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渡】如梦之梦(散文)
一
梦,是一个宏大的词,也是一个空虚的词,因此什么都可以梦,什么都可以写,这亦真亦假的浮生,就像陷入一个无限循环的圈子里,就像李白说“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样,就像《牡丹亭》中杜丽娘可以因情而死、因爱复生一样,荒诞离奇,甚至又影射于世。
在一个故事里,有人做了一个梦。在这个梦里,有人说了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就像某一天,我们突然遇见一个自己的柳梦梅,就会义无反顾的走向爱情的死路,又在这条死路里不考虑任何东西,拼尽全力再死而复生,一起做梦。就像杜丽娘可以为了爱情,生而复死,死而复生,都是梦的对应和心的感知。
年少轻狂的时候,最喜欢追梦,说着“我们都是追梦人”,然后去疯、去追、去梦、去爱,浮生多少事,都是少年人义无反顾去追寻的每一个故事。
秋日里,满树桂花和我一样,都在做梦。它的梦里,是吴刚不停地砍伐,是嫦娥后羿遥遥无期的痴心等待,而我的梦里,是一次次在别人的故事里遇见梦里的我,我们彼此讲述,彼此安慰,最后我们合二为一成了自己的梦。但当醒了以后,梦里究竟快乐伤悲,我们都无从知晓。
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问:“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短暂的一生,就像一场大梦一样,之中又有多少欢乐时光?你不知道,我亦不知道。沈复作《浮生六记》,其间与陈芸的恩爱纠缠、与家族的拉扯挣扎,到底算来是浮生哀乐花经眼,尘世悲欢只自知。所以浮生何如?是大凡经眼的山河美景,还是又爱又恨的风月往事,我们竟是都不清楚。
慕容雪村在《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中写到:“生命不过是一场坟地地盛宴,饮罢唱罢,死亡就微笑着翩翩飞临。但青春的容颜在镜中老去,还有谁会想起那些最初的温柔和疼痛?”这一浮生里,是欢唱高歌、饮酒入诗,但往夸张了说,随时都要面临梦醒破碎的一天,也许那一天就是在坟地,进行狂欢,算来曾经,都是没有意义的虚构。
想起曾经大谈梦想,经历过后明白梦想终归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幻想,把所有的人情摒弃,远离交织生活的人与人,没有了光与影的交集,才发现生命就是永远的等待、经过与轮回,与浮生同行,与少年时的梦相伴,这些理想皆会在一定的阶段化作平淡却又让人无限遐思。感悟生命的意义,便是没有了意义,如佛所言:一切只是在心,构成幻觉。
我们曾经的梦想,是虚幻的化身,光是现实的投影,影是虚妄的化身。但它们又同时出现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里,见证凡尘人世恩爱、痛苦、纠缠、背叛,甚至是生老病死的无限扩大,或者酸甜苦辣的尽情释放。它们一直在游戏,既相互厮打,又相互陪伴。
浮生若梦,一晃经年。光与影的游戏,不停上演。但是在梦醒的一瞬,终将归于平淡,看别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我们都像看戏的人,在生命里上演着曲终人散和浮生若梦。所以才会有“浮生若梦,若梦非梦,浮生何如?如梦之梦”之说。
二
“梦是一个人与自己内心的真实对话,是向自己学习的过程,是另一次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生。”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里曾对梦如此解释。梦是什么?梦是人内心欲望的强烈反应。
另一次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生,可以通过虚无的梦去实现。其实,更多的梦是对人生未有经历或是遗憾经历的再次幻想以及重复回头改变结局。比如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比如柳梦梅大梦一场,这些有关于爱的、关于生死的,都是人内心所向往的生活或者是求而不得的欲望。
小区里有位老人最爱在桂花树下睡觉,间或偶尔聊聊天、唠唠嗑,我不确定这位老人的老伴是否还在,只是每天出门都能遇上她在树底下睡觉,有时一脸甜蜜,有时眉头紧蹙,大抵是做梦了吧,所以每次见到她的睡容都不一样,又或者是在梦里回想曾经的欢乐甜蜜或者悲痛欲绝,所以喜怒哀乐都浮现于脸上。我不敢问她为什么会频频做梦,但心底在猜测:“在人老之将至的岁月里,青春洋溢是奢望,动力十足是奢求,而今只能凭借一丁点的往事,去品味、去体会剩下不多的孤单人生、无聊人生”。我想她应该出走半生,归来时是少年模样,眼带笑意,心底有情,对大千世界充满着期待,对光阴知味充满着感激。
今天老人又在树下睡着了。她面带笑意,像在梦里回忆甜蜜美好。也许是弗洛伊德所说,她在回忆自己如梦的人生和甜蜜的爱情,想起老伴时面带笑意,亦或者她在梦见一段与自己人生如此类似的人生,年少初遇,有悸动之心,相识后知心,结为夫妻时,也如平常人一样,走过了时光清浅、暮雪白头。这息息相关的人生,形神具备,正因为有所欲望,所以有所梦见,有所见证。会在未来对照在有缘人身上,去梦想,浮生何如?
