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听祖父说书(散文)
祖父是一个船工,长年在一家船老板家中帮工。祖父随着小船,从家乡的一条小河出发,经湘江,至洞庭湖到长江……走了不少大口岸。他的脑子里,也装满了祖国的大好河山,遗闻轶事。祖父驾了一辈子船,没有积攒下任何值钱的东西,告老还乡的那一天,带回来两只沉重的箱子,家里认为是什么值钱的东西,打开来一看,却原来是两箱古书。祖父说,他原来已经积下了几十块银元,后来被老板借去做生意,老板破产了,他也一无所有了。那两箱子古书,便成了祖父的命根子,成了他后半生的唯一精神寄托。
祖父的书,也是周围几十里的庄稼人的精神食粮。
夏夜里,在我家的门前的晒谷坪上,坐满了人,人们席地而坐,一把蒲扇,一杯水;冬夜,堂屋里的火塘边黑压压的挤满了人。这时,祖父在茶桌前,正襟危坐,开始说书。平时寡言少语的祖父。此时变得异常兴奋。眉飞色舞,口若悬河。乡亲们,一个个凝神静气,两眼发光,鸦雀无声地听祖父说书。乡邻们很快地进入了书中的境界,常常忘了严冬的寒冷和夏夜的蚊虫。忘却了缺衣少食的困难,忘却了世态的炎凉,忘却了人生的坎坷。
祖父身材魁梧,仪表堂堂,古铜色的脸上,一脸落腮胡,浓眉下一双丹凤眼,灼灼有神。说书时,他那恰到好处的手势,关键时刻的一声惊堂木,偶然站起来的一个动作表演,与专业说书人没有什么区别。
祖父肚子里没有多少墨水,只念过几年私熟,但他记忆力特好,加上练就的口才,因此,能把书中的人物说得活灵活现。他的最吸引人处,就是能把自己的全部的感情都倾注到说书中去。说到坏人作恶时,他会咬牙切齿,圆目怪睁,“他娘的”、“狗日的”等等来上几句脏话;说到英雄蒙难时,常常与听众一起泗涕横流,泣不成声;说到英雄功成名就时,欢声笑语,慷慨激昂。他那朗朗开心的笑,憨态可掬的笑,常常引起全堂的共鸣……
每天晚上,祖父一般说书两小时左右。他能准确地把握时间,常常在故事情节高潮迭起的时候,嘎然打住:“诸位要知详情,请听下回分解。”丢下一个关子,便起身退进卧室,无论你们怎么刨根问底,都无济于事,他坐在床上,闭目养神,仿佛已经进入梦乡!人们只好悻悻地离去,等待他明天的精采讲演。
在祖父的影响下,我从小就热爱古典文学,进入初中后,我就开始偷偷地浏览祖父的藏书,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三侠五义》等小说。有时也认为自己熟记了,在祖父面前班门弄斧地说上一段,但常常有说错的地方,祖父便会一一予以纠正。他甚至能把那些章节里的诗词准确无误地背颂出来。
改革开放以来,农家渐渐进入小康。随着耕作方法的改进,农闲时间越来越多,祖父的听众也越来越多。祖父自订报刊,广览新闻,把时事政策、致富信息当开场白;把太平盛世、安邦治国之道也融入说书之中。更增加了说书的内容。
日久成瘾,祖父也与读书、看报、说书结下了不解之缘。白天端坐书桌前,一杯茶,一支烟,很快就沉浸于书报之中。几个夜晚不说书,他便食不甘味,寝不安席。读书、说书成了他老人家晚年的一大乐趣。也成了他老人家延年益寿的法宝。
1988年祖父去世,享年九十五岁,乡亲们送的挽联上写着:“福寿全归”四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