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谨防治理餐饮浪费又成一场舆论狂欢(随笔)
谨防治理餐饮浪费又成一场舆论狂欢
“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习总书记的指示一出,迅速掀起了舆论热潮。从新闻报道到网络评论,可谓铺天盖地。当然,于这项工作而言,这是宣传教育的需要,舆论造势越大推动效果越好。但从过往的实际看,我们也要谨防“一阵风”“雷声大雨点小”“雨过地皮湿”的现象。谨防治理餐饮浪费又成一场舆论狂欢。
后事不忘,前事之师。
第一个例子,试问,几个月前闹得沸沸扬扬的分餐制、公筷公勺推行得怎么样了呢?几个月来,笔者也曾多次外出就餐。真实的见闻就是从没有哪一家餐饮店主动提示或建议过,更别说为此提供方便了。聚餐的人员也仅有过一次向餐饮店主动提出过要求。但当初我们也曾奋笔疾书过啊!
第二个例子,中小学生的公共卫生行为习惯堪忧。笔者上班要步行通过一小学门口。每天上下学时间,校门口那条街道就会被学生们弄得一片狼藉,什么吃剩的零食、用过的一次性餐具、包装袋、果皮等各种垃圾遍地都是,各种路边摊此时也是十分活跃、生意红火。成群结队的“红领巾”们,抑或手臂上戴着“卫生监督岗”“文明之星”等的“红袖标”们,边走边吃各类零食,产生的各类垃圾基本上都是随手随地随时就丢了,就算是旁边就是垃圾箱也视而不见。还有些学生会把这些垃圾当成玩具,往天上扔、墙壁上扔,放在地上踩、踢,甚而至于同学间追逐互扔。是这些学生不知道这些行为不对吗?可不一定。你看,等他们一进校园,情况就大大改观了。笔者就是一名中学教师,对学生的公共卫生、文明礼仪等行为习惯深有体会,当面一套背面一套的,实不在少数。在老师家长面前,在教室校园等特定环境场合,他们普遍表现得非常好,彬彬有礼。但是一旦离开这些特定环境场合,他们便不吃这一套了。可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所要求的文明礼仪往往并没有养成为他们的行为习惯,也没有内化为他们的信念观念、道德品质。
第三个例子,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我想拿我们成年人自己来说一说。我们在公共场合的文明卫生行为习惯如何呢?有没有随地乱扔烟头、果皮、包装袋、卫生纸?尤其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如果我们都不能反思检点自身,不能身体力行,而总是对别人抱很大期望、对别人提很高要求,或总是义愤填膺地去谴责这些社会现象,你觉得合乎逻辑、合乎情理吗?
解决问题的办法,其实也不难。诚如总书记说的那样,一是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二是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但具体怎么办,笔者提一些建议。
一是切实抓住立德树人根本要求,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强化道德实践,强化行为习惯养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从根本上提高公民素养。
二是切实推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改进学校教育评价机制,评价内容不能唯教学成绩论,评价主体不能让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一家独大。
三是全体公民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不断加强自我教育、自我修养,不断提高各项公民意识素养,不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是党和政府要承担起主体责任。有些地方领导会认为,党和政府要管的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已经很多很多、千头万绪了,餐饮浪费这等小事提不上议事日程,即使提上了,也不过是发发文件、喊喊口号、走走过场、做做样子,如此应付了事,或者轻描淡写地布置一下,让社区有空去管管就行了。须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党管一切。党政领导不重视的事,一般就不是个事。少人关心,少人问。分餐制、公筷公勺为什么推行得不好?舆论热闹归热闹,我们的党政部门却并没有“热闹”起来。
五是一些具体措施上我们也可发动各方献计献策。比如,点菜环节就可改进,有人提出引入职业点菜师,通过询问了解顾客的饮食喜好、近段时间习惯、当下意愿等为顾客提供专业的意见建议。上菜环节也可改进,不能点多少就上多少、一古脑儿就上满,而应根据顾客吃的进度和其它状况来上,吃完上一道菜再上下一道菜;上一道菜没怎么吃那么下一道同类别的菜就不要上了;顾客吃到哪里就停到哪里,点了的菜不一定非得上完。至于已点未上的菜品的费用问题,双方酌商。能转用给其它顾客的则转用,不能转用的,既可让顾客打包带走,也可在成本价加加工费的基础上酌减。打包环节也可改进。顾客不愿打包有两种心态,一是放不下面子,认为打包是斤斤计较、小家子气,二是怕麻烦,既麻烦店家,自己也麻烦。建议实行强制打包制度,规定三成以上的剩菜必须打包,当然,三成以下也可以打包。另外,所有这些规矩,不能只是哪一方的事,而要成为顾客和餐饮店双方共同的责任义务。
最后,舆论监督的问题,应保持连续性、长效性,“一窝风上”可以,但千万别“一窝风散”。运动式舆论、流行式舆论弊端显见。建议各媒体建立“热点回访制”“舆论回炒制”,对过去的热点问题每隔一段时间就又重新追访、回访,以引导社会长期跟踪监督。唯其如此,才能久久为功、常长为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