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璞书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摆渡】鲁迅公园的红石头(散文)

编辑推荐 【摆渡】鲁迅公园的红石头(散文)


作者:赵淑敏 举人,3478.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063发表时间:2020-09-24 00:24:08

【摆渡】鲁迅公园的红石头(散文) 去年不忙,有空就会出去走走。时间宽裕去远一点的地方,黄岛、崂山、城阳……但是,大部分时间都泡在鲁迅公园的红石头上。
   每天下午坐在红石头上,看一波又一波的游客,用一句成语来形容特别恰切:“走马观花。”有时候也帮人家拍个照片,这样的人差不多都是散客,三两个人出来转转,给人的感觉没有什么特殊目的,我顶多也就是收获几句“谢谢”。大多时候是听着音乐,就着几粒花生米,喝上两罐青啤,消磨时光。
   说起音乐,我很尴尬的。实话实说,首先我没有乐感,不识谱,一句歌词也唱不得,如果我要是唱歌,听众肯定觉得是走进“野狼谷”了,这不是夸张,是事实。虽然有这样的先天不足,也没阻挡我爱音乐的心。音乐不同于噪音,它的美体现在,无论懂不懂演奏和说唱,它所产生的音乐旋律会让你沉醉,思想愉悦,心灵安宁。
   对诗歌特别感兴趣的时间也是在去年。因为某种原因,想证明自己,信誓旦旦地要写一组关于大海的诗歌,就筹谋着近距离接触大海。当然,还想写一篇关于海的文章。当年来青岛第一眼看见海,就被它的宏阔征服,告诉自己,青岛就是你生命的归宿。对于一个生长在平原的人来说,这么大“一汪水”,是何等辽阔和壮观,日夜想与它近距离接触。接下来的这么多年一直忙于生计,尽管一直沐浴在青岛的海风之中,毕竟,大海也没写成。
   去年,偶然想起了这件事,就重拾旧梦。为了这个承诺,只要不忙就开始去采风,去看海,准备写出一篇文字来,“语不惊人死不休”。可是,近距离接触大海后,也没写出一首像样的、关于海的诗歌来。其实,别的关于海的文字也没有写好,总是有种莫名的纠结,不知道怎么去描写,抒发自己内心里对海的那份深情。
   那段时间,每天坐在红石头看游客来了,去了,只听见相机或手机“咔嚓,咔嚓”,的拍照声,这声音成为一种听觉习惯后,会让人觉得单调和疲劳。也会“咸吃萝卜淡操心”的认为,他们是否真正能懂得大自然和人类智慧的美。更不敢猜测,他们是否真正的体会到青岛的美,体会到大海的胸襟宽广与包容。
   从鲁迅公园正门进入,首先看到的就是先生的雕像,每次去红石头上消磨午后时光,我都要在雕像前驻足一会儿,感受那种伟大雄浑的气场,那种文学的力量。总是想体验一下,先生的气息能否与七八十年前一样豪迈而强烈。
   再往里走就是“呐喊台”,书页凝重,缄默伫立,四季海风吹不翻,吹不烂。这不是因为它的那种金属性质,而在于先生的思想是不朽的桅杆,高高耸立在文学的航线上,永不摇摆和锈蚀。此时,先生的呐喊从铜质的书页间呼啸而出,冲进时间和空间,绵延不息、无垠无际。
   公园里九月的松柏,斑驳着一树叶子,下面坐着年龄不一的游客。阳光透过松针落到游客的头和脸上、身上,有一种镀金的暖意。特别是周末的时候,这一切更加的静蔼,被现代生活抽离后的人们,将自己完全放松,沐浴着松林里透下来的斑斑驳驳阳光,享受着海风的吹拂。我不知道他们是否会想起先生,因为时代的隔断感让一切变得陌生,包括曾经凛冽的海风,嶙峋的思想,包括我这样一个酷爱文学嗜书如命的女子。
   在“呐喊台”前,每次去都会站在那里思考一会儿,有点傻气,但不影响别人。其实我在思考先生一支笔的犀利,戳中时代的疼痛,人性的良知在他的笔下颤抖。而如今这个时代,每天来来去去的游客,站在“他”前面拍照留念,会想些什么呢?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该是怎样的气度。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追逐生活的安逸,似乎已经不再需要思考了。是的,似乎没有什么值得我们去同情,去痛苦,去呐喊、去思想了。
   不过,倒是有那么过于安逸的一部分人,不好好做自己的事,整天操心别人。手机让世界四通八达,也让世界变得唠叨。朋友圈里总是叽歪一些没营养的屁话。他怎么怎么着,他又怎么怎么着,“扫噶”一些无聊破事。天天如此,周而复始,毫无创意,千篇一律。
   我想,如果鲁迅先生还活着,要怎样用他的笔,来形容这一批人。他是否还会用:“我想说点什么,我真的想说点什么了?”来问自己亦或他人。想想应该不会,肯定不会。先生倒很可能一脸愕然,缄默无语。他那支笔太凝重,实在不适宜肤浅的今天。何况,大部分人已经不会为吃喝发愁,就是吃血馒头的人,也越来越隐秘,被高级物质外衣包装着。
   “呐喊台”对面是滨海的休闲区,三三两两的游人,各自坐在桌子上品味美食,欣赏海景。
   每天午后,我都是坐在红石头上,望着那些经过鲁迅长廊的游人,观察他们的动作,虽然这样做不很地道,但不涉及个人隐私,更没有任何伤害。
   游客眼里只有旖旎的海,只有娉婷的照片。人们已然满足于“到此一游”的肤浅。其实,我们也没必要用先生的凝重去填补现代人的空虚,让他们去背诵先生那四十五首泣血的诗篇。可是,我愿意,我愿坐在红石头上吹海风,用先生的思想浸泡自己,剥离自己……
  

