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浪花】进山讨生活的人们(散文)

编辑推荐 【浪花】进山讨生活的人们(散文)


作者:孤独小男孩 举人,3851.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37发表时间:2020-08-29 06:46:49

【浪花】进山讨生活的人们(散文)
   刚刚进入处暑,入山的人员渐渐地多了起来,管护站里的工作也跟着忙碌起来。入山人员都要登记,做这样的记录也是个备案,尽管还不到防火期,可是这些人在山里活动,还是个安全隐患,不做到心里有数是不行的。
   这些入山人员很大一部分是来看护松塔的。前后二道沟有着非常广阔的山地面积,沟系的承包者就有好几位呢,还不算林班的承包者。林班面积大的就找来好几个看护人员,面积小的不值得去雇人,承包者就自己来了。雇人的价格不菲,自己看护是得遭几天罪,忍一忍也就过去了。
   山里的情况有些复杂。随着松塔的成熟期越来越近,也引来众多觊觎的目光。靠山吃山的人很多,想分得一杯羹的人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这些人就如同山里的蚊子,想吸一口血。瞅人不注意,趴到身上吸上一管子血,等有感觉时,早就飞了。这些人对地理情况非常熟悉,哪里有红松树,哪里松塔多,怎么去,怎么回,如同一个幽灵,想抓到影子都挺难的。所以,每年的红松林看护是非常重要,红松籽丰收季来临之前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严加看管。
   我们乐得他们去看护林班,也间接替代了我们要干的工作。森林的防火是重中之重,尽管还不到防火戒严期,一些注意事项还是多嘱咐两句,就怕有什么差池。一个火星子就可以形成燎原之势。还好,接近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我们的心也慢慢平静下来。
   这一天,上来了两辆四驱拖拉机,在管护站前停下来。连男带女有十几个人之多,他们是去山里采收松塔的。我瞅瞅车上的物品,锅碗瓢盆一应俱全,这是要在山里过生活的节奏啊!这些人大部分面孔陌生,是一些外地人。我想了很多,外地人来本地,会有许多不安定因素,我不放心,第二天便赶紧上山看看。
  
   二
   前二道沟的路很长,走了快一个小时,才看见他们搭设的炝子。红松树随处可见,他们说话的声音在山林之中响起,回音清晰。真的是外乡人,音色迥异。昨天才来,今天就上树,山里的生活就是这么紧凑。
   炝子的搭设很简单,几根立柱支起一个大框架,蒙上塑料布即可。这时候,太阳升起来了,炝子里的温度便上来,前面的塑料布卷了起来,用两根木杈支住。炝子里有一对母女,小姑娘不大,在炕上呆坐着,头发蓬乱,睡意惺忪的样子。灶间的妇女在忙活着,一边还督促着炕上的女孩,话语却听不懂。她看见我走上来,很自然地笑笑。她面色黧黑,年纪好像不是很大,一笑之间,露出很白的牙齿。我简单地和她交流两句,怕听不懂,谁知她一开口却是很流利的汉语,原来有一套备用的口音呢。
   他们来自于四川省的大凉山区,是地地道道的彝族。他们这十几人都来自同一个村寨,彼此都很熟悉。我沿着山路向山林里走去,正碰到一位小伙子,一边向树上瞅,一边喷着烟。见我走来,大概是被我的胳膊上的红袖标提醒,很自觉地用脚碾开一个土坑,把没有吸完的烟卷扔进去踩灭。树上在“噼里啪啦”地往下掉松塔,砸在地上,发出“嗵嗵”的响声。
   树上和树下都有交流,我一句都听不懂,他们之间的交流可是真正的民族语言。不一会儿,树上的人慢慢下来。绑在脚上的脚扎子在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步踏稳,踏实,再迈出下一步,犹如有一架看不见的长梯子在两脚间。这位从树上下来的人很老成,有四五十岁的样子。我倒是很想知道这两个人的关系,交谈了两句就知道了,果然是一对父子。
   这位父亲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是,耳朵上居然戴着一只耳环。我问他,这脚扎子用的还习惯吗?他笑着回答,第一次用。
   我不由吃了一惊,第一次用居然这么老练,完全是一个老手。他说在家也经常上树,是去摘胡桃。胡桃就是核桃,那核桃树与我们这里的红松树不能同日而语,虽然都是树,却相差极大。不过爬树的感觉是一样的,都需要有一颗轻巧的心。他说话间,又开始攀爬另一棵树了。他的动作非常稳健,脚扎子运用得非常娴熟,一步一蹬,就是在感觉爬梯子一样,没有多大工夫,就隐没到枝叶之中。我非常感慨,技能这个东西,一旦被掌握了,就融入了血液之中,化为人体组织的一部分。如果需要应用,那技能就如同多长出来的一只手,来辅助完成任务。因为有爬树的根基,脚扎子在他的身上是无缝连接。虽然是刚刚接触的新工具,就凭着适应能力,很快运用娴熟。
   我对于他们这个民族不甚了解,仅仅停留在刘伯承和小叶丹的彝海结盟上。他们走出来这么远,来我们这里讨生活,就如当年的红军为了生存,路过他们的大凉山一样。我真的希望他们在这里一切都如意,得到他们所需要的一切。
   我们这里的红松籽采收,有大收和小收之说,意思是红松树需要休养生息,才能有好的收成。如果年景好,平均下来,大收需要五年左右,而小收也要三年。今年树上的松塔并不多,算不上什么收,爬上一棵树,顶多有几十个松塔,少的却只有几个。这十几个人都非常善良诚实,老板让有几个松塔都必须爬,他们一点儿都不含糊,差不多都认真执行了。他们大概不知道,在我们当地,有这样的说法,几个松塔的树是不爬的,往往这样的树,都会置之不理的,老板也不好强求。我在心里为他们不平,就因为是外地人,这样的潜规则便给废除了,不是在欺负人吗?
   不光是这些,他们来我们这里打工,是经过中介人介绍来的,听他们说,一个松塔从树上打下来,再背到路边,老板给他们六毛钱,却被中介人抽走了两毛钱,还剩下四毛钱。天哪,真的是血淋淋的剥削啊!
   他们却不在乎这些,要争一口气,争取到老板的好印象,等待这片林子大收的时候,他们就不需要中介人,自己和老板联系,就把那两毛钱揣进自己的腰包里了。多么朴实的一群人啊!只是几年之后,这片林子会是什么样子,还未可知,说句实在话,我真的怕凉了他们这片热心啊!
  
