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北沙坡村(散文)
过不了几年,我就要永远离开北沙坡村。北沙坡村是我的第二故乡。算起来,从1995年春天住进北沙坡村,到现在为止整整二十六个年头。
来北沙坡村之前,我一直租住在西安东关南街,先是枣园巷口,再是蔡家巷。房屋破旧,窄小狭隘,光线暗淡,卫生条件差。艰苦虽艰苦,我却在发表少量短篇小说的同时,写完了“玉山风情”系列长篇小说《尘世》《沉浮》《清河川》三部。这时,我也辞去了杂志社和出版社编辑,决定专门从事长篇小说创作。为了更安静更舒适地完成下一个“民国历史题材”系列长篇三部,我决定换个地方居住。恰巧女儿孙亚玲因办复印打字部在北沙坡村租用了一家独院,需要搬到另外一个地方,就让我住了过来。她把半年的房租已经交给房主,我不用再负担半年房租费,我的负担无疑减轻了许多。
房主人叫李慧芳,本村的姑娘。租给我使用的这座两层楼,被当地人叫做“姑娘楼”。因为她们一家人另外还有住处,不常来这里,我虽然租住在二楼,整个大院基本交给了我一家居住,倒也清闲、安静,正适合我搞创作。
住到李慧芳家半年后,我才对北沙坡村这个地方有了大概的了解。它是西安城外东南方一个自然村,距西安的南城墙不到1公里,距市中心约3公里。具体地理位置在今西安市东二环与南二环衔接处的内侧,东临东二环,南与南沙坡村相邻,西隔兴庆路与西安交通大学教学区相望,北与皇甫庄接壤,大约东西长400多米,南北宽不到300米,总面积也就140多亩地那么大。比我们峒峪村要小得多。
北沙坡村历来属于京畿之地。
住的时间长了,和本村一些老人也混熟悉了,又知道新中国成立前,一部分村民以加工豆腐、豆芽为业,也有村民依托西安城市的节庆经济,中秋节时手工打制月饼,元宵节时手工制作灯笼,清明节时制作纸扎等工艺品和时令食品出售。端阳节时加工粽子、香包等。新中国成立后,依靠地理位置的优越条件,村里开始种植各种蔬菜,供应城内市民以及交大附近教职员工。
我这人脾气有点怪,住到哪里爱打听哪里的人文历史,包括文人雅士、历史典故和革命故事。后来从本村一个姓姚的老人口里了解到,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曾住长乐坊的关府东亭(关府东亭:关播,唐德宗之检校尚书右仆射,相当于宰相之职,贞观十三年卒,终年79岁。白居易后住进关府东亭。东亭,在今交通大学校园内),距这儿不远。居住东亭期间,曾写《养竹记》《常乐里闲居偶题十六韵兼寄》《酬哥舒大见赠》《早春独游曲江》等重要诗篇。北沙坡这一带就是他经常活动的地方。
有趣的是,革命战争年代,张思德曾在北沙坡居住过。至今一些年长的老人口中还流传着他住这里时的一些片段。1944年张思德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时因窑体崩塌而牺牲,毛主席为他写下了《为人民服务》一文,对他的革命精神给予高度评价。
姚老汉告诉我,解放前,北沙坡村很穷很穷,几十户人家,有住窑洞的,有住草房的,个别人才住厦房。大部分屋顶没瓦。当时流行着一句民谣:村外是“七沟八坡九道湾”,村内是“窑洞破,草房漏,稀泥街道牛屎臭”。村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挣扎在饥饿线上,常年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困苦生活。大部分人不得不出外打工,留下来的少数人只好靠做豆腐、卖凉皮、压饸饹、卖油饼、贩鸡蛋、拉客送货、担柴卖草、刻鸽子哨、提篮叫卖等维持生计。
新中国成立后、交大西迁,北沙坡村把大部分土地给了学校建教学楼和教职工宿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交大学生租赁,前后六次大兴土木,掀起建房高潮。同时,商业、餐饮、小卖铺也形成了规模。个别村民把房屋盖成五层甚至六层,专门用于出租。房屋出租是村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