除封建迷信将传统文化一窝端造成的惨痛后果,孝道文化远离了校园,走出了学生教材,远离了课堂,也远离了学生心灵。当学校教师两眼紧紧盯住学生分数的时候,急功近利的思想就蒙住了我们的慧眼,也冰封我们聪慧的心,忽视了做人的本性——孝道教育,难得的孝老爱亲就会成为这个社会的榜样和正能量的典型而被大力宣传,更多的则是留守老人、空穴老人、伤心父母在渴望着孝道文化的回归。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趁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多让他们享受一些温暖,别等到他们离去的时候我们再去后悔,做一个有孝心的人。懂孝道的人才能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懂孝道才能得到身边更多人的尊重,懂孝道你才能成大事。相之,悖离孝道你将会不为人耻,你的行为也将影响着你后代,最终会品尝自己酿下的苦果。因而,让更多的人学会讲孝道、懂仁义、明事理,中华孝道文化和孝行美德才能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