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采飞扬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文采】作城里人(散文)

编辑推荐 【文采】作城里人(散文)


作者:陈兵 秀才,1637.9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156发表时间:2020-09-10 19:55:27
摘要:有些乡下人希望成为城里人,过城里人的日子。可进了城之后才知道,城里人也有他们的难处。

(一)
   从省城回来,到了柳河乡的自家门前,马东拿钥匙拧开门锁推开房门。女儿立刻跑进屋里,跳着叫道:哦!回家喽!回家喽!
   马东和妻子杨兰放下沉重的行李包裹,舒了一口气。家中固有的亲切和温馨立刻驱走了伴随他们一路的失落感。
   算起来,他们离开这个家进城去已经快三年了。
  
   三年前,马东怀着作城里人的梦想,收起了农具,出租了土地,循着别人的脚步进了省城。
   马东并不是第一次进省城。以前来都是办事,早上来下午回去,最多在城里吃一顿饭,从不过夜。省城给他的印象是车水马龙,眼花缭乱。这次来是要住下了,要在这里工作和生活了,却发现这个城市依然离他很远很陌生。他不知道怎样才能融进这个城市。
   他在城郊找了一个很便宜的旅馆,旅馆旁边有一个小饭店。他觉得这里适合长期居住,安顿好了之后,便抓紧时间去找工作。
   他不知道在哪里能找到工作,也不知道自己究竟适合做什么工作,只知道有活干就行;有活干就能挣到钱,可以住店吃饭,就能在城里待下来。他在宾馆旅店作过清洁工,在饭店涮过盘子,在建设工地当过小工,搬砖、筛沙子、推车送料。这样零敲碎打地干了半年多之后,他才在一个工厂里找到了一分固定的工作。那是一个生产铁锨镐头之类各种工具和农具的工厂,叫金属加工厂。加工厂里有机器。他是上不了机的,只是干一些零碎活。他对此已经很满意了,决心好好学习好好干,相信将来有一天自己也能学会技术操作机器。
   工作固定了,他回了一趟柳河乡把妻子和女儿也接到城里来。他在工厂附近租了一间民房,一家人住在一起,可以生火做饭,算是有了一个家。家安顿好了,妻子也和他一样出去找工作,在宾馆作清洁工或在饭店涮盘子,只要自己肯干,活儿总能找得到。
  
   (二)
   最艰难的时段熬过去了,算是跟上了城市生活的节奏。然而,城市生活中对于他们来说那些不如意、不适应的事也接踵而至。
   出门难。柳河乡地方小,生活中那点小事在跟前就办了。可城市就不同了。城市太大,不管办什么事都得走挺远,上班上学不用说,想买点菜米油盐之类的日常用品也得走过几条街。
   乘车难。城市有公交车。城里人出门都坐公交车。坐公交车不仅得花钱,还得知道应该坐哪一路公交车,在哪个地方下车,上车之前得先走一大段路才能找到你上车的车站。
   孩子入托上学难。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都离家很远。这还不算,没有城市户口的孩子一律不收。如果一定要上,就得另外交钱。
   生活难。出门就得花钱,没有钱寸步难行。
   不管怎么难,既然来了就得活下去。城里人能活,他们也能活,反正有钱就行。他们唯一能做、也是最应该做的,就是干活挣钱。
  
