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看点】我经历的大炼钢铁(随笔)

编辑推荐 【看点】我经历的大炼钢铁(随笔)


作者:松阳云逸 布衣,219.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269发表时间:2020-08-19 20:11:22
摘要:大炼钢铁是在没有科学指导下的全民运动,由于民力不计成本,

【看点】我经历的大炼钢铁(随笔) 我叫瞿光玉,安坪镇迎龙村人,出生于1933年春,现在88岁了。上过几年私塾,当过生产队会计。农闲时以从事木匠手艺为职业。
   1957年春,县里从一中分来一个十几岁的“右派”技术员黄柏强到我们大队部“王家人”搞发明,他按理发用的推剪机设计割禾机,手工推动时底盘转动,齿轮传带,实现机械收割。用青冈木做模型,木匠要我去做,我之前没学过木匠,但是我认真细致,严格按他的设计,配合他做,经过多次试验成功了。
   1958年初春,辰溪县组织各地大炼钢铁,安坪和石马湾当时集中在流木湾炼钢铁,我是作为木匠抽调去的,主要负责每日维修炼铁炉的箍头和风箱。那时是按部队的编制管理,流木湾的炼铁属“连”级,连长是株木冲的,姓雷,称“雷连长”。当时的人员很多,我属于连部技术员。我当年并不会木匠,我年少时是跟着父亲跑船的。
   以前炼铁也叫“煸铁”。在流木湾炼铁时,建炼铁炉安排的师傅是桐玉里唐坳的余维继,但他也没有绝对把握,于是连部又请来他80多岁的老父亲,是用滑杆抬来的,我们称他“老师傅”,“老师傅”浑名叫“豆腐佬”。建设所需的工具由黄铁匠(安坪人)一家人打造,他们夫妇和他的长子都会打铁。当年流木湾一下子建几座炼铁炉,建了1座炒铁炉。开始炼出的铁叫生铁,很脆,要经过重新入炉冶炼,叫“炒”铁,生铁经过炒后才成“毛铁”,可以用来制作工具。流木湾建炉所需木料是从鹅公颈一个罗姓地主成份家里,由民工扛来的,那是大杉料,有几十立方,建的炼铁炉有1丈8尺高。那时炼铁靠人力手拉风箱催燃,向炉内进矿石靠人力背送,炉渣要靠人力不停捅出,每一项工作都是强体力。动用的劳动力上千人。
   流木湾炼铁所需矿石是从桥头龙埠江抱溪湾开采的,靠无数人工肩挑背运,非常艰苦。炼铁所需燃料为木炭,用量很大;当年全县修建炼铁炉所需材料是从小龙门砣地坪的一个叫“咚咚响”的地方开采的石料,全靠人工不停搬运,这种石料耐高温。当年炼铁劳动强度非常大,几乎是全民参与,而且热情很高,大家都想把国家的事搞好。
   在流木湾搞了几个月,炼铁炉开了一个月,没有出铁,但开销很大,县里宣布解散。
   我们技术组18人分到一座炒铁炉,搬到山脚岩上面一个叫渌口的地方继续炼铁,渌口是桥头溪乡一个叫李瓦溪的村道通到龙门溪的地方。渌口炼铁所需矿石是从中伙铺上面一个叫“小洞溪”的地方采来的,是靠人工挑运,那时的人工主要是安坪公社的居民和工商业人士。那里是“团”的编制,团长是石马湾的曾祥碧,我仍然在技术组,有18人,开始负责技术组管理的是余致高,也是桐玉里唐坳人,他当过兵,是共产党员。但他没有炼过铁,实际上不会炼铁技术。渌口的炼铁炉也是1丈8尺高,修好几座炼铁炉,炒铁炉只有一座。建好炉后,较长时间炼不出铁。技术组的余致高没有炼铁经验,他找不到原因,不敢耽误炼铁,就回家了。因为缺乏技术指导,团长曾祥碧很着急,有一天,他对我说,技术上的事,要你去找找原因,把炉子弄好,一定要出铁啊。
   我也从未接触过炼铁,但要我负责木匠,我不会木匠技术,我就非常注意尺寸长度搭配,怕出差错。在流木湾装炼铁炉时,我关注了余维继父亲“老师傅”的风箱进风口安装尺寸。风箱进风口在炉内的工具叫“吹”,是由四块方形的石料组成,这种石料也是从小龙门“咚咚响”那采来的,使用时,要一日一换。装铁水的工具是四块方形石料组成的石桶,叫“井”。“井”底要开1个1寸多的四方孔,用稻草和泥巴搅匀塞实,需放铁水时,捅开泥塞,铁水就流出来了。为什么要用稻草来和泥呢?因为稻草遇铁水高温化为灰,这样泥巴塞遇高温就不会硬。
