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渡】鲁迅公园的红石头(散文)
去年不忙,有空就会出去走走。时间宽裕去远一点的地方,黄岛、崂山、城阳……但是,大部分时间都泡在鲁迅公园的红石头上。
每天下午坐在红石头上,看一波又一波的游客,用一句成语来形容特别恰切:“走马观花。”有时候也帮人家拍个照片,这样的人差不多都是散客,三两个人出来转转,给人的感觉没有什么特殊目的,我顶多也就是收获几句“谢谢”。大多时候是听着音乐,就着几粒花生米,喝上两罐青啤,消磨时光。
说起音乐,我很尴尬的。实话实说,首先我没有乐感,不识谱,一句歌词也唱不得,如果我要是唱歌,听众肯定觉得是走进“野狼谷”了,这不是夸张,是事实。虽然有这样的先天不足,也没阻挡我爱音乐的心。音乐不同于噪音,它的美体现在,无论懂不懂演奏和说唱,它所产生的音乐旋律会让你沉醉,思想愉悦,心灵安宁。
对诗歌特别感兴趣的时间也是在去年。因为某种原因,想证明自己,信誓旦旦地要写一组关于大海的诗歌,就筹谋着近距离接触大海。当然,还想写一篇关于海的文章。当年来青岛第一眼看见海,就被它的宏阔征服,告诉自己,青岛就是你生命的归宿。对于一个生长在平原的人来说,这么大“一汪水”,是何等辽阔和壮观,日夜想与它近距离接触。接下来的这么多年一直忙于生计,尽管一直沐浴在青岛的海风之中,毕竟,大海也没写成。
去年,偶然想起了这件事,就重拾旧梦。为了这个承诺,只要不忙就开始去采风,去看海,准备写出一篇文字来,“语不惊人死不休”。可是,近距离接触大海后,也没写出一首像样的、关于海的诗歌来。其实,别的关于海的文字也没有写好,总是有种莫名的纠结,不知道怎么去描写,抒发自己内心里对海的那份深情。
那段时间,每天坐在红石头看游客来了,去了,只听见相机或手机“咔嚓,咔嚓”,的拍照声,这声音成为一种听觉习惯后,会让人觉得单调和疲劳。也会“咸吃萝卜淡操心”的认为,他们是否真正能懂得大自然和人类智慧的美。更不敢猜测,他们是否真正的体会到青岛的美,体会到大海的胸襟宽广与包容。
从鲁迅公园正门进入,首先看到的就是先生的雕像,每次去红石头上消磨午后时光,我都要在雕像前驻足一会儿,感受那种伟大雄浑的气场,那种文学的力量。总是想体验一下,先生的气息能否与七八十年前一样豪迈而强烈。
再往里走就是“呐喊台”,书页凝重,缄默伫立,四季海风吹不翻,吹不烂。这不是因为它的那种金属性质,而在于先生的思想是不朽的桅杆,高高耸立在文学的航线上,永不摇摆和锈蚀。此时,先生的呐喊从铜质的书页间呼啸而出,冲进时间和空间,绵延不息、无垠无际。
公园里九月的松柏,斑驳着一树叶子,下面坐着年龄不一的游客。阳光透过松针落到游客的头和脸上、身上,有一种镀金的暖意。特别是周末的时候,这一切更加的静蔼,被现代生活抽离后的人们,将自己完全放松,沐浴着松林里透下来的斑斑驳驳阳光,享受着海风的吹拂。我不知道他们是否会想起先生,因为时代的隔断感让一切变得陌生,包括曾经凛冽的海风,嶙峋的思想,包括我这样一个酷爱文学嗜书如命的女子。
在“呐喊台”前,每次去都会站在那里思考一会儿,有点傻气,但不影响别人。其实我在思考先生一支笔的犀利,戳中时代的疼痛,人性的良知在他的笔下颤抖。而如今这个时代,每天来来去去的游客,站在“他”前面拍照留念,会想些什么呢?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该是怎样的气度。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追逐生活的安逸,似乎已经不再需要思考了。是的,似乎没有什么值得我们去同情,去痛苦,去呐喊、去思想了。
不过,倒是有那么过于安逸的一部分人,不好好做自己的事,整天操心别人。手机让世界四通八达,也让世界变得唠叨。朋友圈里总是叽歪一些没营养的屁话。他怎么怎么着,他又怎么怎么着,“扫噶”一些无聊破事。天天如此,周而复始,毫无创意,千篇一律。
我想,如果鲁迅先生还活着,要怎样用他的笔,来形容这一批人。他是否还会用:“我想说点什么,我真的想说点什么了?”来问自己亦或他人。想想应该不会,肯定不会。先生倒很可能一脸愕然,缄默无语。他那支笔太凝重,实在不适宜肤浅的今天。何况,大部分人已经不会为吃喝发愁,就是吃血馒头的人,也越来越隐秘,被高级物质外衣包装着。
“呐喊台”对面是滨海的休闲区,三三两两的游人,各自坐在桌子上品味美食,欣赏海景。
每天午后,我都是坐在红石头上,望着那些经过鲁迅长廊的游人,观察他们的动作,虽然这样做不很地道,但不涉及个人隐私,更没有任何伤害。
游客眼里只有旖旎的海,只有娉婷的照片。人们已然满足于“到此一游”的肤浅。其实,我们也没必要用先生的凝重去填补现代人的空虚,让他们去背诵先生那四十五首泣血的诗篇。可是,我愿意,我愿坐在红石头上吹海风,用先生的思想浸泡自己,剥离自己……
可是,我看作者更喜欢鲁迅。日日沉浸在青岛的人文风情,不可否认,精神,却受着鲁迅先生的指引!
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