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香】黑人白话(随笔)
◎ 《黑人白话》
今天,总是生命中最可把握的时间和空间,相对昨日,它是最丰富的一天;相对明日,它是最年轻的一天。
修改:世上最愚蠢的行为,是对不讲道理的人讲道理。
◎ 《黑人白话》
那天康老师对黑人说,她喜欢央仓嘉措,不喜欢弘一法师,前者有情,后者无情。黑人听明白了,康老师说的情便是红尘中的爱情、亲情与有情。我感动央仓嘉措的眷恋与彷徨,更尊重弘一法师的选择与决绝。而对于我们更多的凡人而言,人生之路就是在情感与信仰之间蜿蜒徘徊,没有绝对的曲直。而在康老师看来,央仓嘉措有爱就不该青灯黄卷,弘一法师无情就不该娶妻生子。这个问题黑人至今还没有完全想明白。
◎ 《黑人白话》
昨晚还在和月牙儿讨论这个问题:少生气,多活几年。现在很少为远处的大是大非生气了,却时常为近处的小事小人生气,所以少生气乃至不生气必须从眼前和身边做起:“少和让你生气的人在一起,少和事多的人在一起,少和不懂感恩的人在一起,少和敷衍你的人在一起,少和谎话连篇的人在一起”。总之,垃圾人,要远离;惹不起,躲得起;和谁在一起高兴就和谁在一起。
◎ 《黑人白话》
有句自己想出来的话,黑人对自己说了好多年:得志莫得意,失意莫失志。于是,也比较认可本帖的题目:顺境善待别人,逆境善待自己。当然,更高的人生境界是: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善待生命。
◎ 《黑人白话》
如果能有三分之一的老妪优雅、老翁儒雅,这个社会的文明度就会提高三分之二。
◎ 《黑水白沙》
1940年的秋天,因为日本人的入侵,黑人的外公、外婆逃离上海,带着他们十二岁的独生女来到沅江国军兵工厂;黑人的爷爷、奶奶做了亡国奴,把他们十四岁的独生子送到哈尔滨师道学校读书。1957年,黑人的爸爸、妈妈带着他们三岁的大儿子和两岁的小儿子,离开长沙的湖南军区大院,一路北上,从丹东过江来到志愿军总后勤部三分部。如今,这一南一北两大家人,只剩下耄耋之年的妈妈和年过花甲的兄弟。不仅时光被辜负,许多美好和温暖也被辜负。一如这个十七分钟的纪录片而后十七年和七十年,向梅的爸爸自杀了,母亲故去了,她的六个姐妹和一个弟弟或离世或衰老,早已告别了北平四合院的平静生活和快乐童年……这便是八十年的过眼云烟,也是烽烟(抗战、内战、肃反、反右、四清、文革……)总之,一看这样的老照片、老影片,黑人就总在想片中的主人翁现在哪里?现在啥样?心中铺满沧桑。
◎ 《黑人白话》
黑人不太同意“博物馆+”的跨界创新——又是高档餐厅,又是星级宾馆,又是时尚体验……会冲淡历史文化的主题和价值。黑人心中的博物馆就是博大精深的历史文物陈列馆,与吃喝玩乐没有太大关系,不能搞的花花绿绿、热热闹闹。恰恰相反,应当是对现代生活的一种背离——是走出喧嚣的闹市,走进无声的历史,穿越黑白的古老的静谧的深邃的历史时空,寻找我们的生命之根和文化之源。
◎ 《黑人白话》
正因现在为过去后悔,别让将来为现在后悔。
◎ 《黑人白话》
当前,节约粮食,已经不仅仅是个人生活习惯的问题。正如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所言: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 《黑人白话》
当下,农民越来越少,农民工和乡镇企业越来越多;耕地越来越少,荒地和非农业占地越来越多;产粮越来越少,进口粮食包括转基因食品越来越多。如果天下太平,如果世界大同,这些问题都被掩盖在歌舞升平之中。一旦遇上天灾人祸,大战来临,粮食和石油就是国之命脉,民之命门,万万不可把生命线掌握在别人特别是敌人手里,其后果不堪设想。有句话堪称真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 《黑人白话》
其实,善良是很难把握尺度的。同时,善良也是很难求得回报的。黑人以为,善良就是一种本性,一种习惯,或者说就是一种选择,一种宿命。心既向善,便无忌惮,更莫计算。
◎ 《黑水白沙》
初知“三生石”还是弱冠之年读袁郊(唐)《甘泽谣•圆观》,深深感动于公子李源与僧人圆观的友情故事。以至不惑之年在几位弟弟妹妹的陪同下,费了好大劲才在杭州灵隐飞来峰上找到了这块杂色相间的三生石,并与两位兄弟在石前合影留念。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三生石的故事从三峡搬到了杭州,故事的内容也由兄弟之情变成男女之爱,尤其席慕容的这首《三生石上的泪滴》,很像央仓嘉措的《那一世》,凄美而动人。不过,黑人还是相信,亲情也好,友情也好,爱情也好,或有前生之缘,却无来生之约,唯有珍惜今生才是。正所谓:
身前身后事茫茫
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山川寻己遍
却回烟棹上瞿塘
◎ 《黑人白话》
每天,半日读书写作,半日吃喝玩乐,基本上就没空烦恼忧愁了。
◎ 《黑人白话》
生活既是创造每一天,也是享受每一天,当下于我,主要是享受每一天,特别是今天。
◎ 《黑人白话》
劳伦斯说:有些人活着,但心已死去。黑人想说:有些人死去,但心还活着——那些死后仍被后人想着读着听着看着的人,其品德的心脏、思想的心脏、文化的心脏、艺术的心脏,仍在亿万人的胸中跳动。譬如刚刚去世的表演艺术家谢园老师。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