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故乡的青青石板路(散文)
故乡是灵魂不肯离开的地方,而故乡的青石板路让我魂牵梦绕,刻骨铭心。
一提起笔,感情就涌动着,思绪就飞到过去几十年的不寻常岁月……
我的故乡湖南新化县,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的大县。有着闻名遐迩的九街十八巷,而九街十八巷的每一条路基本上都是青石板铺成的。
我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从上小学、中学再到工作,至结婚生子,三十年的时光岁月里,每天都走在这些青青石板路上,那奔跑的时光定格在记忆的印板上,那青青的石板路上面铭刻着我成长的串串脚印,歪歪扭扭,任意随性,洒脱自在。
读小学时,我每天走在石板路上,从毕家巷到肃珊巷,再到东正街大街上,一直到一小学校大门口,走街串巷,一路上石板路与我做伴。
特别是六一儿童节,记忆犹新。学校每个班级早巳排练好节目,六一儿童节当天,由学校组织,由老师为同学们化好妆,统一好服装,在古城的青石板大街上表演,来回亮相。表演队犹如一条长龙,甚是壮观。走在最前面,最精彩的是腰鼓队,锣鼓队,然后是各个班级的表演队,边走边演,引来不少家长和群众的围观。有的在找自己孩子和孙子,看扮演的什么角色,表演的是否精彩。从东正街走到向东街,从井头街走到南正街,最后走到十字街,在街里走了一个大圈,就又回到学校门口了。真是喜气洋洋,令儿时的我们欣喜若狂。油光铮亮的青石板路,见证了我们小伙伴的成长,见证了我们纯真的友情。
儿时的记忆中,妈妈给我织的红色纱衣情深意浓,让我难以忘怀。上小学时,妈妈白天上班,晚上熬夜用棉花纺纱,想给我和哥哥织一件既贴身暖和又好看的纱衣。纱线纺完后,需要染色才好看,而且又耐脏,妈妈带我去青石街的染料店,让我自己选我喜欢的染料颜色。
染料店离青石街街口很近,就在大街旁。青青的石板路衬托着古色古香的染料店,如走进了古时代。“染料店”大大的招牌挂在店面墙上,招人惹眼。这个店面较大,一进店里,三面的墙上摆滿了货架,各种颜色的染料琳琅满目。店员和我们讲,这都是自然染料,不是化工染料,可以直接接触皮肤,很好的。妈妈叫我选颜色,我挑来挑去选了个玫瑰红,还给哥哥的纱衣选了个宝石蓝。在我印象中,这个染料店是县城最大的染料店。妈妈回家后把纱线染上色,晒干后,一针针给我和哥哥织出了好看的纱衣。虽然没织花,但圆圆的衣领,不高不矮,正合适。衣身大小也很好,适宜春秋天穿着。我很喜欢,一直穿到不能穿了为止。母亲浓浓的爱一直陪伴着我成长。
青石街,顾名思义,就是青青的石板街,在我们县城是最繁华的大街。青石板的街道两旁,楼下沿路都是店铺,百货店,饮食店,肉食店,杂货店,染料店,文具店,药店等等,应有尽有。楼上是民居,有的长廊面对大街,古朴自然。在青石街的中段街边,有县城最大的人民医院和唯一的总工会。人民医院的大门前都是青青的石板路,延伸进去,青石板台阶和青石板平路交替穿插,纵深较远。要走一阵才能到达医院门诊所。总工会也大概如此,这是解放前的豪宅,在时光的长河里,显示着古城历史的沉淀厚重。
向东街离我家很近,一条直直的,宽宽的青石板路通到资江大码头上。向东街是县城很热闹的街道,街道两旁商铺林立,那些木质结构的房子,那些屋檐的翘角透着古色古香的美。儿时馋嘴的我,时常在街道两旁的商铺买小吃,一分钱十粒的五颜六色的糖粒子,五分钱一个的香喷喷的油榨粑,二毛四分钱一碗的香味十足的三鲜面。(外加二两粮票。)还有杯子糕,糯米粑,河南饼,马练黄等等。纯正的原料,精巧的手艺,真是美食美味,好吃得很。现在让我回忆起来都馋涎欲滴。
沿着向东街的青石板路从头走到尾,就到了资江大码头。大码头沿岸不远,有古色古香的七层宝塔,历史久远,是县城的一道人文景观。
因当时县城没通铁路,货运一般是资江水运。大码头上运输繁忙,热闹非凡。
我读高小和初中时就经常背着竹篮和木槌去资江边洗衣服。沿着向东街的青青石板路笔直走到尽头,就来到资江大码头上,再沿着近百条青石板台阶下去,才能到码头坪上,再走不远,就到资江边了。记得有次涨大水,资江水涨到了青石板台阶上,正好我去洗衣服。在青石板台阶上洗衣服很畅快,衣服铺在青石板台阶上,用木槌在衣服上捶几下,再揉揉,然后把衣服甩向水里清冼,好惬意啊!
