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泰山脚下“姜公桥”(散文)
一
在泰山西麓桃花峪景区,有一条美丽的彩石溪,溪水碧波荡漾,夏日里,两岸山花烂漫,古树参天,郁郁葱葱。这条溪水河,一年四季源源不断地从大山深处途径桃花峪,沿自然天成的鹅卵石河道一路南下,流经石蜡河,河水缓缓融入十里之遥的泰山西湖。湖水下游,便是风光旖旎的泮河,泮河中段,有一座横跨两岸的明清时期的古老石桥——通西桥。桥碑记载,石桥全长80米,宽3米,高1.4米;桥面为泰山石板,最长的4.75米,因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和车畜行人轧踏,桥面光滑如镜,车辙深约2厘米,现桥孔径3至4米不等,最大一孔为4.26米;桥墩宽0.75米;石板厚0.35至0.38米。
泮河水由北蜿蜒南下,途径沿岸几十个村庄,行程30余公里,与由东往西流的汶河交汇,在汶河下游的大汶口村,也有一座明清时期的古老石桥——明石桥。据碑文记载,现存的石桥净长度为221米,桥呈S型,桥宽2.5米,共有66个桥墩,桥孔长度不一,桥面由360余块大型石条组成,每块石条的长度因桥孔的长度而定,最长的3.8米,短则1米,桥与水面的高度1米有余,整座石桥由数百个巨大的铁锔子固定。
因为这两座桥都是出于一个叫姜松贵的著名石匠捐资修建的,因此,我们当地人,也称这两座桥为“姜公桥”。
姜公是个怎样的人呢?我的老乡、泮河驻地粥店村的副书记姜兴国兄,便是姜公族谱里的后世子孙。据兴国兄讲,他的老祖姜松贵,字兰如,于清初从章丘逃荒来泰安西郊,闻粥店民风淳朴,商铺林立,尤以做“粥”闻名乡里,便定居于粥店村。姜公乐善好施,常赈济贫困邻里。由于家庭人口多,生活并不富裕,以钻磨维持全家生活,从做石匠起家,建造和设计技术精湛,被时人誉为“姜鲁班”。
二
泮河“姜公桥”(通西桥),有人称始建于明代,这个说法不准确,齐鲁文化学者刘传录认为,明代修建的桥早已坍塌,通西桥是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通西桥是由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姜公主持建造的,距今已经有279年的历史了。多年来,姜公在负责修建泰山十八盘等诸多工程中,收入颇丰,家境小康。粥店村西因泮河,姜公家谱碑记载:“每当夏秋霖雨,水势涨发,浊浪排空,行人被阻,或壮行冒渡,往往溺死,公怆然悯伤。”上涨的河水阻碍驿道通行,于是姜公遂发誓独力捐资建桥。
“姜公桥”(通西桥)的“科技含量”很高,创造性地利用“T”字形铁钉钳入石梁之间,桥面石之间用铁扒锔连接,桥墩用巨石叠起。从残存的篆书“护桥碑记”的零星字句里,大约可知:此桥坚固异常,五十余年后竟完好如初,为免遭损坏,里人立此禁约碑。为桥立禁约碑,这在泰山周边是罕见的,这也说明了此桥的重要性。这座桥是古代连接泮河两岸的重要桥梁,所连接的街道当时也是十分繁荣的。刘传录表示,泰安的繁荣有通西桥很大一部分的功劳。
大汶口的“姜公桥”(明石桥),据记载,石桥,始于明朝隆庆年间(约1567-1573年)为道士所建。明毕自严《三叟同游记》云:“晚宿大汶口,河阔水驶,有道人修桥焉。”而此后屡有修葺者。民国《长清县志》卷十三《人物义行》云:“董毓衡,字霍岩,尚保董家集人。庠生,性英敏,家素封,好施济。道光年间义和桥圮,行旅望洋,乃捐资重修,以便往来。大汶口桥倾颓,复出资助修。”
现存石桥是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的,原石桥被大水冲毁。在大汶口绅商士民苦于无资修建时,这时姜公挺身独当此任,于乾隆五年(1740年)捐银两千余两建此桥。乾隆六年石桥修成后,汶口一代人民为感其义举,曾立碑以纪其事,并题大石桥为“姜公桥”。以上便是这两座相隔几十公里的”姜公桥“修建的大体来历。
