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风】仪陇县一位金堂帮帮主改过自新的圆满句号
20世纪40年代,在成都市金堂县境内活跃着一支袍哥队伍——“金堂帮”。据仪陇县史记载:“金堂帮”曾多次窜至仪陇境内为非作歹,并与县内“义”字袍哥大打出手,发生火拼。半个世纪后,“金堂帮”末代帮主却在仪陇乡下“惊现”,并与一村妇结为良缘,安度晚年……
常言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仪陇县土门镇道金庵村五组曾居住着一位深受当地干群所欢迎的外来人员——唐克常,他已从西昌市普格县桥窝农场来仪安居乐业21个春秋。2004年1月3日,笔者第一次在土门镇村民何素琼家见到了这位外来客人。见到唐克常时,他穿着俭朴的蓝色布衣,头戴一顶鸭舌帽,苍老的额头上已布满一道道深沉的皱纹,正坐在自家堂屋内津津有味地看报。见有来客,他又是端凳,又是沏茶,相当好客。在摆谈中,他毫不隐讳地道出:他就是曾名显一时的金堂帮帮主。他认为黑帮势力为害社会绝没有好下场,必须悬崖勒马,回头是岸。
当袍哥,身陷囹圄
1921年12月25日,唐克常出生在金堂县。其父唐青全系国民党24军刘文辉部营长。1943年农历五月,游手好闲的唐克常受其父熏陶,加入了袍哥,并很快成为“金堂帮”一排大爷。
据唐克常介绍,哥老会通称袍哥,系天地会支流,早在清咸丰年间就已入四川,民国时期遍布城乡,有“仁、义、礼、智、信”等袍哥堂口。一排称大爷即首领(分座堂、陪堂,俗称“舵把子”),二排称圣贤二爷,三排称当家三爷以下称管事(分红旗、黑旗)、附六和幺大。称大爷为大哥,称兄弟为老弟。平民称清水袍哥,土匪称浑水袍哥。每个堂簿记香、山、水、堂四柱。提倡所谓“有衣同穿、有饭同吃、有福同享、有祸同当”。自立法度,“违规者轻者搁皮(除名),重者死刑”。大肆宣扬“光棍犯法、自绑自杀”。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磨刀会,袍哥各堂口均办会,吸收兄弟伙,提升排次均于会期举行,入袍者绝大多数为男性,也有个别的“女光棍”、“女袍哥”。
在旧社会,由于国民党政府昏庸腐败,各地袍哥招兵买马,任意扩张黑势力。金堂县地处成都要塞,山地险峻、土匪成群,因金堂帮同刘文辉24军关系有染,被排为“仁”字袍哥,发展迅速,武器精良,傍虎作威,为所欲为,不但贩烟土,私造枪枝弹药,还倒卖假钞,实乃川中祸患。
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挺进四川,“金堂帮”在人民解军的强大攻势下,闻风丧胆,缴械投降。1952年2月26日,唐克常父子俩没能逃脱法律的制裁,双双被捕。1953年3月3日,其父唐青全因罪大恶极被人民政府镇压。袍哥人家唐克常缴械积极,被金堂县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5年。
受改造,西昌就业
“都是袍哥惹的祸!”这是唐克常对封建社会毒瘤的痛骂。
1954年4月,正在陕西修建宝成铁路的唐克常收到了金堂县人民法院送来的离婚诉讼,同甘共苦10年的妻子肖远凤向他提出了离婚请求。离婚后,他唯一的亲人小女儿唐国芳也被“无情”的前妻带至青白江区落户。精神崩溃的唐克常在管教干部的耐心帮助下,开始学习法律知识,通过认真学习,他明白了许多法学知识,发誓“痛改恶习”。好逸恶劳的他变得勤奋起来,主动跟随从南充调来的一批老犯人学打石头。通过劳动锻炼,他学会了挖、抬、挑、担、撬,还能独自开山放炮,打炮眼,多次获得“劳动积极分子、先进生产者”等称号。在服刑中先后担任过“小组长、大组长”等职务。1957年2月13日,表现良好的唐克常获准释放。可是对修建铁路有深厚感情的他向监狱管教干部提出了申请,领导批准了他的再三恳求,随后他参加了成昆铁路的修建。1962年2月,工作积极的唐克常被调至西昌市普格县桥窝农场就业,当了一名牛馆,直至1981年才结束牧牛生涯。
