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桐叶细语,唤醒记忆(散文)
秋,踩着轻盈的脚步来了,挥一挥衣袖,将五彩缤纷的画卷徐徐铺开。我漫步赣江之滨,看那一棵棵修长的桐树,摇曳在斜阳下,秋风里,轻轻地抖落着枝头的叶片,犹如无数彩蝶在空中飞舞,发出沙沙的细语,好一幅“秋声乍起桐叶落”的诗情画意。这一叶叶,一声声,把我的思绪挂上了枝头,唤醒了我那沉睡的记忆。在苦寒的岁月里,桐树,丰富了我们乡村人的日子,温暖了乡村人。
一
老家的房前屋后、山梁溪边,一年四季摇曳着树形修长的桐树。她们喷吐着青春的翠绿,或低眉浅唱,或浓荫如盖,或风骨道劲,总是不余遗力掩映着整个小山村,让这小山村,荡漾起柔软,流露着淳朴的乡间气息,把这并不富裕的乡村绘成一幅意境明丽的经典画作。
每逢春季,丽日当空,云儿卷舒,柔风轻吻,应约着世间的生命都前来了。桐树,不负春光,一朵朵,一簇簇,聚集着一树一树如锦的花儿,如同摇曳着一树一树的风铃,在春光里欢呼着,流淌着,空气中弥漫着桐花特有的芬芳与清新。倾刻间,天地被点亮了,渲染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声势。
乡村里的娃娃们,卸下了厚厚的冬装,换上轻松的薄衣,冲出了家门,来到桐树下,肆无忌惮地奔跑着,欢笑着,在桐树的掩映下,捉着迷藏。偶尔清风拂过,桐花纷纷扬扬,就像飘一场缠缠绵绵的花瓣雨,白白地铺满一地,有的飘进溪水里,被一路欢歌的细流驮着,向远方匆匆奔去,演义着“落花有情流水有意”的美好画面。我俯下身子,拾起一朵,捧于鼻尖,轻轻地嗅着,香气沁人心脾。伙伴们也纷纷拾起,有的摘下如小伞帽的花萼,把花朵儿拈在唇边,放进嘴里,轻轻吮吸着,里面的汁液如蜜儿甜呀,充溢着整个口腔,引来大家银铃般的笑声,欢喜得抱在一起转着圈儿。
大人们忙完了活儿,不知是被孩子们的笑声感染,还是被摇曳的桐花吸引,三三两两也聚集在桐树下。有的站着,有的蹲着,有的斜地而靠着。男人们卷起旱烟,吧嗒吧嗒地吸着烟卷儿,吐着好看的烟雾,眯缝着眼睛望着吐绿的原野,谋划着一季的收成。女人们嘀嘀咕咕,交头接耳,总有扯不完的家长里短。有个顽皮的孩子拾起一捧花瓣,偷偷撒在了女人们的头上,如仙女散花,女人们故作生气的样子,大声责备着,然后轻轻地将头上的花瓣抖落,其实女人们没有不爱花的,她们的心里是多么希望这些花儿,能永远戴在自己的头上。
二
桐树全身都是宝,桐树的果实在医学、化工、农业中都有广泛应用。
桐花谢了,桐子登场。纽扣大小缀满了枝头,风扶雨润,不出几日,便显眼了,绿绿的,圆圆的,有如乒乓球大小,你挨我挤越过流火的夏季。待到“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之际,绿色的“乒乓球”,摇身一变,成了黄色的“石榴”。秋天的日子,像坐滑梯似的,紧挨着处暑、白露、秋分,到了霜降节气,“石榴”由黄转为褐,再成黑,修成了“瓜熟蒂落”的正果。此时,可忙坏了村里的老人和小孩。
在我的记忆里,外公经常挎着背篓去捡桐子,屋前房后,山脊沟壑,处处留下了外公躬着身子捡桐子的身影。我有时也屁颠屁颠地随其身后来到桐树下。桐树的地面上层层叠叠,铺满厚厚的叶子,桐叶托起黑色的桐子。有的桐子三五个聚在一起,仿佛一群孩子在交头接耳;有的成双结对,仿佛是情侣耳鬓厮磨;有的单居独隐,仿佛在孤芳自赏,静享安然。我和外公一边聊天,一边拾捡着桐子,桐树下,不时飘出祖孙俩欢快的笑声。
一篓篓桐子堆满了屋角。我约村里要好的玩伴一起爬上桐子,我想占领最“高地”,身子还来不及触碰,桐子“稀里哗啦”滚落一地,我也紧跟着摔了跟头,刚起站起,又摔了……我们嘻嘻哈哈在桐子身上跳呀,爬呀,摸爬滚打,翻来覆去,好不快活,那种高兴的劲儿,一点也不亚于现在的孩子们在游乐园里的“淘气堡”玩“波波球”。现在想起,我的嘴角依然会轻轻上扬,漾起一阵幸福的飞晕。
剥开桐子外壳,露出四瓣黑色的种子,种子如墨翠,似漆器;如玛瑙,似亮眸,握在手里滑溜溜的,嘴馋的我忍不住想往嘴里送,真想尝尝其味道。
种子经过几个日头的暴晒,可以收纳“归仓”了。村民们或担往供销社,买些碎钱,贴补家用;或炒熟送入榨油坊,榨出金灿灿的桐油,给自家的家俱漆上桐油。
