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泥咕咕(散文)
提起泥咕咕,还得从云台古镇那天的一次偶遇说起。
八月十五日下午,期待已久的汉服节在云台古镇盛大开幕。由于周末没事,遂一个人前去凑个热闹。
到了云台古镇北门,只见男女老少人可不少,热闹非凡,当然,其中少不了身穿汉服的靓男俊女们。
扫健康码后随着人群进入古镇里面。这是片仿唐式的建筑群,街道、楼阁古色古香,让人仿佛穿越到了千年之前的大唐。可能是刚开放运行的缘故,古镇里好多店铺还没有开门营业,南面的工程尚未建成。虽说如此,熙熙攘攘的人流也为小镇增添了不少的人气。东瞅瞅西看看,走走停停,让喜欢拍照的我乐此不彼。当走到西门小商品一条街时,我放慢了脚步。原来,街边的摊铺兜正售着各式各样的小玩意儿,有泥塑、草编、香包、纸扇、石刻等等,还有浚县的泥咕咕。当看到眼前的泥咕咕时,我眼睛不由一亮。平日里我尤其喜欢小玩意儿,摊铺上摆放的大大小小的泥咕咕让我激动不已。
印象中,老家也有类似泥做的小玩意儿,只不过形制小,老家人叫它小响响。小响响是用泥烧制而成,外面挂釉,可以吹着玩,很受小孩子喜欢。五年前,曾随大姐陪父亲去过淮阳太昊陵。记得淮阳的泥狗狗也是当地一大特色,属于手工制作的民间艺术品,它的造型古朴,似拙实巧,黑底彩绘,富有原生态的美。而且每个泥泥狗都有孔可吹,且吹出来的音韵浑厚。那次,我和大姐买了四五个回来。而眼前的泥咕咕跟泥狗狗多少有点相似,都能吹响的,也都是彩绘。好像不同的是泥狗狗是阴干的,而泥咕咕则是阴干后还需要烧制。
泥咕咕的摊主是个来自国家历史名城浚县的阳光大男孩,正在卖力地推销泥咕咕。摊前正有一对母女俩在细心挑选心仪的泥咕咕。等俩顾客欢喜选购了泥咕咕满意而去后,我便跟摊主攀谈起来。
交流中得知,摊主姓杨,名玉冰。我听后笑道,问他名字是不是取自于“一片冰心在玉壶时”。小杨听了,会心一笑。他说,他来自豫北鹤壁浚县泥咕咕的发源地——杨玘屯。浚县古称黎阳,当地的泥咕咕起源于远古时代人们对鸟的信仰及生殖崇拜,唐朝时期极为兴盛,千百年来,世代相传,以成为中原大地一颗璀璨的明珠。泥咕咕也叫泥布谷,浚县当地传统民间泥玩具,因其尾部有一孔吹之咕咕作响而得名。关于泥咕咕的来历,他绘声绘色地给我讲了一个故事。相传,隋朝末年李密领导的瓦岗军破黎阳仓时,与隋军在同山相遇。两军激战,隋军大败,瓦岗军将士也伤亡惨重产劲卒良马多死,士卒疲病。李密部将领杨玘奉命收容疲病士卒扎寨金堤(今杨玘屯)屯兵恳田,休养生息。军内有会捏泥人的士卒,在稼穑之余,常捏制一些鸪鸪鸟、战马、骑马人等以怀念阵亡将士,留恋疆场驰骋之情。由此,捏制泥玩的手艺在当地流传至今。
别看小杨年轻,却是泥咕咕陶笛创始人、杨氏泥咕咕第七代传承人、浚县泥咕咕代表性传承人。他自幼跟随父亲——著名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杨俊广学习捏制泥咕咕,经过多年的学习、实践和制作,现已熟练掌握了泥咕咕的传统制作工艺,擅长制作传统的泥咕咕作品和泥咕咕的着色彩绘设计,已成为泥塑行业的新秀。闲谈中,他说,虽然老人常讲“良田百亩,不如薄技在身”,但是他这个手艺人前些年也面临着“守艺”难的现状。为了将泥咕咕发扬光大,传承下去,他多次到外地研学推介,并深入到当地学校宣传泥咕咕制作技艺,让孩子们亲身感受泥巴的温度、体验泥巴塑造万物的过程。看到孩子们越发的热爱家乡的泥咕咕时,他多少感到些欣慰。如今,随着全国各地对非遗文化项目的保护和发展,二零零六年,浚县泥咕咕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泥咕咕也走进了大学讲堂、中央电视台,有中原泥塑第一村的杨玘屯也成了一片真实的泥土变黄金的神奇土地。他本人也被吸收为河南省非遗文创联盟副秘书长、中国民协会员,真是年轻有为,后生可畏。
看来选去,我挑了一对胖乎乎的五色鸟,只见黑底的鸟身上有红、白、黄、绿、紫等颜色描绘有花草图案,艳而不俗,憨态可掬。让人不得不对浚县先民的智慧、手艺、审美而赞叹。一问价钱,感觉太贵。说实话,平日里在本地是看不到正宗的浚县泥咕咕,去浚县吧也不一定有机会。小杨说,去浚县买要比这里的要贵,因为他这次来参加修武汉服节,带货不多。只要价钱合适就会成交,不打算这么远的再带回去。听了也有道理。他见我犹豫不决,便爽快地说,要买的话,再送你两个小生肖泥咕咕,但我却没有看中他准备送的。由于我和小杨聊得投机,小杨爽快地做了让步,我终于买了自己中意的泥咕咕。成交时,我扫码加了小杨的微信算是交个朋友,没想到,他的微信昵称竟然叫“土里土气”,有点意思,不愧是搞艺术出身,真可谓“能大雅者,必大俗”。简单翻看了他的朋友圈,发现多是制作泥咕咕的视频和图片,其中有一个视频格外引人注意,却是一大堆有瑕疵的成品半成品泥咕咕全部需要回炉再造,惋惜之余,也为小杨对民间传统工艺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所折服,不由得对眼前的这个民间传统泥塑人肃然起敬了。
回来的路上,掂着沉甸甸的的泥咕咕,满心欢喜。同时,也为交到一个热爱民间传统泥塑工艺的小杨而开心。忽地想起了小杨微信上的个性签名“人亦不可闲惯,然则些事便不可耐”,这句话好像是曾国蕃的语录,让我深有同感。衷心祝愿小杨的泥咕咕之路越走越远,我坚信他会实现的。因为,作为泥咕咕传承人的他,身上始终怀揣着一颗对民间传统工艺敬畏的心。在我看来,用“一片冰心在玉壶”来形容他对泥咕咕的痴情一点也不为过。
如今,昨日的泥咕咕已迸发出新时代的青春色彩和力量,正为今天的幸福生活而吹响!
2020-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