共 195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青岛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足迹的地方。作者是移居青岛的新市民,在人生的寻寻觅觅当中,最后落足于青岛这座海滨城市,并从心里喜欢上这座沿海城市。生长在平原的作者对大海的想往由来已久。在没有接触大海的时候就想写一篇关于海的文字,但是兜兜转转终是未成。去年忙里偷闲独自采风,独自去海边看海,在鲁迅公园的红石头上看云卷云舒,看潮涨潮落,看尽人生风景。终是没写出一篇让自己满意的文字。在这来去的人生风景里,不变的是鲁迅先生的文学精神,愿这种精神绵延不绝,永远传承。推荐阅读。【摆渡物语编辑:草莓玉米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艾玲        2020-09-24 06:24:46
  作者喜欢青岛,靠近青岛,并且总想为她写诗撰文。虽然,不满意,总是写了。
   可是,我看作者更喜欢鲁迅。日日沉浸在青岛的人文风情,不可否认,精神,却受着鲁迅先生的指引!
   拜读!
天行健,小女子也当自强不息!
回复1 楼        文友:赵淑敏        2020-09-24 17:29:10
  先生永远活在我心中……
2 楼        文友:沙漠孤月清        2020-09-24 07:29:30
  嗯,这文字不错。有点讽刺意味呦!到少还是和鲁迅精神相吻合的。作者听歌、看海,然而常常滞留于红石头、呐喊台,似乎这是一种文化情结。然而,那些来游玩的人们,是否从红石头感悟或者领略了什么呢?还有,那些爱嚼舌头的有闲人等……鲁迅消失了吗?鲁迅精神还在吗?作者在讽刺和慨叹,作者是否在为文化的缺失、思想的贫瘠、人性的冷漠而扼腕呢?文章结尾,作者说,想剥离自己,指向很明确,那就是剥离身上的世俗之气,向文化、向鲁迅靠拢,召唤文化的回归和人性的苏醒。呵呵,说多了,读后感而已,仅供参考。
回复2 楼        文友:赵淑敏        2020-09-24 17:28:40
  大哥的评论用能让我更加努力。
3 楼        文友:南国的红豆        2020-09-24 13:02:46
  有人走马观花,有人思索人生
回复3 楼        文友:赵淑敏        2020-09-24 17:28:10
  谢谢红豆老师。
4 楼        文友:孙丽红        2020-09-24 17:06:02
  一百个莎士比亚就有一百种对大海的抒情描摹与领悟升华,不必在意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不管是拜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还是近在身边又似乎渐渐陌生的大文豪鲁迅先生的澎湃爱国之作,都是对文化对灵魂的顶礼膜拜。一个民族除了追星追八卦,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追中国的裴多菲中国的呐喊作家中国的精神领袖,这个民族是基石牢稳坚不可摧又充满希望的。
回复4 楼        文友:赵淑敏        2020-09-24 17:27:56
  读先生的作品不是在学校,一直读三流小说,突然读到先生的作品,就特别喜欢他的语言,那种直抵人心的语言。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