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贴心的包子(随笔)
八月末的晨,温度最为舒适,二十三四度,清风送爽,太阳正起。拳场的牵牛开的正盛。几场雨后的蜗牛,也爬上了高高的栏杆,以牵牛叶子为家。早晨发面和馅料,下班后回到家,好一顿忙活,包子终于上锅了。掀锅时,包子看上去挺好的,可一拿,却如何也拿不下,放点水,轻轻拿,一个方法,拿出一个露底的包子,直到方法用尽了,包子也都咧着大嘴巴躺到了案板上。做面食这么久,真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
于是我在朋友圈调侃说:多贴心的包子呀,直接告诉你啥馅。
这是我第一条评论多过点赞的图文。
肉三鲜呀。
笑口常开。
哈哈哈,这语言表达能力真好。
这技术,好高难呀!
坦诚如斯。
谁蒸的,这么厉害?
这包子操碎了心。
馅成好,就是都露了。
哈哈,太贴心了。
有看到一个虾仁。
进阶版披萨。
省的挑食了。
扣过来,掸上点水就行了。
坦诚相见了。
我勒个去。
能点赞吗?姐。
这个行。
难得的一次。
有虾仁。
七夕,没掩饰好,露馅了。
屉布太干了,还是火太大了呢?
皮薄馅大。
为啥这个情况呢?
巧妇难为露馅之大包子。
多敞亮的包子心。
掏心挖肺。
水放少了,笼布干了,往后笼布干了往笼布倒水再往下拿。
还有N多
……
树练车回来一看,这是什么黑暗料理。我说,肉、虾仁、木耳、西葫芦馅和面团的混合体。
我感觉面和的软了些,擀皮中间不太厚,再就是蒸的时间长了几分钟。其他的和平时差不多的流程,可就是粘底了。其实在俺们小家,什么样的包子,只要熟了都是好包子。
父亲蒸的包子,可是特别好吃。尤其韭菜肉片大包子,更是让我们每次都吃撑着。若树赶上,多了能吃五个,最少也要吃四个。之前上高中的时候,每每放假,固定要去姥姥家吃一顿饭。每次树姥姥都会提前好几天问,孩子爱吃什么呀?我说,要么芹菜饺子,要么茴香包子,两个都行。树姥姥就会纠结好几天,到底是包子,还是饺子呀!等树放假回到家,我再问他,他说包子,就能吃到包子,说饺子,那妥妥的芹菜饺子,准时准点端到桌子上。
父亲做饭比较传统,韭菜素里有木耳,鸡蛋,韭菜,果子碎;韭菜肉就是韭菜和肉。茴香肉除去基础食材,加上大葱。调味的是自己炒香,用碗边研碎的花椒粉,香油,色拉油,盐。
大姐和父亲吃素,母亲不爱吃素。然后我们姐妹和四个外甥都喜欢吃啥馅料,父亲都记在心里。调馅和馅是父亲的事,母亲则干基础的活,比如发面。常年的经验带给她精准的发面数量。准备蒸多少,就可以和出等量的面。准备包多少馅料的饺子,那么面也会搭配多少。到不了正正好的地步吧,反正剩下的面,总是可以找到很多用途,发面呢,可以烙饼呀,死面呢,则可以做鸡蛋灌饼呀,再加点面,和硬一些,擀成面条。
父亲常年锅台转,母亲则干着琐琐碎碎的活。老肥发面,需要揣碱面,每次都是父亲揣,母亲闻。父亲会揣个差不多,母亲闻了之后,会给予些许调整的建议,比如再放一点点,或者一会儿多醒发一下。如此配合的揣碱大馒头,吃过的都说好。
父亲没有退休前,工作挺忙的。但若他回到家,就立马转换成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角色。退休后,赋闲了。他自己妥妥地安排好自己一天的时间。到什么点,就会做什么事情,依然保持着一个军人的姿态,生活简约,自律。
母亲就是一个农村妇女,跟着父亲辗转多地,也曾打过几份临时工。上班的辛苦,母亲从来不抱怨。她说,相对于农村的活计,这些事情都不算什么。在小卖部上班时,她苦学会了打算盘,统计,盘点,在西厂干活时,学会了编藤椅,编提篮。还跟着别人学会了做衣服。这些她赖以养家的活计,也丰厚了我们的生活。到现在,母亲家里,依然用着三十多年前编的藤椅,算盘找不到了,心算账仍来得特别快。父亲51年的手把手带,她俨然也有了军人般的自律。家里的东西该如何放,如何用,都规规矩矩,有条不紊。我们每次去蹭饭,即便我们已经收拾了,她还要返工收拾。没办法,俺们都没有得到他们的真传。
今天这包子蒸成这样,母亲特意打来电话,面软了,可以再揣点面,醒醒继续蒸,不能太着急呀!说实话,也是时间的缘故,赶来赶去的,时间太紧张了。想着凑合一下,结果蒸出来如此。还好,中午俺俩就这样吃了。剩下的原本想分享给姐姐妹妹的,这下也算了。直接装到保鲜袋,冷冻了。以后慢慢吃。剩下几个,晚上用电饼铛刷一点点的油,烙了一下,弄成了外焦里香的馅饼。树中午吃了三个,晚上吃了俩,很是捧场。
树开学之际,排上了科三,这几天练车甚是辛苦。回家还要给做出黑暗料理的老妈捧场,估计他会更盼着开学的。话虽这样说,我也知晓,树早就在吃的过程中,历练他的耐受性。谁说谁家的厨房,就必须是成功的饭菜呢!一般来说,越是成功的,反而没有留下太多的印象,反而是这样失败的时刻,可以被家人记忆很久。
到那时最回味,包子的味道,应该是很棒吧!日子就是如此,在不可预期的味道中,匆匆而过,有时会感觉错过,可就是在回味时,总是在感恩,曾经那时,我们是如此的互相鼓励,陪伴,而渐渐地生出如此独一无二的家族血脉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