   三
   这天早上,刚刚七点多钟,我透过后窗,看见一群人沿着山路急匆匆赶来。我感觉有什么事情发生了,忙穿好衣服,出门观察。
   这些人来到管护站门前停下,他们是在前二道沟打松籽的四川人。他们把一个人从背上放下来,有个人在急忙拨打电话。管护站附近是可以打电话的,而往沟里不远处就是讯号盲区。他们一路过来,热汗涔涔,每个人都是如此,也顾不上擦。瘫坐在地上的是一位年轻小伙子,一脸的稚气被痛苦扭曲着变了形。小伙子似乎很坚强,在忍受着来自于身体的巨大痛苦,而不发出呻吟。眼睛紧闭,牙关紧咬着,显得很硬气。听打电话的人说,我才知道,这个小伙子就几十分钟前,从树上掉了下来。
   这个小伙子我认识,他和他父亲一起来的,上阵父子兵,我当时还认为是强强联合呢,这怎么就出事了呢?那位父亲一脸的沮丧,喃喃地与我诉说着,一着急,连四川土话都说出来了。我尽管一知半解,还是能听个大概。
   今天他们开始扫尾,估计再有两天就可以结束了。今天早上下了一场小雨,树有些湿滑。本不该上树的,要干完活儿了,放松了警惕,都想搞一个突击,快点把活儿干完。小伙子掉下来的那棵树不是很高大,本来不想让他上,却经不住他磨,当父亲的想了想,已经快二十天了,就让他体验一回,再说这棵树也不大。父亲说着,蹲在地上,忍不住掉下了眼泪。
   小伙子已经平躺到地上,看呼吸还比较顺畅,脸色却有些苍白。可是老板来到这里,最起码要一小时以后,他家在延吉市居住。小伙子不能就这么躺着,地上凉,身体会受不了。我想让他进屋,可是搬动他还需要多加小心,避免二次伤害。想了想,我还是去仓房里寻来两块木板,垫到他的身下。
   等待是让人万分揪心的,看得出,这些人有些心神不定,甚至很惶恐。没有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让谁都焦虑不安。大约快一个小时的样子,一辆白色越野车上来,车上下来的人就是老板。三十多岁,圆滚滚的头剃着个“板寸”,显得格外干练。
   他的脸色有些黯淡,额头上的汗珠晶莹发亮,让人觉得他不是开车来的,而是跟着车跑来的。他来到小伙子身边,蹲下身询问了一下,然后站起身,大声说没事没事,没什么大事!他这么说,不知道是在宽慰别人,还是在宽慰自己呢。我看见他瞅着小伙子的眼神,有一丝忧郁,有些发愣。大家小心翼翼把小伙子抬上车,尽管小心,还是引发了痛楚,他忍不住哼出了声。越野车一转弯,拉着父子俩很轻快地消失了。
  
