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石头(散文)
石头是杨斌青的网名,我们上高中在一届,他在高77班,我在高75班。只是仅闻其名,未见其人。
第一次和石头“见面”是在“家乡之音”微信公众号里。他发文说,“我爱我群,初见亚平”。里面说到的群是“武乡文化”群,刚刚组建几天。群友们一大早以顺口溜的形式聊着天,石头看见了,就截图存了下来。真是个有心人,这是石头给我的第一印象。
因为这一篇记录的文字,对这个公众号多了一份喜爱,瞬间关注了。这个是在2016年年初申请的,随手翻开,看他公众号的定位:纯民间、纯公益的以宣传武乡红色文化与游子积极上进的自媒体。公众号里的文章有几个小类别:一类是家乡名家的作品,作家、书法家有冈夫、李立平、蒋殊、郝雪廷、刘晓勇、白云飞等;一类是家乡故事,如成家庄的挂面、上司的梨花、纪念馆的事儿等;一类是书写村庄的文字,如北良侯、龙湖、大陌、瓦窑科、坪上村等,还有一类是家乡美食的故事,如灌肠、饼子、飘面、饸烙等。这些家乡的人、事、景、物,好多我之前并不十分了解,这个公众号成了我了解家乡的一个小小窗口,我与家乡在那一刻粘合在了一起。
眼前豁然开朗,原来我的家乡如此之美。那些熟悉的、陌生的人、事一波一波地涌来,乡音、乡情、乡韵都撞击着心灵。自以为熟悉的地方原来并不熟悉啊!从关注之初到今天,它给了我太多的慰藉。它也在游子与家乡之间建立起了一个永久的连接。漂泊在外的人儿自此找到了一个心灵栖息的驿站。
走进这个公众号,也走近石头。
在介绍里,了解到他在长治某通信企业工作。喜欢摄影、喜欢书写,梦想走出大山。他的追求和想法也启迪了我。
阅读,欣赏,尝试书写。试着投了一个稿子,用上了。高兴得我呀,想起来就开心地笑。我想每一个怀揣着一点点文学梦的人,多半也有此想法吧。
有了这个公众号,我日常关注的内容由原来的美食、电视剧之类转向了文字。内心渐渐丰盈起来,对石头,唯有敬意。
线下见面,是半年后。
2017年1月17日(农历腊月二十),在“家乡之音文友见面会”上,第一次看见他精神干练的模样。中等身材,国字脸,鼻梁架着一副阔边略方的眼镜,目光深邃,身上有一种无形的力量。
那天小雪霏霏,道路湿滑。石头早早地回来了。他带领一拨自愿者布置会场,调试多媒体,安置“我为贫困家庭照张相”的公益活动展板,张贴“签名墙”横幅,迎接从长治、太原、北京、天津的等地归来的作家、摄影家、画家以及文学爱好者们。忙得不亦乐乎。彼时才知道了石头默默地做公益已经一年多了。
见面会上,我也见到了好多关心武乡文化愿意为武乡文化出力流汗的人。也从这一刻起,我给自己重新定了位,一个人活着就要好好活,要活出个样儿来,像石头这样充实些。
之后不久,新一轮“我为贫困家庭照张相”拍摄活动又开始,活动内容也扩展了。每到一地,但凡想照相的家庭都能免费照一张“全家福”,全村人也可以一起来张“全村福”。
腊月二十六,我随“家乡之音”公益团队、小鱼南瓜视觉印象团队、大道无极老师他们去了涌泉乡辉楼沟村拍摄。看到乡亲们翻出新衣服,一家子高兴地坐在一起照相,心里特别激动,觉得石头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特别是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去县城照个相。看着他们兴奋地坐在镜头前,自己也开心极了。这一次的跟随,让我对公益活动有了新的理解,从心里认同并接受了这样的方式,也加入了“家乡之音”公益团队。
石头是带给人快乐的人啊!
