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渡•同题•信】重温久违的手写书信(杂文随笔) ——随笔三则
随笔一则:提笔忘字,被互联网“网”上了?被微信“微” 失了?
《摆渡物语》同题•信,触动了我的心灵。当我将一沓又一沓的手写的旧信,小心翼翼地展开,看着上面的字迹,一种久违的温馨充溢心头。抚摸30多年前亲朋好友的来信,如同柔和的春风摇醒了沉睡的树木,仿佛一个生命又开始了新的生长。
回味这些温馨的书信,我情不自禁地读起了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在那音讯难得的年月,盼望家人书信的急迫心情,一信抵值万金啊!
今天,再次读几十年前的来信,字里行间回味当初的境况,恍如隔世;人生的起起落落,世界的日落月升,慢慢地在我脑海中浮现……这些用温暖浇灌的书信,让人缅怀不已。
那时候,一封信寄出去,然后就是望穿秋水地期待。收到回信,如捧着一颗心,轻轻地用剪刀,细细地切开信封,先是迫不急待地粗粗浏览一遍,然后再逐字逐句,掰开了揉碎了读。有时候一封来信,竟让人回味一两个月如今,。这种情形不存在了。手机短信,微信互动,从发出到收到,也就是一两分钟,快捷是快捷了,可总比不上十年陈酿,回味悠长。诗人余光中曾写道:“还想乘筋骨未钝、腕血未冷,向命运索取来此的意义。”是啊,重温手写的来信,为的是叩问自我,为的是寻找世间的大爱至情。
互联网的时代,是一个告别手写书信的时代。几十年来,我的工作文案都是借助电脑完成,大多数的文章是发电子邮件。如今的“微信”交流,离笔与纸更远了。有时候,两三月也难得握笔写上几句完整的话,我都快不会写字了;我现在是提笔忘字,是不是被互联网“网”上了?被微信“微失”了!那种等待飞鸽传书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给远方的亲友饱含深情的写封信已成“过去时”。铺一张纸,用一支笔,一字一句的写封信,“见字如晤、字如其人”,似乎成了千年的老古董。
然而,我也常收到一些打印的商业信函:保险保单、产品介绍、保健品推销、名人辞典订书单……诸多印刷体信函聚焦着“势力”、“冷漠”以及相互利用,看不到亲朋的思念与人与人的纯洁的沟通,往往是徒增世态炎凉的烦恼。
我看到一条新闻:一位大学生给父母写信,因为是电脑敲击、打印机打,结果父母气愤地拒绝接收。父亲动情地说,哪怕你的字写得如同鸡爪子一样,比鬼画符还难看,也比冷冰冰、没有人情味的电脑打出的要强。
我们失落的手书时代是否失落了真诚与友谊?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不应丢失的是世间最珍贵的那份情感……
随笔二则:摘录30多年前的两封信。
第一封信:二哥来信:
中元弟:
当我进入忙碌的车间,正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的时候,骤然收到你从北京寄来的信件,手捧鸿书,我兴奋之极,思想的骏马又扬蹄奔驰……北京!北京!啊!多么令人向往的地方!……幸福啊!小弟,你是多么令人羡慕,真是做梦也不曾料到,你在1969年的初春应征入伍,会莅临祖国的首都北京。
饮水要思源。作为一个革命战士,不论何时何地,首先要想到的是如何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时时处处按照主席的指示办事。小弟,只有这样,我们才放心,你一定不会辜负我们对你的期望的。
上星期,母亲进了淅河镇上办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吃了忆苦饭(麸皮拌野菜)。端上饭碗,忆起旧社会之苦,不少人流下了心酸的眼泪,母亲诉起了自己年幼时在外祖母手下缺吃少穿,饥寒交迫的生活……
“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是我们伟大导师列宁的流行格言,我不厌其烦地重复:小弟,你要珍惜时间,加紧学习,不要浪费自己宝贵的青春。我总感到你各方面知识都很浅薄,你一定要分秒必争地为革命而学习!
听说你在旅途中将中学毕业证弄丢了,妈知道后又在家念叨:“这个小爹呀!一点料理都没有,鬼晓得丢了几多东西嘞!”你到底丢了些什么东西,下次写信老实告诉我,能弥补的尽量弥补,你中学毕业证我已重新给办理了,在厂里我箱子中保存,万一需要再给你寄来,不需要放在我处为妥。最后让我概括这封信的主要内容,也算是我赠给你的两句话──为革命锻炼身体!为革命努力学习!