桐油的作用可大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外婆家那些用桐油漆过的家俱。
我大舅是一位很好的油漆工,桐油在他眼里就是一个宝。桐油在使用之前要高温熬制。熬制后的桐油更加金灿灿了,在阳光的照耀下晶莹剔透。
大舅在木制家俱上涂抹一层腻子粉,待干后,用一块砂布来回打磨,使之平滑。再用一把干净的毛刷,沾上熬好的桐油来回地涂抹,就这样反复涂抹几遍,家俱就漆好了。桐油漆过的家俱,表面特别光滑透亮,散发了淡炎的清香。舅舅告诉我,桐油是绿色环保、无毒无公害的天然油漆,用桐油漆过的家俱抗酸碱、防腐蚀、耐冷热,在干燥天气里也不干枯缩水,有湿气也不腐烂。怪不得外婆家的那个木器“漏盆”,一年到头崭新如故,从不缩水、“散架”、褪色。每到过年做豆腐时,每家每户轮流着借着用。“漏盆”,在过年时才用得上,别人家的“漏盆”,因为没有刷上桐油,搁置时间久了,木块就缩水,散了架,待到过年做豆腐拿出来用时,只剩一堆木板了。
现在市场上的各种家俱让人眼花缭乱,一个个设计合理,外观华丽,满足了人们视觉和个性化的需求,人们忍不住为环保问题多了一份担忧,是否含有有害物质,是否甲醛超标?乡下的农人也还都向往古朴的家具,青睐绿色天然的桐油漆制。
三
桐树的树干培植黑木耳,是上乘的好材料,培植出来的木耳,质软味鲜,滑而清爽,被营养学家誉为“素中之王”。
在九十年代初,我的大舅舅砍伐了那株年岁过老,不再结果的桐树,利用其培植了黑木耳。她不仅为我们带来了营养丰富的食材,还为我们创造了经济效益。
利用桐树培植黑木耳,无需复杂技术,操作简单,而且产量奇高。只要把新伐下的桐木,截成一段一段,凿出无数个小洞,植入菌种,放在阴凉处,早晚洒水,不出几日,会长出一簇一簇红褐色的木耳。木耳如盛开的褐色花儿,娇小可爱,又宛如片片浮云,卷舒有致。此时的桐木成了“聚宝盆”,源源不断地长出黑木耳。木耳可以反复采摘,今天采完,明早又有,如风扶,似气吹。
连同桐树的木屑都是宝。
截桐木时,从锯齿中散出的那一堆一堆的白色木屑,用塑料袋,半斤半斤盛装,灭茵、接种、养菌,可以摆在田间地头,或是果园林下,都能长出簇簇木耳。
我曾经把一袋植了菌的桐木屑,摆放在家里的柜台上,我是带着试试看的心态,虽然每天早晚洒水,心里并没有指望它能长出木耳。谁知,一天清晨,我亲眼目睹了桐木屑上拱起黑色的木耳,真是喜出望外,我怀着一颗无比敬畏的心,双手捧起桐木屑袋子,来回翻个,上下打量,仿佛听见了木耳拔节成长的声音。
四
桐树,不只是树形优美,花色亮丽,给我们人带来经济价值。她还是制作乐器的良材,是一种情感的符号。在远古时代就有“削桐为琴,练丝为弦”的做法。桐树制作的乐器,音质通透,音色优美。可谓低音淳厚丰满,中音圆润柔和,高音明亮刚性,奇妙无比,如天籁憾人心神。
可以说,桐树对中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她陶冶了人们的情操,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诗经》有云:“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菶菶萋萋,雍雍喈喈。”把桐树与世间最美丽神圣的凤凰联系在一起,可见,桐树在人们的心目中的风范有着无可比拟的高贵。
桐树无形之中寄予了人的思想、情感、人格、精神。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吟诗作赋,写出多少名言佳句,装饰着唐诗宋词,弥漫着不散的芬芳。
桐树,平凡里有着伟大,刚毅里怀着柔情。
风儿依然在摇曳,桐树依然在细语。我在桐树下不由自主地停步,细细地品读着这一枝一叶,我想我是在翻阅历史,翻阅沧桑的岁月。那般的清纯又浑厚,那般的幸福又沉重。我以桐树作为背景,按下相机快门,留一个纪念。我猜测着,这新一代的人们,不知还认识桐树吗?我不知何时,心里多了一丝拂不去的惆怅。
我多想回到童年,多想再次弯腰拾捡一朵桐花,吮吸着里面的花蜜,回味着当年那甜甜的味道,让银铃般的笑声再一次响彻山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