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园】农民工的创业梦(散文)

编辑推荐 【家园】农民工的创业梦(散文)


作者:太行飞剑 进士,6526.8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793发表时间:2020-08-03 08:22:56

【家园】农民工的创业梦(散文) 一直以来,我都想采访一下乌兰察布的创业者刘润雪,这个暑假一开始,我就直奔内蒙古乌兰察布,说是探亲访友,实则为了采访一下刘润雪和他的内蒙古方圆钢结构有限公司。了解一下这个曾经是孤儿寡母家庭出生的贫困生是怎样异地创业成功的。
   事情要从1987年说起。由于父亲早逝,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经济更加捉襟见肘,小小的刘润雪初中未读完的情况下辍学出门打工挣一家人的生活费。刘润雪老家是山东兖州农村的,兖州农村的农民工大部分是技术工人,当地劳动力有点过剩,于是有技术的农民工都去省外打工,刘润雪跟着这些大叔大哥在外面漂泊多年,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逐渐成长为一个八级焊工,也逐渐有了一点积蓄。1993年春节,哥哥和嫂子搬出去过日子了,家里只有刘润雪和母亲一起过年。母亲一直在贫困的老家过着清贫的生活,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了,他作为家里唯一的男人,应该怎么给母亲一个温暖的家呢?他静下心来想了很多事情,这些年来他虽然成长为一个八级焊工,技术已经到达焊工技术工人的顶峰,但是总给别人打工也挣不到很多钱,仅仅够他和母亲的基本生活费用,要想结婚、生子必须有一定的金钱和地位。因此,他考虑到再三,决定自己到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创业,因为那里是一片尚未开发的工业基地,机会相对多一点,如果自己创业成功,可以接母亲一起出去住。于是他把自己这几年来的积蓄分了两份,少的一份,留给母亲在老家生活用,多的一份自己带出去开始创业。为了预防资金不够,他还从哥哥以及伯父他们那里借来四万元钱。作为一个贫困农民的儿子,他只有创业才有出路。还好,他现在已经不是六年前的穷小子了,他是一个身怀绝技的八级电焊工了,在这个处处都搞建设的社会里,他的焊工技术是有用武之地的。就这样贫困中长大的农民工刘润雪怀揣创业梦想,到内蒙古乌兰察布去创业。
   他给自己的几个同学好友打了电话,约他们一起到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去创业,他说:“创业的风险我一人承担,你们只要干活拿工资就行了,工具设备和材料投资以及租厂房等等事情都是我来承担”。朋友说:“我们拥你做我们的头儿。”至于这个头是什么职务谁也没有说。刘润瑞明白自己就是创业者,也是经营者,说白了就是一个农民企业家。那是1993年,他23岁,在他的初中同学们大学毕业四处找工作的时候,刘润雪已经打工多年成长为八级焊工了。他的大学是在电焊工作中读的,那是社会大学。为了挣到更多的钱。于是他奔赴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开始创业。
   万事开头难,刘润雪只身一人来到陌生的边塞城市乌兰察布,想打开局面是比较困难的。当他在一家城市开发中心的招待所住下来的时候,他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张凤银女士,当时张凤银是这家招待所的服务员,同时兼职一家报社的通讯员,为了完成采访招商引资的任务,她找到了刘润雪攀老乡,因为她曾经在山东读过职业技术学院,对同样是来自山东的并且具有一技之长的刘润雪比较感兴趣,于是两个70后的年轻人开始了频繁的接触。
   在他们的交往中一开始是互相利用的,刘润雪利用张凤银对乌兰察布的熟悉和了解,让她帮忙在报纸上做广告,租露天场地干活;张凤银利用刘润雪急于在内蒙古发展业务的心情,将这些情况写成新闻报道出去,以完成报社派给自己的采访任务。交往的时间一长,两个年轻人不免擦出了感情的火花。很快在1994年,两个人结婚了。如果说刘润雪在乌兰察布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的话,那么他和张凤银的结婚,这是他人生成功中最值得的一笔“投资(感情投资)”。因为张凤银是本地户口本地人,与她的婚姻就等于在当地建立了更广泛的人脉。许多订单接踵而来,他们的企业享受到内蒙古的各种优惠政策,刘润雪柑橘在乌兰察布站稳了脚跟。这时候他将母亲从兖州老家接到了乌兰察布市,没有了后顾之忧,刘润雪坚定了在内蒙古创业的决心。
   当时的乌兰察布经济刚刚开始起步,急需要一批懂技术有能力的投资商来此建厂开工。刘润雪无疑是赶上了“东风,”他和张凤银结婚以后,他们的家庭企业可以享受到地方政府对大中专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于是又在乌兰察布市平地泉镇得到了18亩土地,得以建设自己的工厂和车间,彻底告别了露天作业的历史,进入规模化、正规化的工业生产程序,接着完成了简单的手工操作向机械化自动化升级的华丽转身。
   1995年,他们的儿子出生了,张凤银请长假在家带孩子,刘润雪专心运营他们的的工厂,生意越来越兴隆。这期间得到了来自张凤银的哥哥和姐姐们的大力支持,大家都免费到企业来帮忙,这种低成本运作使得企业竞争力在同行业中处于优势地位,很快企业开始成为乌兰察布市的知名中小企业。
   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和政府对钢结构企业的管理,方圆钢结构有限公司改变了工艺,由普通的单层油罐改变成了新型的双层油罐。双层罐机械设备上马,不但是生产的产品质量上升了一个等级,而且生产工艺从简单的手工作业变成了半自动化工艺。双层油罐不单是抗震、抗洪、还是国家推行的新产品,是油罐产业发展的方向。因此订单的数量大大增加了,利润也随之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倍增。
   进入2000年以后,刘润雪主要是抓紧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抓紧产品质量的管理。他自己是管理者、企业投资人,同时也是第一把焊枪,凡是技术要求高的产品,他都亲自上手,自己一直在生产第一线控制产品的质量。所以他们公司出品的钢结构产品和油罐都是乌兰察布市有名的。于是用户都称他们的产品是“质量信得过产品”。
   随着营业范围的扩展,他们增加了彩钢板市场的业务和厂房的租赁业务,主营业务的规模扩大、再扩大,现在企业的产值已经上千万了。刘润雪夫妇也从青年创业者步入中年。在这期间刘润雪夫妇一边创业一边学习,先后完成了大学学业,成为有文化的小企业领导人。2010年春节前,由于企业工人都是刘润雪的山东老乡,他们拿着一年的收入高高兴兴回家过年了,没想到被疫情封锁在关内。企业到了开工的日子,却没法开工。
   后来,疫情缓解了,刘润雪看着一摞订单着急了。他亲自开车到山东老家接工人上班。由于油罐和钢结构工艺要求复杂精细,当地招不到合适的工人,他只好从山东兖州招募技术水平高的工人扩充劳动队伍。工人到企业之后,刘润雪每天亲自检查他们的体温,介绍防疫知识,督促工人佩戴口罩。做到了无一例发烧的工人。工厂包吃包住,以便于更好的控制工人的健康状况。2020年以来他们为雄安新区在乌兰察布的投资项目做了油罐、为华为企业在乌兰察布的项目做了钢结构产品,都验收合格取得了对方的信任和好评,目前项目还在继续进行中,他们正在投入最好的人力物力完成这两个项目。
   在一边抗疫一边开工的日子里,刘润雪和他的夫人张凤银一起,向当地交警部队捐赠了一批口罩和方便面,大大支持了交警的工作,鼓舞了交警战士的战斗士气。他们的儿子也是一名交警战士,他在疫情期间也表现很好,兢兢业业地工作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一家三口人都成为乌兰察布的知名人士。
   二十年过去了如今刘润雪已经事业和爱情双丰收,成为农民工异地创业成功的典范,同时是内地技术工人支援北部边疆的典范。他的成功说明了一个道理,没有条件上大学并不是就不能致富、不能成功,而学习一门技术,并且做到精益求精,凭借着一门工匠般的技术,同样能够获得成功!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国家比较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原因。一些没有条件上大学本科的学子,可以通过职业教育学习一技之长,像刘润雪一样创业成功。让我们的各条战线涌现出更多这样的创业者吧!