二哥中才、1969年3月16日,写于湖北省随县、湖北油泵油嘴厂工人宿舍。
第二封信:大姐来信:
中元弟弟:
按照上级要求,我是2月27号早乘汽车到随县洪山区从事农村工作,本来应当2月25号到洪山区,由于你参军要离开随县,我便请了一天假,在随县县城等了一天没见你来,就这样我闷闷不乐来到洪山,没有送到你,这一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见到你呢?想到这里我眼泪又掉了出来。
中元弟弟,你的理想──当一个解放军战士实现了,我为你能到毛泽东思想大学校受到教育而感到高兴,希望你在那里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突出无产阶级政治,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争取评为“五好战士”。平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要尊重上级领导和老战士,多学他们的经验,对新同志要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决不能表现有半点骄傲情绪,要永远记住毛主席“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的伟大教导,只有这样,你才能进步得更快。
中元弟弟,你是第一次离开家乡,你现在一定是想念家乡和亲人的,这我是深有体会的,我在襄阳财训班学习仅仅只三个月时间,就感到时间长了,何况你,有时我问他们新入伍的战士,想念家里怎么办?他们说,刚来时,夜晚睡不着,天天念家乡,什么做梦呀、流泪呀等等,现在要好些,你现在的心情同他们刚入伍一样,不过,过一段时间就要好一些的。
中元弟弟,我被分到洪山区革委会工作,可能4月上旬回随县县城,我在这里一切都很好,不要担心我,望你不要过多的想念我们,我们一切都很好,只要你在那里过得惯,我就感到高兴。
此致、祝你进步!
大姐桂芳、1969年3月19日
随笔三则:本文作者写给父母亲的信
敬爱的父母亲:
身体健康!生活愉快吗?今天我从机要工作区回部队集体宿舍后,突然想起了,到这儿一个月了,还未给您二老去信。十一月十几号我们部队来到北京延庆黄柏寺,驻扎此地,我继续从事见习工作。这儿是北京郊区的边缘,在八达岭长城外面。
为了保卫毛主席、保卫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我一定要尽快地见习出来。时间过得快啊!转眼这一年就过去了,我感受很深,因为每天就是战备上班、吃饭睡觉、政治学习,如此循环,除了吃晚饭有一个小时休息外,就没有空余时间了,所以感到过得特别快,不知不觉就丢了好长一段时间没有给你们,没有给大姐、大哥、二姐去信(我给二哥去了信。收到了他的来信)。
延庆县这个地方,我感受比陕西省汉中好些。现在由于不断有新同志参加工作。挡班时间平均每天6个小时,加上4个小时政治学习。在这儿不比汉中技术训练队,经常要人督促这、督促那,生活要靠自觉性,这就需要自律,自己掌握好自己。现在我不是过去的新兵班的班长了,而是一个普通工作的技术战士,我要好好的向军事大机关的老同志们学习,和他们搞好团结。
这里生活很好,以前我所在地方都是吃包伙,现在我和老同志一样在食堂买饭吃,国家每月发17元伙食费,我的身体比在陕西汉中好多了。虽然是冬天,睡的楼房有暖气,工作室更暖和,在工作室还要脱棉衣,出来再穿上,不要担心。
父亲和石英的来信很早就收到。父亲工作愉快吗?已是冬天了,母亲要照顾自己身体,不要在冷水中洗菜、洗衣,防关节炎。嫂子添了毛毛,她和小征兵身体好吗?
妹妹石英、弟弟中厚学习怎么样?你们俩在家要听父母亲话,经常帮助嫂子做些家务事。忠厚一定长很高了。能不能给我写封信?
这儿冬天比较冷,穿棉衣在外面还较冷,前几天又下了一场雪,不知道我们家现在下了雪没有。我在这儿一切都好,父母亲不要担心挂念。由于时间关系,暂时搁笔,下次再述。
代问隔壁李妈妈,杨二妈、周六姐、李大嫂子,夏大姐以及周恒强、周恒珍、周恒秀他们好,祝他们生活愉快。
致 敬礼!
儿、中元、1969年12月13日晚。另外,您二老如有照片是否寄一张来,我想念时可以看看照片。邮箱地址:北京3556信箱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