   “吹”要装在“井”上4~5寸的位置,以4.5寸为最好,不能超过5寸。我根据在流木湾观察“老师傅”装进风口的尺寸,觉得炼铁装好“吹”可能是个关键。
   那个年代抓辫子也很严重,政治气氛很严,不敢乱表态说话的。但曾祥碧和“雷连长”都很实在,从没乱整人。当曾祥碧团长要我试的时候,我也先推辞了几回,最后才说,我尽力试试,搞不好你不要怪我。
   我按我的思路重新调整了“吹”的位置,一试,火力拉大后,见炉内飘下了雪花样的东西,一会儿就见到了流进“井”里的铁水,当天炼出生铁600多斤。这是辰溪县大炼钢铁以来出的第一炉生铁,团部放鞭炮庆祝,并向县里报喜。县领导特批我所在的技术组每人每晚上加餐一份。
   经过几次调整后,渌口的几座炼铁炉全部出铁了,每座炉的日产铁量达到1700~1800斤,喜报不断报到县里。
   后来,梅州建有一座3丈高的炼铁炉,好长时间炼不出铁,“团”领导曾要我去作技术指导。那座炉有两个风箱进风口,我当时没有把握修好,推脱了几次,后来下了硬性任务要我去。我按照原来调整“吹”位置的思路进行调整,也真的修好了,梅州也出铁了。安装“吹”这项技术传给了“雷家坡”,雷家坡炼铁也成功了。我每个月都得到奖励两盒听装香烟。
   我还观察到安装“吹”不能用錾子整理,因为錾出来的小石板有缝,不利于风力集中,将用于“吹”的石板由“錾”改用斧头削,既提高了工效,又改进了质量。有很多地方来渌口取经,我都毫不保留地告诉了他们。
   那时搞修理也非常辛苦,有一次炉内出了问题,停炉清炉后要马上维修,炉内温度很高,我沿梯而下,拆一个东西因用力过大,小腿部触到炉壁,立即烫伤,但我坚持把事做好,事后我准备回家养伤,“团部”领导给我请来民间草医,让我在“团部”养伤,疗伤20来天,伤愈后继续从事炼铁炉维修工作。
   1959年初,县里解散了渌口的大炼钢铁,余庆奇、钟文金和我3人被推荐到安江纱厂上班,余庆奇到安江纱厂上班去了,我和钟文金没有去,我当时因父母和岳父母家里人口多,负担重,认为自已会做鞭炮,可以帮家里亲人们度过饥荒,就这样,我又回到家里一边务农,一边做木匠。
   瞿光玉口述,松阳云逸整理
   (编者注:百度检索为原创首发)

共 237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带有历史钓沉性质的访谈文章,文章以瞿光玉口述作者记录整理的方式,再现了1958年大炼钢铁时期的盛况。那时因为苏修帝国主义卡脖子,中国钢铁奇缺,中央便号召全民大办钢铁,以自力更生的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很多地方为了响应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号召,没有炼铁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炼,于是各种土炉土技术便应运而生。文章中的瞿光玉本来不会木匠,也硬着头皮学会了炼铁所需的各种木匠活,而且成为一项独门技术,使久不出铁的炼铁炉炼出了铁。推荐赏阅。【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20-08-19 20:19:12
  文章将1958年大办钢铁的盛况再现在我们的眼前。欣赏了,问候松阳云逸老师!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2 楼        文友:松阳云逸        2020-08-20 17:57:30
  谢谢武戈老师!
3 楼        文友:陶桃        2020-08-22 18:22:19
  这篇散文帮我了解了大炼钢铁的一些事情,祝老师文丰秋安!敬茶!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