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忆】茶炉与人生(赏析) ——赏雪凌文字的精品散文《茶炉》
当打开这篇文章的一瞬间,我的心弦被柔柔地拨动了一下,突如其来的灵感,激荡在我的脑细胞里。注视文字的山重水复,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被乡土气息重彩涂抹着的跨世纪电影镜头,正载着悠悠岁月,渲染着一幕幕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燃烧在一个红红火火的茶炉里。定眼观察间,火光闪动,茶香四溢。
这篇给予我奇思妙想的文章,是江山淡泊宁静社团副社长雪凌文字的精品散文《茶炉》。因为心灵被震动,也因为文字已入骨,反复阅读中,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快马加鞭,蓄积在情愫中的感触呼之欲出,敏锐的笔尖浸入于茶水的血骨,钻入到了炉火的底部,起起伏伏,来来回回,算是挖掘,又见剖析,更是无法掩饰的学习……互动的契机里,茶韵在水中沸腾,炉火在激情燃烧,一个个亮点呈现在了我的眼前。
一、富有强烈视觉效果的开头,吸引了读者的眼球
这篇文章,给我最强烈的感觉就是,当你在聚精会神中阅读时,仿佛在观看一部反映时代变迁的微电影,关了电脑后,那些人物,那些场景,还有那个特别的旧物件——红泥炉子,都将许久地萦绕在你的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
凡是喜好喝茶的人都知道,茶能静心,茶也能安神。假如你是一位诗人,此刻安坐于茶炉前,静观茶香袅袅,炉火妖娆,必定会诱发你丰富的想象力,浮想联翩中,一种无法阻挡的情愫将飘向远方,飘向作者儿时的家乡,笔端在那贫瘠苍凉的村庄几个巡回后,你会情不自禁地联想自己,感叹命运的变迁,人生的难以揣摩,继而写出饱含深刻蕴意的诗篇。
自然而然中,几乎所有的人第一时间都会将这一切归功于茶香,以为都是它熏染出来的灵感,而很容易忽略了位于茶罐下面的茶炉。其实不然,没有茶炉,茶香因何而来?当茶在张扬自己的独特魅力时,可知否,茶炉却是酿造茶香的熔炉,是茶的培养家园和生存基地。
此篇文章中,作者暂时放弃了“茶香”,而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茶炉上,勾勒出了冒着白气的一罐浓茶,端坐在烈焰如火如荼的茶炉上,相伴在主人公常四爷身旁。常四爷不言不语中看着茶在茶罐里熬煮,所产生出的静谧,让他的意识进入了一种氛围,产生出了一个慢节奏的视觉美感,令读者看着心里感到安静且踏实。
让主人公在这种由茶香勾勒出的氛围里出场,写法实在是高明,让风景衬托了人,人又不得不融入其中,两者合一,其乐融融。让读者感觉这些文字摇身一变,变成了一条条炉火中飘绕着的火舌,红彤彤、热辣辣,伴着罐里飘出的茶香味,喧闹而纠缠着。我情不自禁中想深嗅一下,这一嗅不要紧,却深嗅出了人生的原汁原味,这个韵味诱惑作者在创作中身不由己地陶醉,也令读者在赏读中无法控制地兴奋,仿佛看见那些蕴藏着极强生命力的文字即刻变成了一片片青涩的茶叶儿,跳入茶罐,上下翻卷,沉浮在沸水中,恰好预示着主人公那跌宕起伏的生活经历,正跨过岁月的一道道坎,翻滚在这飞腾的新时代。
这样的开头,让主题茶炉子第一时间现身,并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心头产生了迫不及待想继续看下去的强烈愿望,这一开场白的成功,促成了文章第一个亮点。
二、叙事为主,抒情为辅的写法,增添了作品的厚度,令人感到耳目一新
1、作品共分了五个小节,几乎每个小节都在讲述故事。开门见山的开场白紧抓主题,引出了坐在沙发前面马扎子上的主人公常四爷,还有那个“冒着滚滚白气的浓茶,茶罐下面那个神秘的茶炉子。”而后顺着文字的溪流,介绍了常四爷是何许人也,他的出生及年代。几行字后,马上将故事回到了茶罐与茶炉上,开始叙述常四爷与茶炉结缘的来龙去脉。不但如此,在下面的每一个节点里,都会在叙述常四爷此人的相关是由中,及时将笔墨拉回到茶、茶罐、茶炉上来。
可以看出,作者很会写文章,熟知散文写作的技巧和特点。从提笔开始,自始至终没有忘记主题是什么,所以写出的文章紧紧围绕着核心——茶炉,没有出现偏题的错误,让“茶”的香味一直萦绕和贯穿在整个作品里。
2、笔法细腻,直抒胸臆,自然流畅,淳朴的感情在段与段之间起着粘合剂的作用,景物描写真实可信,符合了主人公深陷的乡村环境和所处的那个年代状况。语言也是精炼大方,实实在在,不造作不虚夸,只是带着沧桑的美韵叙述而已。或许是因为懂得读者的心理需求,这样铺垫、写就,作者感觉心里踏实,而读者认为这篇文章丰厚耐看。
3、整篇文章段落清晰,详略得当,前后呼应,纵有一气呵成之气势。让读者眼里的文字从头到尾沸腾在一罐茶水里,燃烧在一处炉火中,与人物交相辉映,托物言志,虚实结合,产生出一种浑然一体的浑厚感觉,让观者体现到了一种美感加动感的奇妙。
这是令每位读者都心服口服的第二个亮点。
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营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看点