   (三)
   这个月发工资时,杨兰发现马东的工资少了一百块钱,问他干什么花了。马东吱吱唔唔半天没说清楚。在杨兰追问之下,马东只得照实说了,是去理了个发。杨兰问理个发怎么会花那么多钱?马东说这是城市,理发本来就贵,还是带按摩的。听到按摩两个字,杨兰立刻警觉起来,追问是什么按摩?按摩什么?怎么按摩?是什么人给按摩?除了按摩还干什么了?
   马东嘴上说不清楚,心里也觉得窝囊。那天他要理发。在乡下,男人理个发花八元钱或者五元钱就可以了。在城里只少得二十五元。而花二十五元能理发的店还很难找到。多数理发店都要五十元,因为理完发还得做按摩,头部按摩。有的要八十元甚至一百元,做全身按摩。不想做按摩只想理发的,他们不给理。所以许多理发店都改称发廊了。那天,他又去了他常去的那家理发店。和过去一样,他进门和小姐打了声招呼便坐到理发椅子上。理完发洗完了头,小姐没有像往常那样解下围巾抖一抖示意他去交钱,而是接着给他按摩头顶,按了一阵头顶,又抬手请他到另一个房间去。他问干什么?小姐说做一个按摩。他说他不要做按摩。小姐说头部按摩已经做了,自然也要做个全身按摩啦,很方便的啦,请吧。他犹豫着。小姐已经在前面替他挑起了旁边一间房的门帘。他只得跟了过去。这间房里有一张床。小姐示意他躺下,就动手给他按摩起来。大约过了半个小时,按摩做完了。他问要多少钱?小姐说总共一百块钱就好啦。他交了钱,庆幸今天刚发工资,身上多带了一点钱,才没有遭遇尴尬。出门时抬头看了一眼招牌,这才发现理发店已经改成了发廊,来时竟没有注意到。
   这件事发生以后,杨兰说她不想在城里待下去了,还是回乡下好。在乡下虽然挣钱少,可是花钱也少,日子过得踏实。在城里虽然挣得多,可是花钱也多,日子过得太累。挣的钱又都给了别人。感觉就像是在给别人挣钱,自己是受剥削的一样。
   马东进城以后,听了一些关于发廊按摩的传说,心里好奇,终于也去试了一次,结果令他后悔沮丧。听老婆埋怨,又说要回乡下去,自己也不免有些犹豫。
  
   (四)
   过了些日子,一天早晨上班之前,有二、三十个壮年男人忽然来到了金属加工厂。他们冲过门卫的阻拦,直接进了生产车间,占据了各主要生产岗位。本厂的工人陆续上班来到厂里,见到这些陌生人,一问才知道,他们原来是市金属工具公司的人,今天是来接管加工厂的。工人们气愤地说,我们干得好好的,你们凭什么来接管?双方各不相让,各岗位上都发生了对峙。厂长上班来到车间,见状立刻将本厂工人叫回到会议室开会,指示保卫科报警,指示电工班拉闸断电,仓库锁门,工厂全面停工。
   警车很快就来了。民警进车间问明了情况,把金属工具公司的工人劝走。厂区恢复了平静。
   原来,金属工具公司工人们的这次行动事出有因。原因是将要实行的并厂。
   为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生产量,上级决定本加工厂由市金属工具公司兼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厂并大厂。这本不是坏事。可是,因为并厂要精减员工,有一部分人要下岗,因此引起了职工情绪波动。有些人开始不停地上访,反对兼并。而金属工具公司的工人则希望快点兼并。他们得知加工厂的人正在上访拖延时间,怕夜长梦多把事情给搅黄了,今天特意来加工厂占据生产岗位,以实际行动促进兼并。
   加工厂的车间主任找马东谈话,让马东参加护厂队。主任说,金属工具公司的人是一定要兼并咱们这个厂的,这次没成,还会再来。他们是想直接把加工厂占了,生米做成熟饭,你不同意兼并也没有用。所以咱们针锋相对,决定成立护厂队,以武力保护工厂。护厂队每人发一根木棍,守住厂门,不放任何人进来。
   马东怕惹事,不想参加护厂队。他跟主任说,自己是个临时工,没有资格参加护厂队。主任说,临时工才更应该参加护厂队。你参加了护厂队,为工厂作了贡献,将来才更有理由给你转正。
  
