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孟秋芷江行(散文)
如果不是因为参加某文化单位的文化年会,估计是不会专程前往这座湘西边陲小县城的。如果错失了此次去芷江的机会,估计会留下终身遗憾。因为芷江不仅风景优美、民族特色鲜明,而且人文景观丰厚,历史文化浓郁。
1
今年孟秋,该单位的领导邀请我参加逸飞中文网芷江年会,这是我第一次听说湖南芷江县。考虑到要提前预订往返的火车票,便咨询同住一个小区里的邻居,因为他两年前刚从湘潭随儿子来北京定居。邻居说:“没听说湖南有这个地方。”湖南人不知道芷江,只能说明这个地方太小,太偏僻。
邻居是个热心肠,当即掏出手机,拨通了儿子的电话。放下电话后,他告诉我:“没必要坐火车,北京有直达芷江的飞机。”
“什么?”我有点不相信,难道一个小县城还有机场?正在疑虑间,邻居的儿子打电话过来,让我报身份证号,手机号和行程时间,他帮我在网上预订。
仅仅过了5分钟,他儿子打电话过来,说往返机票已预订。信息时代,真方便,我喜出望外。
芷江机场,是我在国内见到的最小机场,仅有一层的候机大楼,一条2000米长的机场跑道,进出机场的院子还有一道大门。然而,当我参观了芷江的几处历史遗迹之后,却惊异地发现,芷江机场大有来头,其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至少位居全国机场前三甲。
该机场建成于1942年,二战期间曾是盟军在远东的第二大军用机场,陈纳德及所率领的美国志愿航空“飞虎队”,曾以此为基地迎击日寇。为纪念这段历史,毗邻机场修建了一座“飞虎队”纪念馆,环形的外形建筑为两架飞机造型。这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全面反映陈纳德及“飞虎队”援华抗战的专题性纪念馆,馆内保留着中美空军指挥塔旧址。伫立于此,凝视着飞机起落的身影,聆听着引擎轰鸣的声响,眼前不由浮现出烽火狼烟。原来,这座小小的机场,曾经担起了抗日重任,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
进一步熟识了芷江后,我发现整个芷江分布着众多的历史遗迹和风景名胜,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天后宫和龙津风雨桥等。如果说,整个芷江县城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博物馆,那么芷江机场就是进入博物馆的大门,它以其厚重的历史渊源和浓郁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八方来客。
2
晚餐后,干练的单位女领导力荐去城里观赏夜景,并一再强调芷江夜景很美!她是当地人,对情况十分熟悉,我们客随主便。
宾馆在城乡结合部,我们徒步半小时便进入了城里。芷江县城不大,小巧玲珑,蜿蜒的舞河从城中心穿流而过。我们沿河岸而行,凉风习习,树影幢幢,好不惬意。突然,前方灯火璀璨,远远望去,橙红色的灯光勾勒出一座座塔楼,与星月相连,仿佛空中阁楼。介绍说:这就是著名的万和鼓楼群。
鼓楼是侗族的标志性建筑,我旅游其它地方时曾经见过一二,然而,如眼前这般规模宏大、威武壮观的鼓楼群今天却是第一次见到。细观之下才发现,这里的鼓楼群是由中心芦笙楼、琵琶楼、地简楼与两个对歌楼五个鼓楼组成;再以360个龙灯组成的檐廊将外围四个鼓楼连接,围成一个元宝,护住中心鼓楼。鼓楼每层都呈八面状,伸出弯弯翘角;重檐斗拱的鼓楼盖顶,楼层都以抬楼挑枋相连,木栓相扣,四周是花格栏窗相护卫。
继续沿河往前走,相隔不远有一座大桥,名为龙津风雨桥,史称“三楚西南第一桥”,为当今世界第一大风雨桥。该桥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因“桥形如龙、渡口为津”,故取名龙津。修建风雨桥是侗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一个显著特征,体现了独特的民族文化。
夜幕下的龙津风雨桥,在灯光的映照下犹如一条金色的蛟龙横卧于舞河之上,更显壮丽辉煌,气势如虹。深蓝色的琉璃瓦、金黄色的双龙抢宝和兽头,白色的檐口、脊等,隐含着当代园林风味。悬柱、悬瓜、柱角、石鼓则体现了侗族木质建筑艺术。徜徉其间,感觉桥的整体设计建造简洁明快,工艺精雕细琢,既保留了侗乡建筑文化品位,又充分体现了当代园林建筑艺术。
令人拍案称绝的是,龙津风雨与邻近的万和鼓楼群均为木质结构,通体没有使用一钉一铆,全部凿榫衔接。试想想:在没有现代施工技术的情况下,只能在木头上开糟穿榫,就能让错综复杂的斗拱支柱衔接不隙,牢固严谨,并历经风霜雨露百年不倒,不得不敬佩侗族人卓越的建筑技艺才能,堪称奇迹。
如今,伴随着清澈流淌的舞河沿岸旖旎景致,万鼓楼群与龙津风雨桥交相辉映,使整座芷江城凸显出浓郁的侗族风情,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3
怀着一种难以言状的复杂心情走进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仔细参观了受降纪念坊、受降纪念馆、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受降典礼会场,以及诸多当年遗留的飞机、汽车、枪炮等实物。
中国人民的全面抗战始于北京的卢沟桥,终于芷江的七里桥,历经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近百年以来反对外来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胜。我曾参观过位于卢沟桥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今天又来到这里,由始至终,仿佛穿越时空,感慨万千。纪念广场有一块巨大的石碑,金黄的颜色镌刻着伟人的题词:人民的胜利。当我看到这几个字时,禁不住热血沸腾,热泪盈眶,我想: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永远不可战胜的!