   四
   车走了,这些人还木然地杵在那里,不肯离去。他们不知道能干什么,这时候还能干什么?什么心情都没了。他们没来到东北之前,把这里的大森林想象得无限美妙。这里的大森林除了无限的浩瀚之外,这里始终都张着一个血盆大口,随时都在吞噬误入虎口的生命。来东北讨生活的人们,在近百年来一直都没有停息过,有些人得到了老天爷的眷顾,娶亲萌子,在这块土地上扎下了根。有些人却客死他乡,永远都长眠在这片土地上了。
   这些年来,红松籽的经济价值水涨船高,更多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在我们东北林区,每当红松果实到了收获季,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多达几十万人,而且很大一部分都是外地人,并且以四川人居多。他们抛家舍业来到这里,就是来打工挣钱。他们以为东北的土地上,遍地都是钱,只要一哈腰就可以捡拾到。
   我曾经听一位老木头帮的人讲,他到长白山露水河的一个林场干活,在通向山谷的路上,路边不时有一个个白色的大箱子。他问林场的业务员,那人告诉他,是“死倒”。他们都是打松籽从树上掉下来摔死的,因为不知道姓什么叫什么,哪里人,就只能钉一口棺材,把尸体装殓起来,停到路边,等家属来认领。
   我想那小伙子,不会有什么事情,那棵树不是很高大。如果真的是一棵几十米高的大树,有十几层楼那么高,掉下来就不用想了,万事皆休。大家聚在一起不肯离去,是因为只有这里才有讯号,他们和父子俩约定好,一有消息,就打来电话。回到沟里工棚,就不如在这里等待了,小伙子的伤情牵动着大家的心。他们不愿意离去,就是想第一时间得到小伙子的伤情报告,多么朴实的一群人啊!
   快中午的时候,电话终于来了,是那位父亲打来的。医院已经确诊了伤情,小伙子的一条腿断了,肋骨也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不过,没有生命危险。听到这个消息,大家似乎松了一口气,但很快又被忧伤淹没了。
   他们慢慢往回走,我止不住心里漫起一股伤感来。随着他们的身影渐行渐远,这股伤感愈发沉重起来。
   在艰难和危险里讨生活,一定要小心。我所能够劝慰的只有这样苍白的话。
   生活,从来都是艰难的,舒舒服服不会得来幸福。我真心祝愿那些走进东北老林的人,谨慎一点,安全第一。摘松塔,是为了给多少人的日子送去芳香,当然,经济利益的驱使是主要原因,而从讨生活人身上表现出来的坚强品质,与树木一样,有着令人崇敬的韧性,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一直可以很好走下去的厚重力量。
  

