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创作中的一些心得(杂文)
《拜读石尖老师作品的点滴体会》
拜读了石尖老师的作品,感触颇深,很多思想和观点与我不某而合。一篇好的作品,正如石尖老师所讲,要到生活中去提炼,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脱离生活,凭空想象,词藻再华丽,也不是好作品。
下面是自己拜读了石尖老师作品后的点滴体会,不一定对,还望老师们给予斧正。
写文章靠什么,靠灵感一挥而就,冥思苦想是写不出好作品的。有人说天下文章一大抄,那是剽窃。
我是一个小公务员出身,零五年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一场大病与死神擦肩而过,从爬起来到站起来,再到会走路,历经半年。我开始拿起笔写文,开始写长篇。人们都说写长篇要有大纲,我没有,也不会写。只是在脑海里想了一个开头,便去想结尾。这就如同开车,车子开动了,要有目的地。就像大树一样,先画树根,因为有根才会发芽,然后去想樹帽。在树根和树帽之间划一直杠,这便是树干。而后在画枝叉,不管你画的枝杈多么弯曲花开的多么美丽,叶子多么茂盛都不能离开树干。如果偏离了树干这条主线,你编的故事再生动,读者也不会认可。
我用了五年的时间写了六十万字。完稿后构思第二部小说,用时二年半,写了三十多万字。然后便是写短篇小说,写散文,写现代诗。说起现代诗俗称白话诗,这是当今这个时代提倡的。就是用最精练的语言去歌颂、描写,叙述某一个事物或者某个故事。
要想写好现代诗,语言的五大要素:主、谓、定、补、状一定运用的恰如其分,不能乱用。
词汇上,名词、动词、形容词、修饰词不要乱用,有些作者把动词当形容词用。弄的读者哭笑不得。
说一下主题,就是文章的题目,任何文章不能偏离主题,写诗也是一样的。一篇作品一定要围绕着主题去写,有些作者一提笔就敞开心扉,一发而不可收拾,天上一句,地上一句,抓住一个好名词也不管适合不适合,生用。结果偏离了主题,读者不买账。还有一些作者,自以为自己写的多么深奥,堆砌一些谁也看不懂的词藻,让读者猜闷。其实他自己也不知想表达什么,更何况读者了。弄的读者一头雾水。
另外还有的作者不管什么情况,也不管写什么,总往爱情上面扯,好像是离了爱情就不会写诗。
再就是作者运用典故,一定要准确,错了就出笑话。
描写一个现象,必须合情合理。有一个作者,描写天上白云说在天上翻滚着一群绵羊,这形容不恰当,因为绵羊是飞不上天去的,如果你说仿佛像大草原上一群奔跑的绵羊,或是说如棉絮飞扬,人们信。还有一个诗人喜欢呢喃这个词,不管什么地方,张口就是呢喃,说紫燕呢喃,对。小草也呢喃就不对了,拟人化描写可以用,要加上“仿佛”二字。除此之外读者是不买账的。
文学作品历来就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深入生活才能出精品,脱离现实的浪漫就是荒唐。没有浪漫的叙述,不是诗章。
我们的每一篇作品里,无不透露着作者的思想、观点,不需要名人大腕指点文字。只要读者,点点头。一语:嗯,就是这么回事。就算是好文章了。还有一些作者,善于堆砌一些华丽的词藻,特别写同题诗,不去审题,大笔一挥,几乎把好词语都用尽了,读者看不懂,就是作者自己也不知道写的什么意思,反正读起来顺口就行。这类诗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关于时效性,写文章的三要素,既时间,地点,人物。你的文章必须符合时代背景,譬如有人一提秋,便与红叶,菊花,凝露成霜联系在一起,你写晚秋很对,如果初秋或是中秋就不对了。
有一个作者写“中秋枫叶飘零”,我说你到现实中看看,不管是东南西北,这个时节依旧是郁郁葱葱,飘零应该在十一月里。
任何作品,在特定的时间里描写特定的事物,要写人们普遍认知的现象,你说冬天大雪纷飞,人们信,你说冬天雷鸣闪电,也许有个象,但不是冬天的象征。你说春天百花争艳人们信,你说硕果累累,就是笑话。要善于观察事物,不要脑子一热,什么都往外扔。不能光坐着屋子里想,要到生活中写。什么叫好文章,要写出新意,深入挖掘其思想内涵,解析主题。人云亦云,即使你的词藻再华丽,也不是好作品。所谓新意,就是要写出与众不同,还要让读者认可的作品,意境很重要,太直白了不是诗。初学古诗的人,因为受清规戒律的约束,为了合辙押韵,冥思苦想,结果用的词不能表达意思,反而使诗逊色。
甚至一些初学古诗的作者,为了凑韵,自己造词。我觉得词汇这东西,不是谁都能主观臆造的,每一个词汇应该是广大读者普遍认可的。
别人的掌声和赞美,是对你的鼓励和鞭策,但绝对不能向别人要掌声。山东的一个诗友,天天给我要掌声,写完发进空间里:哥,快去给我点赞!
这是一种虚荣心在作怪,你把文章写好了,不用你说,自然就会给你点赞。
再谈一点,就是我们的作品,应该站位高,歌颂新时代,描写生活。
把现代的生活方式融进文章里。我不赞描述现实生活再去写什么柴扉,耕牛,茅屋,炊烟等一些过时的现象。拿到当下有点不协调。
最后说一点,作者写文章为谁写的问题,作者写文章是写给读者看的,要与读者产生共鸣,要时刻抓住读者的心里,要站在读者的角度去写,不要把自己当成一个作者,甚至以为自己是一个作家。
反过来倒过去啰嗦了半天,不一定说到点子上,有的观点也可能不对,距离石尖老师的要求还差很远,希望各位老师及文友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