情节取胜,是叙述性散文的主要特点,这点几乎所有的作者都清楚。而要把一个个情节像葫芦串一样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感官画面就难能可贵了。在我看来,此篇文章融情于景,轻而易举做到了这一点,并且不露声色地把情节之间的过渡变得非常自然,衔接得很好,让细心的读者在阅读和品味中逐渐体会到了所含的寓意。
作品第一时间映入读者眼帘的就是情节,叙事从容,描摹轻盈,让情、景、人物融在一壶茶中,让自己的笔跟随着情节走,跟着常四爷的心迹走。描写了常四爷喝茶、喜欢茶炉源于父亲,在八九岁时就开始跟着父亲喝罐罐茶的事实。后因为思念被土匪残害了的父亲,还有那个被自己在悲愤中用脚踩碎的红泥炉子,已经习惯每个清早喝父亲那一壶罐罐茶的他,因为没有茶炉而整日心神不宁,只能模仿父亲的手法做了一个红泥茶炉子。沉重的文字接着话茬,环环相扣,继续向读者交代了这个陪伴常四爷生活,熬煎了十几年的红泥炉子后来的命运。
作品几乎没有让读者感觉到有虚设和说教的东西,每一层蕴意,都是用情节来表达,都是以常四爷的亲身经历来说话,让读者体验到了一种生活的真实度和沧桑感。因为情节,作品有了文字营造出的画面感,一个个人物加一幕幕场景,虽没有惊心动魄,或许还不够感人肺腑,但却厚实、真切,自然也就引人入胜了。
走进耄耄之年的常四爷经常给孩子们讲他和茶炉子的故事,那神态那情怀,别人终究是无法走进他的精神世界里去体验的,因为茶炉子早已镶进了他的生命里了,他甚至认为自己能够度过那些有茶为伴的艰难年代,都要归功于茶炉的功劳。
所以我说,情节让作品绽放出了第三个亮点。
四、通过描写小人物,展示时代的大背景
常四爷是个小人物,这是肯定的。但作者笔下的这个小人物非常丰满生动。他出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旧中国,这时的中国内忧外患,陷在被外敌欺凌的苦难和内部匪患猖獗的漩涡里,事态动乱,百姓饥寒交迫,度日如年,还要时时警惕土匪的侵袭。所以说,能够生存下来的常四爷成了一个世纪的见证者,而正是茶炉,陪伴他经历了这个历史的变革,实属不易。
众所周知,好作品都是基于在一个大背景下产生的,任何一个人的命运都与当时的时代息息相关,悲欢离合都脱离不了所处环境的牵绊。
随着时代的变迁,常四爷也老了,他的火泥炉子在大孙子的引领下,让电热炉子煮茶代替了火泥炉子。但无论自己多么老,时代发展的多么快,周边环境变化多么大,常四爷都忘不了最初那个丑陋而充满泥土味儿的红泥炉子,因为它曾经燃起的火苗,点亮了他坎坎坷坷的苦涩年华,必将铭刻在了他的骨子里,让他念念不忘。他常常独坐时,默默打开记忆的幕布,重温那散发着茶香的光阴,那茶罐和茶炉,仿佛就像一名将军,立于他记忆中风雨飘摇的沙场边,给他助威,观他细数流年,青丝变白发。
的确,作品中描写的是一位普通人物,但在我看来,作者的用意并非仅仅局限于说此人和有关此人的故事,而是借助于此人物,让时光倒流,走进过去的那些岁月,让文字把各个时代的特色描摹出来,从一个小人物的生活经历、思想观念和成长轨迹中,影射出文章的主题意义,展示出作者的思想水准和生存理念。“醉翁之意不在酒”,回忆往昔,感恩新时代,说的是茶炉,其实,表达的是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悟。
茶为表,炉为里,茶为虚,炉为实,彰显了文章的第四个亮点。
“归来袖手寒窗坐,石鼎有茶炉有火”,精品散文《茶炉》以常四爷的茶炉为主线,以我挖掘出的这四个亮点为突破口,讲述了随着时代的变迁,前后五个茶炉转化的过程,让主人公的情感在这一个个茶炉的交替中,开出七月流火的灼热,发出生命波动的灿烂,烘托出时代的对比和发展,以及今昔老百姓生活的变化。这样,突出了茶炉的魅力,让读者很容易联想到现实生活,联想到曾经经历的风雨波折和酸甜苦辣,从中更加理解了主人公对新社会、新时代党的扶贫政策的感恩之情和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感。
拜读此篇文章后,每当喝茶时,我就会静静地观察杯中的茶水,以及畅游在茶水中那一个个宛如精灵的茶叶片儿,嘴角挂起浅浅的微笑。因为在茶叶片的美妙天地里,我情不自禁地遐想出了熬煮它的茶罐,还有常四爷那带着原始味道的红泥炉子。
人生自有诗意,看别人的故事,想自己的经历。愿岁月如茶,炉火如歌,在唇齿留香之际,每个人都喝出生活的原汁原味,同时,忘不了隐藏在一杯杯香茗背后的茶炉。
2020•8•25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附原作地址:
雪凌文字精品散文《茶炉》http://vsread.tongyiedu.com/article-902692.html
看到安平老师对拙作的精准,透彻,高出原作高度的精美赏析,作为《茶炉》作者,我非常开心,首先衷心感谢安平老师的鼓励和激励,谢谢!
您的赏析不论文章的本身文笔,还是赏析的角度,均将原作剖析得及其透彻,精准,且非常优美,能让读着全方位了解原作的同时,享受本赏析文带来的文学美感。安平老师的赏析作品一直以来是我喜欢,甚至崇拜的,更是我学习的方向。
再次感谢安平老师,问候秋琪,文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