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春联的故事(散文)
一
那年临近春节时,父亲和母亲因为春联的事情,无端地生起烦忧。他们觉得说错了一句话,把一位老乡给得罪了。这位老乡比别人多了这么一层关系,就与父母走得很近。他有一个特长,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每年的春联都由他负责书写,这次变故,便让春联没了着落。
这位老乡平常总来我家闲坐,除了喝茶聊天,有时还经常在我家蹭饭。一个从来都不见外的人,说不来就不来了,父亲和母亲不禁检讨起自己的行为来,想不起究竟说错了什么话,惹恼了人家。人家不来了,也不好觍着脸去问。每天都有意无意地望向窗外,还是有些期许,希望他不计前嫌,大大方方走来。随着一天天过去,也不见他的影子,便断定是实实在在得罪了。
得罪了老乡,最直接的影响是写春联。贴春联在我家早已形成一个传统,无论日子过得多么平淡无味,只要春联一贴上,便立刻红红火火,有声有色起来。贴春联仿佛在左右着一年的运势,不容忽视。随着春节一天天临近,能感觉到父亲的内心焦渴,他有时在院子里、屋子里盲目地转来转去,拿起这个,放下这个,不知道干什么好。眼瞅着就到了阴历二十九,再有一天就是除夕了,不能再这么等下去。他使劲跺跺脚,铆足了劲,对母亲说:“咱不求人,求求自己吧!自己写,好赖咱自己不嫌就行!”
他的话让母亲吃了一惊,也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父亲在年少的时候,是上过几年学的,不过那也不是什么正儿八经的学校,是村子里个人家开设的私塾。他总是给我们讲他上学时,所受的苦。先生是非常严厉的,他有些愚笨,没少挨戒尺的责罚。他常常把曾经的往事说起,是想端正我们兄弟的学习态度,此一时彼一时,过去和现在不能同日而语,有了如此好的学习条件,为什么还学不好呢?
那时候,因为生活穷困,让父亲早早辍学在家,整天忙于农田劳动,再没有时间去学习,后来他只身来到东北,并在东北安下家。也就是这几年的私塾,让他看书读报都不在话下,还能写信给千里之外的亲属,汇报这里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呢。我见过父亲的字迹,是非常工整的,却不知他还会写毛笔字,这些真的要归功于私塾先生的严厉了。
母亲早就把红纸买好了,不过,她还得再去供销社,买毛笔和墨汁。父亲这边忙着裁纸,还不忘了去抽屉里翻弄着,他记得春联的词条是抄到了一张纸上,却不记得塞到了哪里。岁数大了,脑子的记忆力也差了,连他自己都说,这是现上轿现扎耳朵眼,怎么就不抓瞎呢?
哥哥看他没头没脑的样子,忙替他解围。他说在林场的收发室里,看到一张报纸上面,刊登着新年的春联词条。听了哥哥的话,父亲紧皱的眉头立即舒展开来,忙催哥哥快去寻找。他说,那些老词儿是该换换了,哪能年年都是老调调?新年要有新气象,就该换新词!
母亲说话间,先从供销社归来。她买来了毛笔和一大瓶墨汁。父亲说,有小瓶的就足够了,怎么买来这么大的一瓶?母亲却这样解释着,这东西也放不坏,明年还可以再用,省着再跑腿去买它。
没用多长时间,哥哥也从林场回来,拿回登载着春联词条的报纸。这些词句都非常的棒,“爆竹震落漫天雪,金凤唤来大地春”,“春风荡暖三江水,红日照开万树花”,父亲一边兴致勃勃地读着,一边使劲地甩动着膀子,像是在做着热身运动。
二
选好了词条,他反复念叨着,提着笔在不停地晃着,就是不肯往纸上落。我想他在这方面已经生疏很久了,犹豫的心态是难免的,确实需要热热身。我忙去翻出几张旧报纸,放到桌子上,父亲一看就笑了,扶一扶老花镜,拍拍我的肩膀,表示赞同。
把要写的词条先温习一遍,是不错的做法。每个字的走势不一样,先领略一遍,做到心里有数。他下笔了,节奏感还是不错的,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份感觉牢固地溶到了血液之中,没有消散,实在是难得。他对于字的感觉是那么的好,所表达出的感受是那么的服帖,每一个字的端庄和秀丽,都一板一眼地展现出来,绝不含糊。
去报纸上信马由缰,找到了应有的感觉。他立即把报纸往旁边一推,把笔移到红纸上。第一个字非常顺利,第二个字也非常完美,第三个字笔画比较多,没有掌握好次序,写完后,觉得不是很好看。也许是正儿八经地在红纸上书写,难免会有些紧张。我们几双眼睛都聚到红纸上,他好像一下子感受到了压力,第四个字是个“暖”字,他明显受到影响,整个字的衔接不好,写失败了。他停下笔,在这个字上面想再去描描,却又觉得回不去。他放下笔,轻叹了一口气。
这张纸作废了,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窘境。我们面面相觑,作声不得。还是母亲开口说话了:“这张纸可以写别的,比如‘金鸡满架’,‘五谷丰登’什么的。”
我们兄弟忙跟着迎合着,似乎给他莫大的鼓舞。我看见他脑门都浸出了汗水,我想他此时的心上,正烧开着一壶水呢。
母亲把我叫到一边,从兜里掏出钱,塞给我,让我快去供销社买红纸。我见母亲的面色凝重,深知此事的重要。忙穿好衣服,就往供销社跑。
供销社的人可真不少啊,来买年货的人,个个都是满脸的笑容,手里提溜着大包小包,没有空手而归的。红纸还很多,厚厚的一沓子,让我放了心。家家户户都买红纸,贴春联,需要量是很大的,一路上我就担心被卖空。如果买不到红纸,可怎么办呢?真不敢去想啊!