   (五)
   过了几天,金属工具公司的人果然又来了。这次他们没有直接进厂,而是堵在厂门口,要加工厂的厂长出来和他们见面。过了几分钟,厂长没来,却来了几十个身强力壮的工人。这些工人手拿木棍,头戴安全帽如临大敌。金属工具公司的人见厂长不来,就要往厂里冲。加工厂的人举起木棍来抵挡。工具公司的人上来抢夺木棍,双方撕扯起来。这时马东第一个举起木棍朝着对方的一个人打了过去。那人惨叫一声,捂着脑袋倒在地上,鲜血在指缝间流出来。工具公司的人见自己人被打伤,立刻群情激愤,呼叫着向门里冲。忽然,空中传来两声枪响,紧接着两辆警车鸣着警笛呼啸而至。大门前双方打斗的人闻声立刻各自向后退去。多名警察跳下车来,把被打伤的人抬上车,把加工厂的厂长、车间主任和马东以及工具公司带队的人一同带上警车,并向众人宣布:“今天幸亏有人及时报警,我们也及时出警,事态才没有扩大,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现在,你们立刻解散!哪来的回哪去!以后谁再来闹事立马抓走,决不留情!”说完开车离去。
  
   (六)
   一周以后,市政府关于市金属工具公司对金属加工厂实行兼并的正式文件下达了。文件称:兼并自即日起实行,兼并后统称市金属工具公司。兼并后产品的品种和产量,在原有基础上只增不减。兼并后的职工人数,在原有基础上只减不增。两边职工的工作由公司统一安排。对于退休、退职、下岗、调动等问题,也有明确规定。文件精神一传到底,人人皆知。对此,全体职工都表示满意。
   与此同时,对于前两次聚众闹事的问题也作了处理。金属工具公司去加工厂闹事的带头人、加工厂厂长和车间主任各记大过一次。加工厂临时工马东犯故意伤害罪被判拘役20天。
  
   (七)
   对于马东和他的妻子杨兰来说,这二十天真的是度日如年。这二十天,他们想清楚了许多事。过去二、三十年都没想清楚的事,这时都想清楚、想明白了。这二十天,也让他们做完了许多事。过去两年多都没做到的事,这时都做到了。
   马东拘役期满这天的一大早,杨兰带着雇好的一辆汽车来到了看守所门前。车上是他们在省城两年多来置办的生活用品。时间一到,看守所的大门开了。马东走出来,和妻子女儿一起上车直奔柳河乡。
   到了柳河乡的自家门前,马东拿钥匙拧开门锁推开房门。女儿立刻跑进屋里,跳着叫道:哦!回家喽!回家喽!
   马东和妻子杨兰放下沉重的行李包裹,舒了一口气。家中固有的亲切和温馨立刻驱走了伴随他们一路的失落感。此刻的老家仿佛是全新的家。他们将在这个家里开始全新的生活。
  
  
  
  
  
  

共 368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读陈兵的散文《作城里人》如读《围城》。杨绛给《围城》写过一段话:“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作者的愿望是作城里人,但城里的生活是“围城”:“这个月发工资时,杨兰发现马东的工资少了一百块钱,问他干什么花了。马东吱吱唔唔半天没说清楚。在杨兰追问之下,马东只得照实说了,是去理了个发。杨兰问理个发怎么会花那么多钱?马东说这是城市,理发本来就贵,还是带按摩的。听到按摩两个字,杨兰立刻警觉起来,追问是什么按摩?按摩什么?怎么按摩?是什么人给按摩?除了按摩还干什么了?”一连串的问号牵住作者的情思,对“作城里人”也打了个大大的问号。作者从城里人的生活琐事中抽笔出来,笔锋一转,写“金属工具公司”因“并厂”发生变故,自己从拘留所出来又回到老家,这时,我们才和作者一样,体会到“绝望中的希望,寒夜中的温情”。作者以温情的笔触叙写生活的沧桑,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值得一读!推荐阅读,问候作者!【编辑:孙彩文】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陈兵        2020-09-11 09:54:52
  谢谢总编点评!祝福文采社团兴旺发达。作者、读者与文采同在!
陈兵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