从北良村开始,一年又一年,一地又一地。辉楼沟村、洞则沟村、寨上村、西河、朱家垴、蒲池村、上北漳村、分水岭……一个村接着一个村的人享受到了“全家福”的温暖。
每到一处,看到乡村人家那种欣喜,自己也觉得高兴。石头往往把拍摄时间选择在除夕或者春节,为的是每家每户的人都在家,能把人照全了。为了多能拍几张“全家福”“全村福”,放弃了和家人团聚,寒冬里和志愿者们驱车十几里几十里去乡村拍摄,此情此心,叫人感动。
记得那次去蒲池村,太早了。到了村子里,人们还在睡觉呢!志愿者们就在村委会等乡亲们起床。村里的大喇叭喊了几嗓子,人们才陆续准备好。整整一个上午,我们分作两队一户一户地跑,一家一家挨着拍。有的人家准备了热腾腾的糖水,有的人家拿出了花生瓜子糖果。还有一家的小孩儿给我们深深鞠了躬,感谢我们。当时我就落泪了,觉得这个事情做得值了。而石头每到一家,不是忙着帮忙整衣服,就是搬椅子,教他们摆姿势,不知疲倦。我也见识了他的热情,他强大的执行力。
在他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热爱家乡的人在陆续加入。一张照片,一份深情。能出力时就出力,能出钱时就出钱,没有人计较什么。
“全家福”项目进行的同时,他调到了省城。他和同在太原的一帮有文化的老乡,赵太生、曹志红、安志伟、暴书红、王孝青、郁旭光等等创办了“家乡书屋”。围绕家乡,收集、整理武乡籍文化人士撰写的书籍,和其他非武乡籍文化人士撰写的与武乡有关的书籍。
有一天,他发微信问我有没有相关的书籍。我说只有学校文学社办的几期《常青树》,还有几本学校编写的教研书。他竟兴奋地说,“行、行、行,都拿上。只要是武乡的就行。”说实话,我之前不注重这些,放在手边看完随手不知就丢哪里去了。他这一说,才翻箱倒柜去搜寻。只是,哪里能找到多少呢。只拿给了他几份《常青树》和两本教研书。有点遗憾啊!那个书屋里还没有自己的书呢!他又鼓励我说,“慢慢写,会有的。”这句话,我愿意相信。
慢慢发现,石头做事很执着。为了书屋可真是舍得。哪里有武乡的书,他都想法子收罗起来。哪里有武乡人写的书,他也收罗起来。能找的找来,找不到的想法子买来。书越来越多,书屋也越做越大了。藏书达到了2000余册。
开公众号、做公益、办书屋,凝聚了越来越多的家乡人。口述史的写作、主题读书会的研讨,及至到太行祈雨古道寻踪、古老的祈雨文化探寻等等更一步一步拓宽了公益活动内容。
一个个有情怀有想法的人在石头带动下用自己的智慧、技能、人脉等等帮助着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都乐在其中。
一天一天,一点一点,一路走来,踏踏实实。为着家乡的发展,他做了很多很多。2018年11月,石头当选“2018十大爱故乡人物”。正如颁奖词所言“‘雏鸟长成,反哺其母’。杨斌青从山里走出的那一刻,也开始反哺故乡。从一张全家福开始,他端起相机,将温暖和情意送到千家万户。从一个公众号开始,将‘家乡之音’传遍大江南北,汇集游子之心。从网上宣传到线下帮扶,从家乡书屋到文化交流,杨斌青和他的团队,以乡情为纽带,再造故乡容颜。他的网名是石头,坚硬的石头,却有着对故乡永不改变的赤子之爱。”
他就是一颗能量石啊!不只是发展自己,而是推动着每一个靠近他的人前行。他的想法总是比别人超前,爱故乡文学小组的组建,非虚构文学的尝试,让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向这一片养育了自己的土地。
至今,先后举办了研讨会、发布会、分享会30多次,出版了口述史、方言志等书籍,接待学习交流嘉宾700多人次。
他说,“人这一生,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不断自我否定,积极面向未来,才能在新一轮的时代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些是我在他朋友圈里摘录的话句。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每日里工作忙忙碌碌,日程也安排得满满的。已经很优秀了,可依旧不断地修养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
读了研后,眼光更加长远。有时他会分享读书心得。比如科学素养的培养,历史的记忆等等。也特别希望把自己学到的科学知识传播开来,说如果需要的话愿意把课件给了我们或者亲自回来讲讲,把这些传播给中学生们。然而,我只是当时听了之后热血沸腾了一阵,还没有去了解这些。后来他获得“山西省十大读书人物”。我唯有羡慕了。
和石头熟识起来,发现石头是个很温暖的人,实干家。他时时关注家乡,一人一事,再小也放在心上。记起张鹏英曾在一篇文章里写到:西坡小学有“八个学生,一个一年级,三个三年级,四个幼儿”,教室里“吹着暖风,电脑、触屏讲台、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设施一应俱全,可孩子不多。”这样的小学校,这样坚守在乡村的教师又一次深深打动了石头。乡村要振兴,我们的孩子就要追上城市孩子的脚步。石头说,“要帮帮他们,这样的小学校不多了。”他倾心为之牵线,很快中国联通山西省分公司的“乡村公益课堂”走进了西坡小学。线上课堂走进了这个太行山小学校,孩子们高兴极了。“用科技温暖乡村孩子,让孩子点燃科技的希望”,事迹上了新华社,是好友们在微信群里发出来我才看到。他又悄悄地做了一件大好事。
前几天,石头又取得了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新闻记者证。工作、公益样样走在前,修养、能力时时在提升。他真是熠熠闪光呢!
忽然想起一首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这一颗温暖的石头,传奇的石头!他正唱着的那首深情的公益歌,也唱着那首锐意进取的歌。曾感动了多少人,又将会感染多少人呢?
欢迎您投稿柳岸花明社团!
祝福写作快乐,生活美好!
期待佳作再次绽放柳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