我按照母亲的意思,又买回几张,就怕父亲再失误了,给他充分的回旋余地。我跑回家,在门口遇到邻居小王,他看见我气喘吁吁的样子,忍不住问了一句。我告诉他,父亲在写春联呢,他不由地一愣。从来都没听说过的事情,让他觉得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他很好奇,跟着我进了家门,他想一探究竟。
三
我去供销社的这段时间里,父亲居然把一幅半的春联写好了,端端正正地铺在炕头上。如果不是墨迹斑斑,湿漉漉的没有干,我真的不敢相信这会是父亲所为。这么短短的一段时间里,我竟然错过了如此精彩的时刻,不免觉得有些可惜。
小王看着写完的春联,不由惊呼:“大叔啊!这是你写的?你太牛了!这么多年了,咋不知道你还有这么一手呢!真是深藏不露的高人啊!”他把大拇哥竖起来,在父亲面前晃悠着。父亲这一刻反而很坦然,显然他很享受别人的夸赞,此时的面色平静,其实心里乐开了花,他就是这样喜怒不形于色。
“大叔的字可真不错,真不错!”他一边端详着字,一边不停地赞赏着,这边,哥哥已经把红纸裁好,又铺到桌子上。父亲敛气凝神,运腕自如,很快就把半个联也写好。
“大叔真带劲!给我也写两幅呗?我想用这对子冲冲晦气,来年起起运!”
父亲点点头。“你不嫌这字丑就行。”
“哪能呢,你这字在林场排第二,就没人敢称第一!”他竟然给了父亲如此高的赞誉,还是让人意想不到。别人嘴里说出的好,才是好,我也懂得这个道理。小王家可是从来都不贴春联的,这是被父亲的字感召到了,竟然提起了贴春联的兴趣。他转身就走,要去供销社买红纸。
母亲把他拦住,“家里有红纸,干嘛去买呢?就用这个去写,买什么买?”
“那怎么好?不能白用你家的,我给钱。”
“块八毛的东西,算了吧,邻邻居居住着,不算这个小账。”母亲一把按住他的手,坚决不让他掏这个钱。他见母亲如此果决,也不好再提此事了。
红纸很快裁好,父亲稍稍酝酿一下,就开始运笔写了起来。他胸有成竹,下笔有神,两幅春联在须臾之间完成。“和顺一门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小王读着读着,不由地感动了。他家才支起锅灶没几个月,与媳妇的婚姻稳定期还没到呢,三天两头发生口角。就为这个,父亲和母亲可没少去劝架。这不,前两天又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在闹别扭呢,媳妇刚刚从娘家回来。父亲的这一幅联很有针对性,一下子写到了小王的心坎里。他有些激动,双手擎着春联,对父亲母亲说:“我家的事,没少麻烦你们,真的给你们添麻烦了。大叔写得对,和顺才有家,有家才平安。我把这联贴上,就是我在保证,来年一定就照这对子上说的做,你们二老就瞧好吧!”他说完,就立即回家,马上就把春联贴上了。
一幅春联会有这么大的作用,让人有些想不到。这个新年的新气象,真的立竿见影。小王就好像换了个人,他不再和媳妇吵架,下班立刻回家。不再去打牌喝酒,家庭氛围日益融洽。赶到又一个新年的时候,媳妇就给他生了一个大胖小子。喜从天降啊,小王把红皮鸡蛋第一个就送到了我家。
一幅春联的意义,不仅仅停留在喜庆作用上。深一层的意义,还在于它深入人心。那些词语被注入了激情之后,每一个句子都变得滚烫起来,读着就觉得眼睛发热。那年的春联,让我记住了什么是激情,这一撇一捺不是简简单单的词句,所描绘出的是一幅锦绣画面,它始终都在我的眼前出现,让我觉得人生每一步都充满了光明。
剩余的红纸都被裁成大小不一的纸张,大福字贴大门,小福字贴房门,再小一些的福字贴箱柜。鸡架上贴“金鸡满架”是预祝明年家禽兴旺,猪圈贴上“肥猪满圈”,是希望明年再喂养出肥壮的猪来,让全家再过一个肥年。只要仔细真意去做,每一个词条里的意愿,都会活灵活现地出现在面前。
除夕这天,我和哥哥负责贴春联。经过一阵忙活,屋里屋外被装点得红彤彤一片。太阳出来了,照在春联上,新年的喜庆之气,喷薄而出。这新年的气息让人陶醉啊!
父亲那一次近乎完美的展示,让人记忆犹新。他的字迹也仅仅展示过那么一次,笔墨就被束之高阁了。印刷出来的春联,好像在一夜之间便冒了出来。写春联的困难是存在的,印刷春联也是应百姓所需。会写字的人还是很少的,谁都知道求人不如求自己,自己不会怎么办?于是,写春联的事也渐渐淡漠下来。这种风俗被取代,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就像锣鼓敲起来,秧歌扭起来,也不会有人去围观了一样。谁愿意在寒冷的天气里,傻呵呵地跑出去,挨那个冻?电视节目不比那个精彩?没有人围观,场地里那几个扭来扭去的人,连自己都开始怀疑自己了。
新年的集市上,大大小小的春联似乎更加艳丽,没有人再愿意去写,都图省事去买两幅,贴上了事。现成的春联固然是好,却觉得每个字都少了点儿激情在里面,让过年,也缺少了些许味道。家里的那只笔和那一大瓶墨汁,虽然没有再用,却用母亲的话说,这东西放不坏。
我觉得母亲的话是对的,就这么放着吧,岁月在里面积淀的久了,反而会展现出岁月的神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