“姜公桥”仿佛与我有着一份与生俱来的缘分,我的人生轨迹里走过数不清的桥,在数不清的走过的桥里,记忆深刻的就是这两座“姜公桥”了。踏石有痕,痕在脑海。
我常常想,一桥造福,名垂千古。桥的命名,太多的是以地理位置而定,泰山脚下的这两座桥,却因人得名,就像谁发现了天上的星星,就以发现者或贡献者的名字命名一样,表达着怀念,是永远的铭记。
倾囊者,更是倾情者。石桥永远刻印着姜公的名讳,石桥更是善举者的丰碑。
三
我老家的村子,往南十几里地就是粥店村,这两个村子同属一个人民公社,八五年区划后,公社改为办事处。“姜公桥”(通西桥)就横跨在粥店村西的泮河两岸。粥店村是公社60个村中最大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姜公桥”两岸,每五天一个的集市,也是最大的。
五十年前,还是少年的我,就经常随父亲到这里赶集,集市上最热闹的地方就是这座石桥。雨水季节,泮河的水,几乎漫过石桥,集贸就在两岸的树林里进行,石桥上来往的行人络绎不绝,推车的,挑担的,提篮的,闲逛的,人挤人,车顶车,人声,车声,石桥下汩汩流动的水声,交织在一起,闹哄哄的。我也随父亲沉浸在游动的人海里,眼睛似乎不够用的,东瞧西瞭,头像货郎鼓左右转个不停,但心里还是充满了少有的稀奇。
到了冬季,泮河水封冻,石桥下是一片冰冻亮眼的世界,这里自然形成了牲畜和家禽市,两岸依然是蔬菜和杂货市。如果站在石桥上,环视周围,黑压压的参差不齐,桥下南北,马鸣驴叫猪哼哼,鸡飞狗跳人嚷嚷,买卖场上,讨价还价,南腔北调,就像没有章法的杂曲,在这里忽高忽低波浪起伏地泛滥着。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倚在石桥东侧柱子上锥鞋的老头了。中午吃饭不离锥鞋的行头,在附近摊上买一张豆腐皮,一块猪头肉,从怀里掏出一瓶酒,触摸了半天臭鞋子的手,也不洗,把肉卷在豆腐皮里,打开瓶盖,一口酒一口肉地享受着,让路过站在那里的我,瞟一眼就立马有口水流出来的感觉。看着那老头吃得那个嘴流油的香,那才叫眼馋呢。
八十年代初,参加工作的第二站,就是粥店村所在地的办事处,一个县级派出所机构。有个一年毕业参加工作的同学大海就是这个村子。虽在离家十多里地的县城工作,但却经常回村父母家,时常同学相邀酒聚。其父母家离石桥几步之遥,酒足饭饱,定要来泮河石桥醒酒垂钓,两岸杨柳依依,桥下碧波荡漾。光滑敦实的桥面,总让人留恋忘返。
一待就是十年,人生岁月的长河里,在这里留下了一段最美的时光,泮河边,柳荫下,石桥上有我与妻曾经爱恋的甜蜜,夕阳下,有着轻歌曼舞的瞬间,光滑的石板桥面上留下了太多谈情说爱的缠绵,也随后的日子里,留下了宝贝女儿在这里蹒跚学步的憨态和可爱。百年石桥啊,你是我们美好生活的见证和陪伴。
十年光阴匆匆,物是人非,人海桑田,唯独与石桥结下了这段难忘的不了情。
四
在进城工作后的第八个年头,我来到了城南30公里之遥的乡镇,大汶口。在这里一个派出机构工作。
大汶口,是新时期时代,大汶口文化的发祥地,因有着6000年的文明沉淀,而名扬天下。大汶口文化在现今历史教科书上,书写着浓墨重彩的一笔。著名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山西会馆,汶河古渡,文姜城、皇营、龙王庙遗址就坐落在这里。文姜城系战国时期齐国齐僖公之女文姜公主省亲的驿站,也是齐鲁诸侯相会的行宫旧址。皇营是康熙18年至康熙23年南巡时在此落脚的行宫。
大汶口曾经是个古老的重镇,历史上店铺林立,南来北往,商贾云集,滔滔汶河水,贯穿东西。汶河渡口是历史上著名的行人、货物集散之地,曾经的繁忙景象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此景最早载入清道光年间《泰安志》。
从粥店村兴国兄那里,早就知道,大汶口汶河里的那座“姜公桥”(明石桥),也是姜公出资修建的,只是一直没有机会见到。这次来这里工作,能说不是一种缘分么?