共 423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读完这篇散文,总有读“历险记”的读感,真的要为大山里讨生活的人们捏一把汗了。到了松塔成熟期,为了获得一笔财富,很多人就慕名而来了,同时也给山林的防火带来了隐患。作者遇到过一帮子操着外地口音的摘松塔人。他们拖儿带女,临时搭建起一个简易的屋舍,作者听出了他们的口音是四川的,且是彝族兄弟。他们不大懂得山里的规矩,在山林里吸烟,缺少安全意识。作者遇到一对父子,从来没有过采摘松塔的经验,但擅长爬树,技能了得。在松塔收成并不看好的时候,他们采摘的收获是了了的。中间还要被人盘剥,作者深为不平。终于遇到了不幸,还是那对父子,儿子从高树上摔了下来,躺在地上呻吟着,一个小时左右,老板才驱车上山来搭救他。好在没有生命之虞,只是伤了筋骨。在老林里求财富,那是拼了性命的,路边上放置的那些不知名的棺椁,让我们触目惊心啊。这篇散文,以观察者的视觉,描写了当下深入深山采摘松塔的人们的真实生活,他们是艰难的,也冒着生命的危险。文章流露出作者对讨生活的人们的深切同情,一股关切的情怀,充满字里行间。但这些都只能是善良的表达,而无法对安全做出保障,因此,文章作者是苦恼的,无奈的。散文内容丰盈,写出了一部分讨生活人的真实情况,引起读者的关注。情感充沛,一股同情心充满全篇,还有一种隐隐的痛楚,感染着读者。叙述从容,这种叙事散文,一般地说,很难驾驭节奏的,这种行文构思巧工精致,读感很好。这篇散文,将大山里的生活一幕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非常生动。推介赏读,理解讨生活人的真实境遇吧!【浪花诗语编辑:怀才抱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8-29 06:59:55
  为了生活,我们生存,也为了理想,我们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摘松塔,将松塔的美味和芳香送到我们的唇边,我们不能忘记讨生活而进山爬树的那些人们。推介力作!感谢投稿浪花,希望精彩纷呈。问候作者秋祺,谨祝笔健。
怀才抱器
回复1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0-08-29 16:24:21
  感谢老师的精彩编按,感谢老师为拙作润色,感谢老师辛苦编辑,敬茶!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8-29 07:10:12
  每一种人,每一种生活,都需要我们关注,如此和美的人文情怀,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温暖颜色。孤独老师的文中富有深度,充满仁和色彩,值得细读慢品。
怀才抱器
回复2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0-08-29 16:27:37
  如果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能如实的记录下来,如果每个行业都有忠实的记录者,耶该多好啊!感谢老师的精彩解读,敬茶!
3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0-08-29 07:46:32
  长白一山情,天池水透甜。林中松风月,欲赏也艰难。八十年代,去过六道沟,对长白山略有记忆。欣赏,致意。
回复3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0-08-29 16:29:07
  谢谢老师的精彩点评,遥握祝夏安!
4 楼        文友:静虚散人        2020-08-29 09:52:03
  大山里的生活就是多姿多彩,大山里讨生活的人更是如此艰辛,在老师的笔下,那对父子,剥削人的老板,是如此的活灵活现,不管什么年代,只要有资本,就会剥削人。细读美文,感受生活。遥祝老师秋安吉祥!
冰川飞鸿,身体力行!
回复4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0-08-29 16:33:00
  这样样状况,永远不会改变,说真的,人家并没有犯法,愿打愿挨,大家郝愿意承受。谢谢老师的精彩解读!遥握祝秋安!
5 楼        文友:圈圈是句号        2020-08-29 11:31:51
  二道沟的继续,生活和讨生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讨生活是需要大自然的恩赐,需要一颗敬畏之心的。品尝生活中美味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会感恩。
随性而活,性如流水
回复5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0-08-29 16:35:01
  对自然不可没有敬畏之心,每个人都不该忘它,
6 楼        文友:罗莲香        2020-08-29 12:37:55
  进山讨生活的人们,森林中有太多的无可掌控的危险,随时吞噬着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沉重的故事,他们为生活奔波,寄希望于大山,往往又陷于绝望。作者满怀仁爱,表达善良同情之心,笔下流淌深情和大义。致敬孤独老师,问好,创作辛苦啦!
回复6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0-08-29 17:11:27
  东北物产丰富,可釆收的东西非常多,每样物户都有自已收取的正确方式。谢谢老师的精彩解读,遥握祝秋安!
7 楼        文友:李湘莉        2020-08-29 13:39:04
  老师,文里的松塔是超市里卖的那种松子吗?我以后再也不吃了,这松子,让这么多人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叫我如何下肚?拜读佳作,为佳作点赞!阅读此文,也让我想起了在我们这边讨生活的人!谢谢老师,遥握问好!
回复7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0-08-29 17:17:03
  这松子不比野生动物,如果大家都不吃,采收的人生计将吏加困难。每年来东北干这项活if的人,可是数以万计啊!真的盼望有老师这样的喜欢,会长久地保持下去。谢谢老师的精彩点评,遥握祝秋安!
8 楼        文友:静虚散人        2020-08-29 15:14:04
  李老师:是的100多块一斤,我特爱吃,但也是偶尔买。
冰川飞鸿,身体力行!
回复8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0-08-29 17:19:45
  您那里一百元,我们这里是产地,不过十几元,差距巨大,就苦了出苦力的了,从树上打下来,再背到路边,才几毛钱啊!唉!
9 楼        文友:静虚散人        2020-08-29 17:58:41
  下次老师给我卖点呗,我支付宝给您钱?或微信都可以,我真的爱吃,当过年的年货。
冰川飞鸿,身体力行!
10 楼        文友:习之乐哉        2020-08-30 06:49:32
  读孤独老师的这篇文章,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洋洋洒洒几千字的文字里,透露出了来自遥远的外地人,到东北大森林讨生活的艰辛。居无定所,生活无保障,特殊的活计,时时带来的风险。文中一对父子的遭遇,实在让人揪心。幸好只是断了腿,没有生命危险。虽然没有生命危险,但年轻人的未来已是大大有了折扣。我们只能无奈的默默祝福他们。
回复10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0-08-31 02:09:43
  生活底层的人们真的很辛苦啊,他们的生活需要去关注。谢谢老师来访留评,遥握祝秋安!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