共 299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生动的叙述,厚重的意蕴,叙述从农民工到创业者的刘润雪的人生路,作者采访了刘润雪创办的公司,用一手的资料写下这篇采访文字。文中生动详实地叙述了这个曾经是孤儿寡母家庭出生的贫困生是怎样异地创业成功的,作者从中有很深刻的感悟。优美的散文,感谢发文分享,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秋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20-08-03 08:24:42
  优美记实的散文,叙述从农民工到创业者的刘润雪的人生路,有着深刻的感悟。感谢赐稿支持,欣赏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回复1 楼        文友:太行飞剑        2020-08-03 15:02:28
  感谢老师的推荐和编辑,感谢老师的编者按语。这篇我还会打磨一下的,老师有什么建议,请提出
2 楼        文友:布谷鸟妹妹        2020-08-03 15:45:54
  普通单层油罐,改革成双层油罐,是国家的大的指导方向,三年完成整改。这是机遇,钢结构也是一个发展的方向,抗震,抗压,还抗洪……
黑骏马
回复2 楼        文友:太行飞剑        2020-08-04 15:35:01
  多谢妹妹的评论与指点,我已经做了修改和补充。希望读者能喜欢
3 楼        文友:天生我才        2020-08-09 21:36:28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刘润雪的创业路就证明了这句话。
   再访老师,又读佳作,精准的语言,灵通的句子是老师每篇文章的特色,百读不厌。
回复3 楼        文友:太行飞剑        2020-08-12 13:53:48
  谢谢天才老师,这是一个励志故事,真人真事,说明会一门技术很有用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