我工作的单位离“姜公桥”有千米之遥,可走山西街穿山西会馆到达,也可出门下南经过大汶口博物馆和大汶口文化遗址,顺汶河北岸向东走不远即是。石桥北起大汶口西南门,南至宁阳县茶棚村。如果说泮河的“姜公桥”古朴精致的话,那么,这汶河里的“姜公桥”应是大气磅礴了。
我去过坐落在北京丰台区闻名中外的始建于金代的卢沟桥,资料记载,河面桥长213.15米,加上两端的引桥,总长266.5米。桥身总宽9.3米。桥面宽7.5米。“姜公桥”除了没有石狮和桥宽不如卢沟桥外,从总长度上不分伯仲。光滑而凹陷的石桥面上,弥漫着的是数百年的岁月沧桑。
在汶口工作期间,下班后是要回城区的。如果遇到值班不回家,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姜公桥”了。无论是春夏秋冬,养成了散步晨炼的习惯。汶河两岸树林密布,郁郁葱葱,雨季河水滔滔,旱季水面清浅,沙石满摊。沿北岸林间土路,蜿蜒而行,不远处便是横亘两岸的古石桥。由北向南走在石桥上,放眼环顾,正是旭日东升,金光灿烂。顿觉天地广阔,心旷神怡。五脏六腑,一片通透。
如果赶上河水淡季,可以在石桥下的河滩里找到汶河红石。色泽红紫,混合黄筋,当地人称汶河鸡血石。还有著名的燕子石,形如飞燕,石质细腻,沉透如玉,姿态优美,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那年有幸在石桥下捡到一块几斤重的酷似鲤鱼的燕子石,放在办公室写字台玩赏,结果被好友博“掠”去,甚是一阵惋惜。
去汶口的当年,石桥被突如其来的大水冲毁,镇政府出资40万元进行了修复。在汶口工作三年后,又调到了区机关。在汶口的几年里,可以说,身临汶河,石桥成了朝夕相伴的“朋友”。虽然离开了汶口多年,但石桥心结一直难分难解。
五
光阴荏苒,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的粥店村,已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落后农村,而是,经过新农村城市化改造,成为名副其实的最具时代特色的“明珠社区”(现村名),家家住上了现代化的的高楼大厦。泮河,经过规划,也成了经济旅游开发区的一条观光河,唯独没有改变的就是那座百年石桥。这座“姜公桥”已作为市级重点文物加以保护起来,成为旅游区一道亮丽的风景。
现在的大汶口,正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休闲旅游产业,以大汶口遗址为核心,重点发展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汶口古镇、滨河景观带、大汶河湿地公园、中华祭地台等文化旅游产业。逐步建成山水文化田园门户,打造成泰山城区亮丽的南大门。而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雄踞汶河两岸的“姜公桥”,与时代同步,依旧焕发出勃勃生机。
“姜公桥”就像一本厚重的历史书,百读不厌,常读常新。
自古齐鲁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一支就是齐鲁文化,一部论语,写的是文明的精髓,用什么支撑呢?我想,姜公桥就是文明的遗存,还有众多的风物,才使得齐鲁文化文明更加丰满。
2020年9月12日原创,9月24日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