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母亲那双剪春手(散文) ——写在母亲九十岁诞辰
母亲有双灵巧的手,一双剪春手。
剪春是家乡民间的一项习俗,是用剪刀采摘柳叶菜或者椿芽蒿芝草等野菜一类。当小溪睁开水灵灵的眼睛,树木和小草开始绽绿,家乡的人们就开始剪春踏春了。人们在旷野里灵快地翻动双手,用剪刀或者或者小锄摘取野菜,犹如裁春光,剪春色。
母亲说,她从十二三岁起,就是一个剪春的能手。主要是剪采柳叶菜、鸭脚板、蒿芝草。这些野菜在家乡的山地里、小溪边随处可见,绿色盈盈,清香缕缕,是辅助餐桌上最好的野生绿色食物。那些年代社会动荡,盗贼兵匪出没,灾情严重,农户们生活贫困,主要靠野菜来维持温饱。剪春的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些大点的男女孩子们结帮成队地邀约起来,挎起篮子去采集野菜。剪春非常有趣,在那积雪消融,遍地金光,鸟雀翻飞的图画里,一群群孩子们笑声飞扬,剪裁着收获着春天的恩赐,那真是快乐无边。母亲的手比一般人都快,在同样的时间里,比其他孩子多采集五六斤野菜。因此,母亲就自然成了剪春的领头人。
母亲带着伙伴们挎着竹篮,奔向山野,有说有笑,满面春风的活跃在春色中。那些柳叶菜、鸭脚板、蒿芝忽疏忽密地钻出地面,露出嫩芽。有的紫,有的红,水灵鲜活,煞是好看。母亲和伙伴们连连动手裁剪,抓一把满手飘香,剪一把甜蜜欢笑。绿茵里,刀剪声声,人影闪动,笑声甜甜,母亲伸开灵巧的手,割茎、剪叶、削尖、摘蕊,麻利地忙活着。
更特别的是,母亲不仅手忙,嘴也不闲着,她亮开嗓子唱山歌,唱盘歌,唱刘三姐,有时还给伙伴们讲笑话和小故事,欢声笑语就在野地里飘来飘去,在小溪里来回流淌。家乡的男女孩子都爱和母亲一起去剪春。他(她)们说:“跟着云姐去挖野菜,收获多,一点不累,还特别开心。”
剪春回来的野菜,母亲就开始制作了。先把野菜分类择开,然后把水烧开,把野菜放在里边烫上三五分钟,捞出来,挤出苦水,便可以做菜用了。母亲手巧,她可以用这些不同的野菜清炒、凉拌、熬汤,做出各种各样的可口菜肴。更特别的是,母亲善于用蒿芝草拌上玉米或高粱粉子,做成光溜溜的蒿芝粑粑,吃起来润滑不腻,清香爽口,野味十足。因此都爱吃母亲做的蒿芝粑粑。
1949年春,母亲已经是十八九岁的大姑娘了。那时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国民党为了挽救覆灭,企图垂死挣扎,在利川的石板岭筑起卡门,妄图利用天险阻止解放军进入利川。为了支援解放军解放家乡,母亲担负起支援前线的任务。她带着姐妹们剪春,把剪春回来的野菜做成粑粑、团子,送到部队当军粮。母亲还把采摘回来的野菜换成土布,做成军鞋,送到连队。有力地支援了解放军攻克石板岭卡门天险,母亲受到了区政府嘉奖。副区长牛先合在表彰大会上说:“云姐的手不仅灵巧,还非常有力!这双手功不可没……”
以后的日子里,母亲参加了合作化建设,当一个新中国的本朴农民,一双手默默地劳作在家乡的土地上。每年的春分、清明时节,她仍然去野外剪春,把柳叶菜、蒿芝、鸭脚板、鹅儿肠、椿芽等野菜收回来,做成野味,让一家人吃得热热闹闹,喜笑颜开。直到现在母亲还时时讲起以前的事情,教导我们不能忘本,要记住吃野菜的那些艰苦岁月。
花甲后,母亲再不能外出剪春了,也不能下地干重活了。但是她怎么也离不开劳动,她利用老屋边的空闲地,开挖出一个大约三分地的小菜园。里边种些豆角、瓜类、青菜、萝卜、辣椒、大蒜等,把三分地塞得挤挤满满。无数个阳光风雨的日子里,留下母亲在小菜园忙碌着的身影,用小锄头除草,用小木瓢给一棵棵菜浇水施肥,菜苗蓬蓬勃勃,开花结果,四季都是一片繁荣。母亲也喜上眉梢,她说她这是精心剪裁自己老年的春天呢。
母亲是个好静的人,她总是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她的小菜园边,目不转睛地望着地里的瓜菜。好像她自己就是菜地里的一个萝卜,一棵白菜,一个大南瓜。母亲说她爱剪春,也爱种春,她的根深深扎在黄土地里。喜欢和那些郁郁葱葱的瓜果蔬菜在一起,守护着夕阳下的春绿。
母亲的话真诚朴实令我感动,母亲就是这些绿色的守护神,用自己的大爱和的心血感染着春天,播撒着着春色。母亲的小锄像温柔的手,触及着大地敏感的神经,剪裁出一个个绚丽的金秋。在黄昏无限的光景里,母亲依旧描绘出小园的迷人色彩。这就是母亲剪春藏春的园子,它将永远占据我灵魂的一角。
如今,母亲九十高龄,还继续在她的小菜园里剪裁着春天,一棵棵鲜活的菜苗,一幅幅葱茏的画面,那是母亲的希望和收获。母亲勤劳的手创建着绿色餐桌,让我们吃上新鲜的生态蔬菜。
那日,母亲提着一篮子从她园里摘来的嫩黄瓜,嘴里哼着她自编的歌谣:“剪春采春满手春,品春尝春满心春;唱春颂春满心春,追春留春满眼春。”她把黄瓜放在灶头上,大声说:“娃儿们,你们都来尝尝我今年种的黄瓜呀!保证鲜嫩!”
这怎么不叫人感动。正是母亲这双勤劳灵巧的剪春手,剪出了全家人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