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忆】我的绿色生活(随笔) ——我是怎样实行绿色生活
一、汇报演讲(节选):为建设一个节约型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作为中国人事出版社编辑出版部门的一个编辑室主任,积极响应人事部和中国人事出版报刊社倡导的节约理念,形成崇尚节俭、节约能源的良好风气。
今天,我们重提节约的理念,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因为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浪费以及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正在摇动着国家生存的根基。
眼下,有一些人还没有节俭生活的好习惯。刚买的衣服,没有穿几天,觉得过时了就不穿了;喝了一半的饮料、吃剩下的面包,随手就扔掉了。一次性筷子,一次性月饼盒、茶叶盒等一次性消费行为在生活中到处能够看到。事实表明,奢侈浪费已成为目前社会一大公害。
也许有人会说,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重提节约似乎不太合乎时宜,没有消费,哪有生产?倡导节约会影响生产、市场不旺。事实上这些认识是片面的。现在,石油、天然气、煤炭供应紧张,越来越多的人明显感受到我国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资源短缺。资源不足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因为资源是用金钱买不到的。
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在5000年文明发展的历程中,一贯崇尚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什么是勤俭呢?勤俭就是勤劳节俭,包括努力工作和节约用度两个方面。我国自古就以勤俭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美德。在中国古代将“温(温和)、良(善良)、恭(恭敬)、俭(俭朴)、让(谦让)”作为做人的准则,其中就有俭(俭朴)。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安身立命的座右铭告诫后人。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要求儿孙树立“清白相承”的家风,培养“以俭素为美”的德行。在中国的历史上,凡是有成就的人物,无不倡导和身体力行俭朴的生活。
节约的美德,还表现在对他人、对社会的尊重,有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在资源日渐紧张的情况下,节约就意味着把有限的东西让给别人用、留给后代用,因而是一种克己利人的高尚品德。同时,任何物质财富的创造无不凝结着劳动者的艰辛;充分利用每一样物品,就是对劳动成果的珍惜,就是对劳动者的尊重。同时,一个人在生活上养成节俭的习惯,适当地节制欲望,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和高尚品德的培养,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增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地球资源总量有限,如煤炭石油等许多资源又是不可再生,用完了就没有了。因此,就必须合理地节俭的使用。
节约可以减少家庭开支,增加财富,是个人走向事业成功和国富民强的资本。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如果13亿人每人少用一双一次性筷子,意味着成千上万亩森林免遭砍伐命运;如果全国采用节能光灯,照明用电量将下降60%,全国一年可节约740亿千瓦时电能,相当于节约1989万吨标准煤。当节约成为一种风尚时,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它所汇集的能量将是无可比拟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一个举手之劳,就能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一粒米。
我和我的中国人事出版社的同事们,在工作中尽量的节约资源。例如,在编辑出版过程中,打印的书稿校样,正面使用后,背面再用;包括人事出版社的总编室、办公室、财务部等行政部门,在打印内部文档、会议通知、财务报表时,都用编辑们过期的书稿校样,节约在人事出版社已成为了一种风尚。我个人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既锻炼了身体,又减少了尾气的排放,节约了能源。
节约是一种绿色生活时尚。绿色生活是将环境保护与人们的日常衣食住行的生活,融入一体的新文明、新风尚的生活。倡导绿色生活,需要有“节约我先行”的意识。节约从我做起,从家庭做起,从现在做起。一个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环境美好、身心健康的友好社会。为此,努力争取做到以下5点:
1、节约能源,减少浪费。我要向我们的人事部部长们学习,在楼层不太高的情况下,上下班尽量不乘电梯走楼梯,既锻炼了腿脚,又节约了电源。
2、绿色消费、环保选购。购买有中国节能产品标志的绿色产品,如节能灯、节能空调、节能冰箱、电视、计算机等节能产品。
3、就餐吃饭时,做到不浪费、不丢弃食物。在吃饱吃好的前提下,吃多少拿多少,吃多少买多少。
4、下班时及时关闭电灯、电脑、空调。空调温度不低于26摄氏度,减少室内外温差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尽可能的少用空调,在温度不太高的情况下,开窗通风空气更好。
5、外出交通,努力做到绿色出行。当距离不是很远时,步行走路上班对身体有好处。10公里以内骑自行车上班,10公里以上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如地铁、公交车上下班,这是绿色生活的一个方面……
节约并不是要限制人们的正常消费,并不是要节减必要的生活开支,而是要去掉生活中的浪费现象和奢侈行为;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这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有利于环境保护,是追求更高生活质量前提下的一种绿色生活。节约连着你我他,节约资源靠大家。让我们争做节约的先锋和模范,把我们的家园建设成和谐、美好的节约型社会。2007年6月20日于国家人事部会议厅(位于北京和平里)。
二、撰写视角独特的《文苑撷趣——打捞我的笔墨生涯》
2012年,我主动地退出了“名利场”,该放下时放下了。从北京城里退休下来的第一件事便想种地。真是天遂人愿,有农人主动出租一处农家院。院子地处延庆野鸭湖附近,虽说破破烂烂,但我一眼看重的是院子里的半亩地。
延庆地处八达岭长城以外,四五月天气方回暖,比长城以南季节晚一两个月。一到四月,我和妻子常常从延庆县城出发,到农家院整地、撒籽。烹早韭、剪春芹。到了五月中下旬,首先能吃上的是:上一年原来房主人种在地里的菠菜、韭菜、小葱;继之我们自己种的小白菜、水罗卜、油菜、芹菜……接二连三的,排着队呈现出旺旺的气势。打五月份起,一直到11月收获了过冬的大白菜、青罗卜,这一年我基本上不到市场上去买菜,同时给亲朋好友送一些。不论是莳弄菜地还是播玉米、葵花,我坚持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看着人家撒除草剂之类的农药,我心里逼仄得慌。
我一边流着汗,一边翻地拔草,闻着地气特有的味道,心里踏实、舒坦。自得其乐的农耕生活,给人心灵的悠闲。数十年来,工作的重荷,思想的压力,常常让我思绪飘浮、心志迷乱。如今,卸掉了出版社编辑室主任这一职责,我感受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爱山水、喜诗文的心志渐成;不慕荣利、安之若素的生活渐行。
亲近自然,从而身体力行地爱惜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是绿色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这两三年,我差不多的时间待在延庆县城。一边读书写作,一边到农家院春耘夏耨。春见山容,夏见山气,秋见山情,冬见山骨──真是抚慰了我多年来的焦虑不安的心情,宣泻了愤愤不平之气;与清闲生活为伴,与清风明月为友,可以颐养性灵。
农耕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我除了种植,便是安心地在延庆县城的淡泊湾书斋看书写作。穿着简单而宽大的布衣,坐在电脑桌前。累了便浇花弄草,打扫屋子,看着窗外的绿树红花,山色空濛雨亦奇的韵味自在其中,用简单的慢生活排解心中郁积的纷乱和不安。我觉得乡下生活的最大好处是安静、开阔、空气新鲜,能听到鸟叫,看到花草,而不是高楼大厦和拥挤的人流车流──是的,一个城市有责任给生活在其中的人提供优雅环境,而不是为有钱有势的人建造物欲横流的卖场。
风吹浪打六十年,苦尽甘来晴和天。如今,没有辛酸和焦躁,没有疲惫和彷徨,没有激昂与绝望,沉淀下来的是从容不迫,心地的坦荡。正如唐朝布袋和尚所写的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人生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每日,以情趣的心态生活之,减少了诸多戾气;每时,以顺其自然的心态处之,增添了几许温馨。学会欣赏生活中的小改善,使自己的日子鲜活而有趣。让忙乱成为过去,让悠闲成为现在,让写作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我成为绿色生活中的艺术家。
是书生总怀意气,知天命任重道远。退休后的第二件事便想写一本视角独特的自述体作品──因为,我与文字打了了一辈子交道,该“定论”了。我曾将曹丕《典论.论文》上的一段话抄在我的日记本上──“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此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为此,我的写作目的是“文以载道”,学古人立功、立德,立言;如同一位诗人的吟唱,“万里长风吹过眼,飞毫力透纸千张。纵横天地春秋笔,留得人间翰墨香”──而今想来,多少有点“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张狂。