这时,一艘大船从江面横着路过,激起了层层大浪,拍起了好大的水花,后浪推着前浪,向岸边涌来,哗哗声震响。啊!此刻的画面快乐得把我晕染迷离了。近了,近了,眼看着一排排浪花涌向岸边,大浪带着沖击波冲到了岸上,把我放在青石台阶上的衣服一下子冲跑了,我惊慌失措,赶快抢救衣服,好在有身边两位洗衣服的阿姨帮忙,才没有损失衣服。只顾赏景,差点惹了“大祸”。
到了十六岁,我在县城上班了,每天上下班走在南正街和青石街这两条青青石板路上,怀揣着美好的憧憬和向往,故乡的唯美,再次刻画心底。
当下夜班半夜回家,和小姐妹们相拥着、快乐地走在寂静的青青石板路上,亲热地聊着天,仿佛进入了古典时代。偶而从街旁的木板楼中传来如雷的鼾声,让我们开怀大笑。古城的生活气息是那样的浓厚。
令我最依恋故乡青石板路的一段美好时光,是我上班后的青春年华,那也是我人生最绚丽的风景。
下班后的晚上,那是我欢快的休闲时刻,我会经常和邻家四姐逛街或看电影。逛街时,走在油光铮亮的宽宽的青石板路上,自在坦荡。街的两边大多是商铺,也有古朴的民房,那黛青的砖墙,翘角的屋檐,木质结构的原木原色的房子,不露声色的透些冷傲,与青青的石板路融入一体,古朴典雅。
我和四姐边逛着街,边聊着小说中的故事。巴金的《家》是我们共同爱看的书,我们聊着书中主人公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的生活、爱情和理想的人生。为觉新的悲催境遇而叹惜,为觉慧的勇敢果断、追求新思想而振奋,为鸣凤丫头的美好爱情而欣喜……伴着青青的石板路,津津有味地聊着文学里的故事,真是乐趣无穷。
逛累了,聊累了。就着青石板街边的店铺,来点吃的,稍作休息。有次走到十字街,也就是一小学校对面,米酒的清香迎面而来,循香而去,是街边国营饮食店里传出来的。我和四姐进到店里,每人来上一碗甜米酒。那是国营店的职工自己用糯米酿制而成的,放在一个椭圆形的大木桶里。店员当着我们的面从大木桶里舀出米酒,用称称好份量,然后放在锅里加点水和糖煮开。
两份热腾腾的,香喷喷的米酒就端上了桌,摆在了我们面前。甜米酒一角钱一碗,真是物美价廉,纯正清香。我们品尝着,幸福着。故乡的甜米酒没有北方自酿的高梁酒那么浓烈,她温婉柔软,暗香清溢,滴酒不沾的我也甚是喜爱。
如我们在夏夜逛街,伴着月光漫照,就如柔水缓泻,月光洒在青青石板上,如镜一般。漫照在青石板上的月,随着我们在青石板路上走,温软的月夜,时光里的影子,都跟紧了我们的脚步,如此美好。
走累了,走热了,到东正街街旁的冰园里,来一碗冰豆沙,冰甜酒,咨意得很,美得很。
八六年,我随军调动去了天津,青青石板路成了我的牵挂,那里留下了我童少时光和青春梦想。
如今,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古镇旅游事业,是县城的发展规划。秦人紫鹊界,大熊山,梅山龙宫,三联洞等自然美景,迎来了无数文人墨客和游客的赏光。高铁高速四通八达,故乡的条条青石板路,古香古色的商业街,已成为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资江上也架起了三座大桥,三座大桥犹如撒落的珍珠,被秀美的资江串成一片,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美丽的资江风光带犹如一首神曲,流淌在资江河畔。
我想,有许许多多前辈、后辈和我一样,走在这些青青的石板路上,都怀揣着不同时代的梦想和向往,走过了艰难,走过了风雨,走进了好时光。走出了英雄,走出了好汉,走出了人物“高大上。”
故乡的青青石板路,仿佛还缭绕着我和小伙伴们的欢声笑语。它承载着亲情、友情、以及青葱岁月明媚的梦想,成了我灵魂山水中最美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