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情】门前有个大坝(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情】门前有个大坝(散文)


作者:高令亚 秀才,1133.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59发表时间:2020-09-21 09:35:10

不在乡村居住已经三十多年了。这期间,母亲还在乡下时,每年我和爱人、孩子都要回去几趟;后来,母亲到镇上居住,我就很少回去,除了清明或年前回家祭祖,祖父祖母的坟还在那里。而今,母亲已经过世多年,故乡于我很陌生,留给我的只是零散的记忆。
   我的家乡地处江淮之间,皖东一个偏僻的普通村子。站在村前向东南遥望,高大的皇甫山依稀可见,天晴的时候,山是淡蓝的。原先,村子只有几十户人家,一百多人口。村子的房屋面朝南,自东向西一溜儿排列着。小时候,村里的屋子都是泥墙草顶的低矮的茅草房,家家有前院后院,植满了各种各样的树,以洋槐树和榆树居多。
   村前靠南边有个大坝。村子周围有好几个水塘,都有名字,像东边的大蓬塘、团塘,北边的大草塘、牛沟、柳塘、……太熟悉了,一闭上眼睛,就好像近在眼前。唯有村前的这个大塘,我们习惯了就叫它“大坝”,大坝这个名称太普通了,估计村村都有。
   既然是“大坝”,那么,它比起村里的其它水塘来面积要大些。不错的,这个大坝是狭长的,南北走向,四边的塘埂不是直的,蜿蜒曲折,主埂在西边,埂下面就是大大小小的水田。农村人以庄稼为生,田地有水旱之分。水田主要种稻子。凡是有水田的地方,都有水塘,不然遇到干旱天气,就麻烦了。只有水塘里有水,村民心里才有底。在农村,风调雨顺的季节有,不过,干旱或洪涝也时常发生。塘坝可以蓄水,它是庄稼的生命之源,水是农作物的血液。
   雨季时,大坝灌满了水,白茫茫的一片。坝子里的水,可以给田地灌溉。平时,村民洗衣淘米,全在这坝里,因为这里的水清澈。我们放牛的孩子,在夏天炎热时,会赶着牛下水,不过,下水的地方在东边的浅滩,那里坡缓,不致于让牛跌倒。这样,牛下水的地方和村民淘米的地方有了距离,洗衣淘米的地方也就干净卫生多了。
   以前,冬天很冷,大坝常常结冰,我们小孩子在村子南边阳山头小学校读书,要经过大坝,那时候,我们会拾起石子或瓦片,使劲的朝冰上抛,就听得瓦片在冰上摩擦发出的呼啸声,真真的,我们看谁的瓦片飞得更远,就大声喝彩。即使没有冰,我们也可以让瓦片在水上飞,那叫打漂漂游。冰厚时,给牛饮水,需要破冰。姐姐们会带上锄头,在水塘边砸冰窟窿,这样牛就可以伸头饮水了。
   大坝东边埂靠南,有一口水井,全村吃水都靠这口井。坝水足时,水井的水就很旺。那时,家家厨房里有口大水缸,专盛井水的。井水凉,干净。尤其是夏天,我们口渴时,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水瓢从水缸里舀起一瓢水,咕咚咕咚喝下去,那才叫爽呢。喝井水习惯了,也很少生病,不过,小孩子肚子里有虫,不知道与喝生水有没有关系,可我们不在乎。夏天用井水擦身子,凉气很快赶走了暑热,之后,坐在家里的泥地上凉凉,很舒服。我们夏天睡午觉,就在地上铺上草席子,很凉快。以前除了芭蕉扇,没有电风扇之类的。
   村子里那口老井,服务了村民多年。村子里的孩子大都有担水的经历。井离家不是很近,我的力气不行,挑着两个半桶水,也要在途中歇上几次,换几次肩,摇摇晃晃的,到了家里,桶里的水还洒了不少。在家里,担水的任务主要落在姐妹们的身上,她们很勤快,比我能干,挑水的姿势很好看,不像我,很吃力,走起路来歪歪扭扭的。一缸水不少呢,一般能盛四五桶水。吃水多,像烧茶、煮饭都要用。以前早晚喝稀饭,用水就更多了。后来,家家有了水井,那口井就坍塌了。
   在大坝东边浅滩处,那时有很多菜园子。大集体时,农村不给搞自留地,但小菜园子除外,所以,为了吃菜方便,不少人家在坝的东面垒土,垫起个菜园子。在这里,我家也有一个小菜地。母亲很勤劳,也会种菜。她会根据不同的季节,种上时鲜的菜蔬。特别是夏天,辣椒茄子西红柿豆角不缺,还有菜瓜、香瓜、冬瓜、南瓜之类的。秋冬有白菜、乌菜、萝卜等。农村人吃菜,全靠自己,那时没有上街买蔬菜的概念。菜地四面环水,浇地就很方便,用粪舀子取水就行。
