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敏思】唢呐声声(微型小说) ————小小说集《嘿,自由侠》(12)
不是环境决定一切,而是我们面对环境的态度决定一切。
——题记
曾林安儿时学过唢呐,跟爹爹学的,学着玩的。爹爹要正式传授这门技艺给他时,曾林安却溜了,溜到广东打工去了。
曾林安的身材不高,重些的农活吃不消。爹爹原本打算,让崽伢子学门技艺,也好下山讨个生活。不管怎么说,老爷子每个月红白喜事“走穴”,吹一场唢呐下来,得个百多块钱,一个月千把块是常事,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山上的交通不便,因而经济也欠发达,不少的后生找不到老婆。曾林安深知自己的条件,心里暗暗着急。学唢呐,跟着锣鼓班子出去搞红白喜事,饭是有得吃,却不会发家致富。他不想学唢呐。
打了几年工,曾林安盖了一栋红砖屋。
又打了几年工,他讨了一个老婆,生了一个女儿。
他带着老婆出去打工,女儿丢给了她爷爷。想女儿时,或者女儿想爹娘时,就打电话。
女儿12岁的那年春节,曾林安返乡过年时,由于疲劳驾驶,他的摩托车钻到了大卡车的车轮下。他大难不死,却瘫了。
年过完了,老婆还得出去打工,维持这个家的生计。好在女儿大了,可以承担起照顾爹爹的劳动。曾林安每到晚上,就会胡思乱想,尽想些悲观的事情,老婆还不老,会不会嫌弃自己;女儿这么小,要继续读书,还要担起大人的担子,于心何忍。想得极端时,翻下床去,想摔死自己。
老爷子见了,老泪横流。他把唢呐递给了曾林安,学着吧,也好打发时间呀。曾林安犹豫了一下,接过了唢呐。从此,山冲里面飘出来一阵阵凄婉的唢呐声。
曾林安的日子,靠唢呐支撑着,无聊的生活会练一下,思念的时候会吹一曲,把自己带到伤感的旋律当中去。他有些童子功的基础,加上有些天赋,上手很快。一年之后,大家都说,曾林安的唢呐水平快赶上他爹爹了。不过,女儿回家,他是不吹的,怕女儿听了会伤心。
这些年,山外的领导来得多了,给山里修了大路,汽车可以七拐八拐开到山顶上,把山里的土特产往山外销,帮着山里脱贫。山上的游客也多了起来,尤其是春天百花争艳的时候,即使是绵绵阴雨的日子,也会有几台轿车开进山来。
山里的村民们已经习惯了山外的来客了。不像早几年,偶尔有人上山,平畴里像看稀奇一样围了过来,问这问那问山下的新鲜事儿。但是,到曾林安家的山冲的游客很少,他家实在太偏了。
但是,有一天曾林安家来了七八个人,说是被曾家父子的唢呐声吸引来的。老爷子“走穴”外出了,只有曾林安在家。这些人要听曾林安吹奏唢呐,而且,还点了唢呐名曲《哭懵懂》。曾林安看这些人气度不凡,也就吹了。这些人听得摇头晃脑的,手舞足蹈的。有的说,高手在民间呀,有的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呀,就是他了。把个曾林安反“吹”得真变“懵懂”了。但是,也有人叹息,可惜身体不好。
这些人开始问些曾林安家里的事情,一个家庭,靠老人、女人支撑着,终究不是事儿。走的时候,不知是出于什么心理,把曾林安挂在灶屋的烟熏火燎的腊肉,全部买下了,120斤,每斤赚5块钱,这一天就赚了600块,而且,不要找零。旅游旺季时,一个月也就赚个五六百块。曾林安感觉,自己走好运了,把个唢呐吹得山响,让给他带来好运的人,感受到喜庆。
一周过去,曾林安的唢呐又引来了几个人,有两个是一周前来听《哭懵懂》买腊肉的。村里的曾传安支书介绍一个当官的,是县委宣传部贺部长。贺部长说,想聘请曾林安父子出山,就在山上建设民俗文化馆,表演唢呐吹奏,每月发工资,村里每月每人发工资,1000块,父子两个有2000块钱。
曾林安点点头,又摇摇头,叹息一声。
贺部长问,不相信吗?
曾林安说,你们不是逗我开心的吧?
贺部长说,扶贫工作进入新的阶段,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山冲里的唢呐名声在外,尤其是你们曾家父子,是公认的唢呐高手。我们会安排专人接送你,方便你。
曾林安听了,脸上转阴为晴,看着村支书。支书点点头说,是真的,村里跟你们父子签协议,白纸黑字错不了。
曾林安信了,扯起嗓子喊,桂秀——我的堂客,你再也不要出去打工吃苦了,我可以养活一家了;我的女儿可以安心读书了。老天开眼了呀!说罢,操起唢呐,吹了一曲欢快的《百鸟朝凤》,把个幽静的山冲,吹得热闹而喜庆。人们感觉到了春天的气息,眼前一片鸟语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