东方式的习俗里,我们害怕遇见鬼怪之事,所以都在讲“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饱含着对人世的无尽期待。而西方世界里,那些西式的教堂、那些教士,都会在恢弘的教堂、专业的教士面前,虔诚祈福、虔诚祝愿,希望未来升入天堂时不会有痛苦,而是去向西方极乐世界。人生八苦中生、老、病、死、求不得、放不下、爱别离、怨憎会八者,生排在首位,这便能说明,在人的欲望诉求里,能够生,是人理想的最佳状态,生之何为?不过就是有生命去生活。
我们都在有所求,就像关于爱。因为太多的不圆满,太多的悲剧盘踞在我们生活中,所以在神话的幻想中,我们有月老帮助牵人姻缘,祈愿未来能有情投意合的另一半;而西方也同样如此,在诸多的不美满里,有爱神丘比特在发射爱情之箭,使得有情人终成眷属。如梦之梦,就是对于现状不满的理想诉求,幻想着有人能够打破这一切既定规则,达成心理和现实的完美结局,而去做梦,去幻想,去追逐。
这些美好的祈愿里,是求而不得的欲望在与内心对话,在生活的另一个角落里,为缺憾找一个完备的借口。然而结局依旧是看别人演戏,孟姜女等不回远去的丈夫,刘兰芝的灵魂等不到焦仲卿与之相会,织女也再等不到牛郎穿越鹊桥与之相会,所以要幻想有美好结局,在生活的每一件事情里。
三
梦都在伪装。
我们有许许多多遗憾或者伤悲的事,即使后悔依旧无法重来。所以需要在梦里去伪装人生完满、遗憾全无。恍如隔世的大梦一场,看似无迹可寻的日子,就像生命里无端装饰别人的风景,而别人的风景又在装饰你的梦,既毫无头绪,又云里雾里。
卞之琳在《断章》中有“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样一句诗,和如梦之梦的解释恰有异曲同工之妙。浮生若梦,你是做梦的人,也是别人梦中的人,所以梦在伪装成人内心欲望的样子,交织成趣,形成人世万千形态。
有人万千家财,却在羡慕街头摊贩的平安喜乐亦或是知足常乐,平凡人却又在向往着有钱人财务自由、生活无拘的精贵洒脱;与之相对应,有妻子的人,会想要像皇帝一般坐拥后宫佳丽三千人,孤身的人,却只想愿得一人心、白头不分离。这便是格子对照的人生。在梦里,他们或许会互换人生,会互相倾轧,伪装成心底那渴望成为的人。但现实却是,这漫漫浮生,若梦若真,有钱人不懂平凡人的辛劳,平凡人不懂有钱人的殚精竭虑;薄情人不懂有情人的深情厚谊,有情人不懂薄情人的洒脱自然。
千姿百态的人生,背后都是无尽苍凉、孤独、殚心竭虑亦或是苦苦挣扎。生活的本味,不过是在伪装的梦里,幻想着一次美满的人生,一恍然,梦就是一瞬而过,百年光阴。他们的梦境,终将殊途同归。汪曾祺说:“活着,一定要爱着点什么。”人生这场梦,以情感为牵引、幻想为纽带,去缔造了属于千姿百态人生的如梦之梦。有的人爱钱、权、美,有的人爱诗、书茶,这才是梦想中爱着的,亦幻想着的人生。
若梦非梦,是有人曾经历过,若梦是大梦一场的幻想,早以为失真了。2015年,话剧《如梦之梦》的上映,风靡一时。孤身走进剧场的人,去看这部幻梦般的话剧演出时,就像在完成某种仪式一样,去狂欢、去探寻,去对梦境里自我的审视和追寻。在这一天里,有太多人,选择走进五号病人的梦里,选择走进香兰的梦里,感受生、死、爱情、亲情、承诺、谎言等的意义,去见证自己的梦,去做自己的梦。
吉普赛女郎告诉五号病人:“你这一生中的谜,必须用别的谜来解。就像有的梦要穿过其他的梦才能醒来,你必须一个个走过,才能走出这场连环梦。”故事里的五号病人经历了生、老、病、死的所有阶段,出生、成长、成熟、娶妻、生子、生病、治病,这些经历都像是大梦一场,迷幻而又真实。一生的积蓄投奔在环球旅行的票上,不知是否值得,但他敢于做梦,敢于去探寻生的意义。答案的找寻不过在与敢不敢。这场梦里,这个理想主义的五号病人,在不愿服输的勇气里,去追寻了世间常理的根源和答案。
我始终认为中国的庄子,是人生的哲学家。庄周梦蝶的智慧,在于浮生若梦的解答。在这场伪装里,只要敢于去做梦,终究能和庄子一样,探寻到他所认为的正确答案。那一瞬间,我恍然明白,正确与否不过是问询内心见到的生命无常,是穿过一层层的梦境后,我们所见证的人生的意义。有人追寻着爱情,有人追寻着健康,但最终,在命运里,我们都要直面自己的人生。在无数个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影子里,去探寻人生的价值。
这是个主观的世界,我们需要“我认为”,需要如梦之梦的勇气,去做梦,去共赴此梦。去将所有美好、浪漫、圆满的全部期待,都认真体会一遍。浮生若梦的背后,是不去赶路,而是去感受路,去感受我们所拥有的真实的一生。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