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情】露天电影 (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情】露天电影 (散文)


作者:北方天马 举人,3452.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18发表时间:2020-08-01 19:46:41
摘要:露天电影是我童年的一段情,曾几时泛起心底,曾几时梦里回忆。割舍不断,魂牵梦绕。虽然明知时代变迁,她以完成历史的生命,无法找回。虽然明知今天的你我不再需要重复那落后故事,但曾经的拥有,总是深深地植根心底,一生伴随。------题记

上世纪七十年代时,我还是个孩子,正在村里小学读书。
   有一天,放学铃声响起,老师刚出教师,我们就立马冲了出去,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向村前的晒谷场,因为,今天这里要放露天电影。
   那时候,一个乡镇(那时叫公社)就一个放映队,一部放映机。五十多个村屯(那时叫生产大队),轮映一遍就需要两个月,还不算刮风下雨,设备问题和这样那样的原因,所以,我们一个季度才能看上一次电影。
   那时候,农村的文化生活是很匮乏的,放映队一来,村里比过年还热闹,人们早早地收工,早早地吃完晚饭,早早来到晒谷场上等候开映。其实那里早已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板凳,好位置早有人捷足先登。
   发电机还没有响起,电影当然没有开映,孩子们在人缝中钻来钻去地嬉闹,妇女们互相打招呼,拉家常嘘寒问暖,男人们则东一群西一伙的抽烟,议论本地那些老掉牙的新闻,或谈论农田经。人们都在等,等大多数人到齐,等大队书记陪两位放映员吃完晚饭。农村人时间观念不是很强,放映也没有规定的时间,大概是以天黒的程度为基准,放映开始之时,全凭个人意愿或实时情况而定,但每每总不会让人们等得太久,总能照顾到大多数和外村的人。约定成俗,习惯成自然。
   其实,放映员也挺辛苦,他们每每工作到深夜,放映结束,待人们散去后,匆匆收拾好设备,抓紧时间睡觉,明天还要去下一个村子,天天如此。他们知道很多人期盼他们,这也是他们的责任。
   第二天下午,他们把全部设备和自己的被褥行装,装在一种当地叫作地排车的人力车上,辞别这一村,两人拉起车,步行赶往下一村,不管雷电下雨(他们备有雨具),也不管道路崎岖,泥泞,更不管飘雪,寒风,他们一如既往。当然,有这种情况时,会出现这个村派人送,或下个村派人来接。
   这是他们的工作,报酬就是微薄的工资,那时的人们工作很热情负责,既不计报酬,也不辞劳苦,有句话叫“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到了下一村,他们要选放映的场地,多数选晒谷场,这里平整、宽敞。首先在场边找两颗距离合适的树,用绳子将宽大的银幕四个角垂直挂好,绷紧,每当这个时候,总会有男孩,自告奋勇地爬上大树栓绳子,这也是他们乐意做的事情,并以此为荣。接下来是,在正对银幕适当的位置,放一张办公桌,桌子边栽立一根竹竿,竹竿上挂起电灯,桌子上放好放映机,就开始试机调试了。那时候多数农村没有电,放映必须发电机,而发电机的噪声很大,为了不影响观众,所以必须用一根很长的橡胶导线,把发电机安置在偏远的地方。
   发电机的“嘟嘟”声响起,电灯亮了,开始放映了,人们各寻地方,中间是各家的高矮板凳,座位,席子,上面大多是老人,孩子。外围满满地站立很多年轻人,再外边是一圈站在高矮板凳上的人们,从前面看去,到也由抵到高,大约错落有致。也有外村匆匆赶来人们,挤来挤去地找合适的地方。有时,银幕的后面,或坐或站也有不少人,虽然看到的画面是反的,但人多没办法,将就吧。
   整个放映场,人多嘴杂,孩子哭,大人喊,偶尔也有为争地方,或因为拥挤发生争吵的,总之,这段时间是闹哄哄乱糟糟的。直到村支书拿起话筒,清清嗓子,连喊三声:“大家静一静!”才逐渐安静下来,照例,由他先讲一段话,无非是些村里大事小情,生产情况,乡约民规等,最后强调一下抽调的民兵,加强巡逻,防止阶级敌人趁机搞破坏。但很多年始终也没发现阶级敌人搞破坏,倒偶有小偷小摸或家畜跳栏,损坏,偷吃东西的情况发生。
   支书讲完话,放映员简单介绍一下今天放映的片名,就开映了。这时那些站立者们,或蹲下或坐在凳子上的,开始站起身或上到凳子上,全都聚精会神起来,场里一片安静,只有影片的声音,传的很远很远。
   早些时候,正片放映前,一般会加映一至两个新闻简报之类的宣传片,主要是国家领导人出访,或外国领导访华等等,那时不管放映什么,人们总是从头到底,很认真地看下去。并且年轻人会跟着放映队队,到另外村子,看上第二遍,第三遍……这也得感谢,每次放映结束时,放映员总忘不了,用话筒报告观众,放映结束,明天去某某村,继续放映。
   放映中,也有不少插曲,比如,下雨了,放映员会支起一把伞,保护设备,观众也会坚持着,直到雨下大,实在不行了,匆匆结束,逃散。明天从头补映。比如,胶片断了,机器出现故障,放映员急忙处理,急的满头大汗。再比如,坐在镜头前面的人,中间上厕所,脑袋遮挡银幕了,而她浑然不知,却引来一片嘘声……
   第二天,免不了大多议论昨夜电影的剧情,有时气愤填膺,有时喜笑颜开,也有时争的面红耳赤。
   后来,公社增加了两部放映机,人们观看电影的间隔时间少了,但因为片源等问题,翻来覆去就那几部片子,人们兴趣开始降低。露天电影也没那么热闹了。但,一有新片,人们仍激情未减,于是,就出现了骑电炉子(农村对初期摩托车的称呼),来回送片子的新发明。具体是,一队在甲村放映,另一队在乙村同时放映,由于每部电影的胶片都分若干盒,(技术原因,一盒装不下的)所以,甲地放完一盒,马上由骑电炉子的人,快速送往乙地,继续放映,以此类推,两地可同时看到一部影片。好在中原的农村,村子比较密,但也有等的时候,人们也能理解。
   再后来。改革开放,农村有了电,有了收音机,电视机,以致普及了手机,电脑。人们再不局限于电影了,也失去了对露天电影的兴趣。但这一段记忆情缘,依然牵动那一代人的心。
   别了,热闹的乡村露天电影,别了,童年快乐的梦。再过几十年,还会有谁记得你。
  
   原创首发2020.8.1.

共 222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讲述了作者回忆孩童时代农村放露天电影事情,作为九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们,基本都体验过农村放露天电影的经历,那时是热火朝天,哪怕点着火把翻山越岭都会去看。文中作者详细的描述了放露天电影前前后后的整个过程,文章情感的流露尤其以结尾更为浓烈。题材很好,推荐欣赏,感谢老师赐稿我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 【编辑 陌小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0-08-01 19:48:16
  文章我改了几个错别字,题材很好,感谢来稿。
山本无忧,因水成泛……
回复1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0-08-01 21:33:03
  谢谢编辑,辛苦了,祝安
2 楼        文友:何叶        2020-08-03 07:53:55
  学习朴实佳作,文章有时代特色,作者文笔流畅自然,感谢支持社团,期待更多精彩。
何叶
回复2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0-08-03 10:48:45
  谢君欣赏,祝安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