如今我已过天命之年,到了“六十耳顺”,生命之树开始了倒计时。回想过去的人生历程,我曾领略到荣耀,亦曾蒙受过羞辱。当你面对那些专横跋扈的恶人、冷漠无情的小人,你就知道正直需要多少代价,正义需要多少勇气。我如同词人辛弃疾,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只好说道──好个清凉的秋天呀!如今,我坎坷忧郁到头,成功可圈可点;繁华阅尽之日,便是大彻大悟之时。人越是成功,越是需要站在沉静之处看待内心深处的归宿。对于我而言,“知天命”就是要明白“上天”赋予自己的使命;“六十耳顺”,就是要超越自我,回归自然与安宁。
我经历了长期的奋斗,现在退了下来不能无所作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要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中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的想法,我的人生,均浸润《文苑撷趣》一书中。
《文苑撷趣》我断断续续的写了五六年,是我一生的学问积累,“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是我十余年来的厚积薄发。此书的主旨──为“重建社会文化价值观”做出一个读书人应做的事情。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不是落后守旧,恰恰在于“坚守文化传统,保持心灵自由”──这亦是“多元、包容、守成、创新”,老北京的时代精神。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谈到,文章应有情趣。他在《物色》篇中说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温暖的阳光照耀下的春天的树林才更显得富有生机,这才是美丽的景象。情趣就是情感的意趣所在。为此,我力求使本书“中国文化、现代理念”,古韵有新风,趣味有品位──故本书的书名定为“文苑撷趣”二字。
我对此书的构想是:1.长效,具有稳定长久的文化价值,不因时代的转换而消失。2.典范,辨识善恶,获取正义感和生活经验。3.美学,升华精神境界,使人优雅而有教养,过有意义的生活。
在一个金钱至上的电视与网络的喧扰社会,我感觉到:宁静、安详与悠闲,似乎离我们愈来愈远(离人性越来越远)。我在撰写此书时,深感文化与文化人的危机,忧虑与悲壮时常撞击心头。此书的副书名“打捞我的笔墨生涯”,正是我写作状态的真实写照。
在撰写中我是“吾心写我口”的,努力的使此书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的气度,即“立足现实,继承传统;放眼世界、走向未来”。努力的朝着──当代必需,后代必备,具有传世文化价值的方向前行──但,能否让此书成为传世经典,只能说──在今后的岁月中,让历史去检验,让大浪去淘沙,让读者去评说……注:《文苑撷趣──打捞我的笔墨生涯》全书十二章,分为上下册,200万字,同心出版社,2014年7月出版。
三、记者专访石中元(两篇)
记者专访第一篇(节选)《绿色生活、始于足下》
乐活就是维系环保的健康生活方式,就是在消费时,考虑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以及对生态环境的责任心。乐活这种爱自己、爱家人、爱地球的生活方式,在欧美洲四分之一以上的人群中风行,乐活正在渗透到中国。
如无数个早晨一样,石中元骑自行车去12公里外的单位上班。十八年如一日,石中元选择这样的方式上下班,无论寒风凛冽的冬季,还是烈日炎炎的夏天。“骑车身体好,我好多年没去医院看过病了。”石中元不无自豪地对《第一财经日报》说。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像石中元这样自觉选择绿色生活方式的人群正在日益壮大。
10年前,英国哲学教授巴列特这样定义绿色生活:“绿色生活是大自然的生活形态,而不是细节的追求。”石中元的解释是:“绿色生活是将环境保护与人们的日常衣食住行的生活融入一体的新文明、新风尚的生活。”
绿色生活作为一种现代生活方式,包括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涵盖了生产行为,又包括了消费行为。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下称“北京地球村”)主任廖晓义女士将绿色生活概括为5个R: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消费,环保选购(Reevaluat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cycl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Rescue)。即通过个人的努力,过一种安全健康、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生活。
欢迎您投稿柳岸花明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