结良缘,定居仪陇
1980年2月13日,59岁的鳏夫唐克常在爱情上喜获丰收,在农场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他认识了比他年龄小14岁的仪陇县土门镇村民何素琼,并结为良缘。
今年只有82岁的何素琼是一位老实巴交的农村妇女,在农村工作中她担任过村妇女主任近20年。1970年,她丈夫邓某因患阑尾炎抢救无效去世,留下三男三女6个小孩,家庭生活非常清苦。1979年8月,在仪陇老乡刘灵珍的引荐下,何素琼认识了远隔千山万水的唐克常。通过交往,相互谈吐也很合得来,两颗身处异地的心终于走到了一块,办理了结婚登记,在山青水秀的桥窝农场举行了婚礼。在唐克常的帮助下,何素琼的家有了起色,子女均已长大成人。1981年,他们为长子修建了农房;1985年二老又为二儿子修建了住房;1988年,他们为幺儿娶媳妇。1992年2月,在子女的诚恳邀请下,唐克常依依不舍地告别桥窝农场,来到向往已久的家乡——仪陇县土门镇定居。
作善事,安度晚年
“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这是唐克常逢人便唱的歌曲。1962年唐克常在桥窝农场就业后,生活十分朴素,从不乱花一分钱,不抽烟、不喝酒,每月所领的工资和生产劳动奖金他都要一并积蓄起来,他认为用钱要花在刀口上。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特别喜欢看书报,除在农场图书馆看外,他还另外订阅一些法律书刊杂志。他多次荣获“学法、普法积极分子”称号。
在落户定居土门镇的日子里,在干群眼里,唐克常对人态度温和,乐作善事,很是受人尊敬。道金阐村村民盛某因抢劫罪被浙江省海宁市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6年,盛的家人十分着急,他得知情况后,主动到盛的家中登门拜访,作劝解工作,亲自写信告诫盛某一定要安心服刑,争取立功减刑。在他的多次劝诫下,盛在服刑期间表现积极,多次立功,被提前1年零6个月释放。1994年8月,通往村小学校的张家桥被一场洪水吞没,他发现学生在过河沟时十分艰难,于是又主动向村党支部捐献建桥资金2500元。1995年9月,村民邓某家房屋因年久失修,随时有垮塌的危险。为帮助邓某家解决燃眉之急,他慷慨解囊6000元。2003年9月,土门镇将军山公园猪山坡风景区筹资建设时,他向公园捐资600元,当公园管委会提出要为他题碑纪念时,他却婉言谢绝了。虽然唐克常来土门镇定居已有21年时间,可是他为群众所做的好事实难数清。
2008年3月3日,笔者在土门镇石垭豁街再次见到了唐克常,他已满86岁高龄,头不昏,眼不花,步履矫健,说话谈吐铿锵有力。他认为:“在有生之年多为群众做善事,自己晚年生活才会过得更愉快”。他最大的心愿是自己死后能与仪陇人民长期息息相共。今年是全国扫黑除恶的收官之年,昔日金堂帮帮主唐克常改恶扬善的事迹被当地干群传为佳话,是一面很好的法制中国宣传典范。2020年8月2日,笔者在仪陇县土门镇道金庵交叉检查工作时,据该村村干部郑斌介绍,唐克常来仪陇定居印象很好,德高望重,2017年6月,唐克常安安乐乐地离开了人世。在青山绿水环绕之中,唐克常实现了梦想,他被当地老佰姓安藏藏于将军山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