1945年8月21日下午4时,日本第一份投降书是在湖南芷江(七里桥村)机场洽降和草签,史称“芷江受降”。为此,拉开了尔后在中国16个战区分别举行受降仪式的序幕,芷江有幸成为抗日战争的终止点,一时间名扬世界。
纪念馆里有几个字深深地烙在了我心里:历史选择芷江。同理,芷江创造了历史。
当年,日本已经吞并了大半个中国,打算攻下湖南,取道四川,逼迫迁都重庆的国民党政府投降。然而,芷江像一道坚固的屏障阻止了日军,他们集结了7个师团约七、八万人的兵力,向湖南西部发起进攻,引发了被称为中日“最后一战”的湘西会战。这场战争从4月打到6月,数万遭遇中国军队顽强阻击的日军被困在茫茫雪峰山中,寸步难行。直至会战结束,他们的作战目标芷江仍安然无恙,而日军在雪峰山的失败更像是全面战败的预演。
8月21日那天,日本投降代表今井武夫一行乘坐专机抵达芷江机场后,插有投降白旗的吉普车绕场一周示众。整个芷江城里万人空巷,变成了欢乐的海洋,人们纷纷走向街头观看投降仪式。多年以后,今井武夫在其回忆录中说:“我们乘坐的MC号机,是为了顾全日军最后的体面而选择借用总司令的专机。它饱经长期战争的苦难之后,漆皮脱落,弹痕累累,看着就寒酸,不由得使我联想到一首诗:饱经岁月苦,线朽乱横斜。且顾残衣甲,褴褛难遮掩。”
4
也许,人们经历了战乱之后,更渴望和平,因而,芷江很多地名被冠以“和平”二字。如我们居住的地方为,和平文化村。和平、文化,富有宁静、优雅之意韵。
和平文化村是以杨溪云树为载体,以“和文化”为主题,以本乡土民俗、民族风情为特色,集文化观光、民俗体验和休闲度假于一身的民俗村落。这里环境优美,院内有三棵古老的杨溪云树,一座高大的鼓楼,一间屈子祠,一间观音庙和二仙殿;还有和平书院、和平学校,一派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
我们居住的宾馆楼房是典型的吊角楼,木质楼房,出檐翘角。楼房建于河滩上,舞河水贴后墙而过,站在房间可凭窗俯视空旷的外景。河中间有一小岛,树木繁茂,绿草葱郁,是水禽的栖息地。白天,鸟儿或在河滩上寻觅鱼虾,或在长空中振翅飞翔,展示着一幅幅灵动的画面。入夜,鸟儿则归巢回窝,在小岛上来回飞窜,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
晚上入睡时,静静地躺在床上,此时万籁俱寂,能够清晰地听到流水的声响和鸟儿的呢喃。仿佛头枕一河水,置身大自然,神情恍惚间,不知不觉走进梦乡。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早起的鸟儿清脆的鸣叫唤醒了美梦,不能辜负了晨光的到来和鸟儿的邀约,翻身起床。
拉开窗帘,晨光和晨风便涌入了房间,眼前出现一幅绝美的晨光图。远山如黛,近水含烟,清幽的河水缓缓流动,映照着蓝天如洗、白云如絮,几只洁白的小鸟在河面上自由滑翔。邻近河岸的杨溪云树,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虽树身表皮老裂,形成众多疙瘩,但树叶繁茂,枝密似网,如浓荫覆地,似云势参天。
一阵晨风拂过,送来幽幽鲜花的芬芳和青草的清香,间或裹挟着淡淡的泥土气味。这是附近花坛和田野散发的气息,在这孟秋的早晨展示着勃勃生机。好恬静的早晨,好曼妙的意境,令人不由陶醉其中。
我突然想到了东晋年代的陶翁,老人写的“桃花源”至今不知在何处。有人说其原型在湖南,究竟在湖南的什么地方呢,其说不一。我想,莫非说的就是此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