   在生产队时,大坝每到春季时,会放些鱼苗。鱼苗是队里从水库上购买的。夏天时,大坝的水就浅了许多,鱼就藏不住了。生产队就商议,逮鱼。逮鱼的场面很壮观,全村男女老少都集中在西边的坝埂上,手里拿着“蔑笊”或推网,做好了下水捉鱼的准备。村里逮鱼,先是集体的。队里男子汉手里拿着蔑笊,只等队长一声令下,便入水并排着向前笊鱼。水里的大小鱼一片惊恐,很多大鱼会落在笊里,被捕捉上来,扔在平地上。一两个来回,水里的大鱼就被捉得差不多了。
   集体逮鱼结束后,就轮到大家逮鱼了。队长下令,站在坝埂上的人们就可以入水逮鱼了,这时候逮到的大小鱼都属于自家。在水里逮鱼的都很兴奋,手脚特别麻利。塘里的水不多,入水人多,水很快就浑浊起来,水里的鱼就呼吸困难,漂浮起来,有的张着嘴呼吸。农村孩子会逮鱼,眼尖手快,只要有冒泡的地方,肯定有鱼。最兴奋的莫过于有人捉到大鱼了,那是在笊鱼时漏掉的,或者是有的故意放走的。有人会摸鱼,多是黑鱼或鲢鱼之类。我们小孩子也在水里逮鱼,多是浮在水面的小草鱼或䱗条子之类,米虾也不放过。三姐会逮鱼,她还会笊鱼呢。人家都逮到大鱼,我们在羡慕的时候,三姐也逮到大鱼呢,那时,甭提多高兴了。村里逮鱼是大事,必须让家家知道,否则人家会有意见的。逮鱼会花上多半天时间,直到塘里的鱼基本上被逮尽为止。
   大坝的水清凉,夏天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农村的孩子很少不会水的,像我就是个例外。在家里,我是独子,母亲她们看管得严,不许我下塘洗澡,怕被水淹溺。尽管如此,夏日时,我还是常与同村的小伙伴在水塘里泡着,只是比较小心,不敢到水深处胡闹。本身我胆子就小,所以,怕被水淹,至今还不会游泳,连狗刨都不会。即便如此,我也有两次被水淹的危险经历,好在有惊无险。
   大坝的水,有深处和浅处,时间长了,孩子们都了如指掌。我每次下水洗澡,只在大坝的边缘,不敢再往前蹚。不会水的,一到水齐胸处,人就发“漂”,晃来晃去,站不住。有的孩子,水性好,能从坝西游到坝东,一个来回。对此,我只有羡慕的份,从不敢去试。他们在水里很自如,一个猛子能扎很远。
   坝的东面浅滩上,有很多水草,鱼儿常常来食。塘水干涸时,我们会在浅滩水草处挖荸荠吃,这里的野荸荠很多,又脆又甜,很爽口。冬闲队里曾经搬塘泥,清淤,会挖出很多荸荠来。那时年龄小,母亲搬塘泥时带着我。父亲教过我背毛主席语录,据母亲讲,我的记性好,能背很多语录。村民就哄我,要我背语录,就给我荸荠吃。我背着语录,吃着荸荠……这些还是母亲后来告诉我的,那时太小,对此并无多少记忆。而今,事情已经过去五十年了,母亲和父亲已经故去……
   如今,那个大坝还在,只是村子里很多老人已经不在人世,有的,像我,离开村子多年。不知怎么的,总想回村子看看,看看那个大坝。估计回去时,“儿童相见不相识”了吧。
  
  

共 272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记述故乡的大坝。那里从前有祖父祖母,父亲和母亲,而现在,随着他们的故去,故乡也很少回去了,一切虽然熟悉,却总又隔着远远的。在作者的记忆中,最深的还是那条大坝,它比别的水塘要大一些,可以在那里放牛,洗菜洗衣服,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逮鱼的场景,那时候,还是大集体时,队上养了鱼,到了收获的时候,大家都去坝里抓鱼,先是集体的,然后再是各家自己抓。还有就是去坝时游泳,水性好的孩子,从这头游到那一头。如此种种的生活场景,在作者笔下娓娓道来,都是普通的生活场景,却又能抓住人心。佳作推荐共赏。【编辑:千骑卷平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千骑卷平冈        2020-09-21 09:36:04
  门前有个大坝,那是对故乡最深的记忆。
2 楼        文友:何叶        2020-09-21 12:53:50
  欣赏高哥佳作,朴实有味道的文笔,感谢支持,问好!
何叶
3 楼        文友:高令亚        2020-09-22 12:46:52
  感谢老师编辑点评,辛苦了。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想太累。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