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诗人的情怀与格局(作品赏析) ——张元明诗歌的阅读意外
说起诗人元明,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榆次文学界有“三明”为品牌(元明、太明、秀明),其中元明就是一品。那时候正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热闹景象匪夷所思,据说抓一把石子扔出去,砸到十个人头,九个人都是诗人,谁在这个群体里,谁就自豪的雄赳赳气昂昂自觉荣光。偶尔发一篇小文或是一首小诗呢,保不住在圈里就小红一把。走在前面的元明,每当从文友们中间走过,有人定会指点,看,那就是张元明,写诗的,很有名。然后就有很多艳羡的目光跟随。几年后,元明淡出去了,其因是调到《榆次市报》工作,估计是因为业务繁忙顾不过来了。
令我意外的是,最近元明送给我一本诗集《被耽搁的河流》,这标题让我费解了一下,河流还能耽搁?什么样的物种能把河流暂停?拿到手时,急不可耐翻看几首,眼睛不禁一亮,突口而出:
呀——元明!
怎么会写出这样的诗句?难道多年淡出,是在闹市中隐身修炼的高僧?明心见性对人生有了彻悟?如今诗派何其繁,诗人何其多,在网络上一句惊世骇俗的发挥就名红一时。比如余秀华的“走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惹了多少眼球,揪动了多少男士的心,其精准评价是:直逼人性的真实。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勇气说真话。余秀华做为脑残病人,生活艰难,爱情受挫,从而呼出了他对性爱的绝响,便就功成名就了。余秀华的独特在于她独特的生活体验。但元明的诗有私己体验,同时也提供给世人更广泛的普世价值。他的诗仍然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在诗坛中,花前月下的,温婉简约的,泄愤呐喊的,直抒胸意的……眼花缭乱,光怪陆离。如今的诗人不缺才华,但缺少情怀与格局。读元明的诗正是因为他对人生世事的体验具有一种大情怀、大格局、大视野。这让我想到越是沉在深处的人,思想越有扬升的力量。越是站在高处的人,内心越孤独。元明即是如此。《被耽搁的河流》他如是说:
河床干涸的速度\远远超过她的预想\每条干裂的口子里\仿佛伸出千万只手\把她活活掐死在这里\想哭,已无泪可流\她没想到,自己努力一生\会在这个小河沟里丢掉了性命\这条水命的家伙\这个懵懂的家伙\这条只知进不知退的家伙\被河边的水草夸几句\就天真烂漫,兴高采烈\不知深浅,一路狂奔\等幡然醒悟时己铸成大错\这时,才想起母亲的话:“你要追求永生和自由\唯有去投奔大海”\可谁知,在一个岔口\听了几只蝴蝶的蛊惑\就断送了自己清澈的性命\葬送了自己辉煌的梦想\假如,这条河再活过来\我愿死一千次等她归来\因为我,渴望她清澈的灵魂。
读完这首诗我低头沉思了良久,先是诗人的情怀与格局让我震惊和意外!诗人不仅解读生命的去向,也在解读世事对生命的遏制。其次是他的技艺就在于使用各种客体物种作为表述的工具,比如“河床”,它既是浩浩荡荡的历史隐喻,也是坎坷曲折的人生隐喻,它干涸的速度超过了她的预想,读到这里我异常伤感和惆怅,诗人所表述的“干涸”一定是深感道德失范,人心枯朽的伤怀。接下来我读到了撕心裂肺的诗人之心,每一条“干裂”的“口子”,伸出万千只“手”,把她活活“掐死”。诗人已是欲哭无泪!而我却泪流满面了……干裂的口子,用的准确传神,活活掐死,谁在生活面前没有其深刻体验?诗人在呼唤自由自在的空气和环境,但又无法突围。这里不只是一只手,而是“万千”只手。多元的今天,让每一个人睁着困惑的眼睛茫然,诗人也在茫然。由于狭隘的空间,自我无法疗伤,漂泊一生,最终把性命丢失在小河沟里。诗人痛悔自己迷恋鲜花掌声,丢失了清醒的头脑和明净的灵魂,在娑婆世界里,错把他乡当故乡,忘记了归返的航程。好在,诗人幡然醒悟,才想起“母亲”的话:要追求“永生”和“自由”,唯有投奔“大海”。这里的母亲,不是实体母亲,而是指无形的伟大存在。这是对人生去向的彻悟,人之来世就是一场修炼,获得正心,正念,才能找到终极目标。诗人似乎已经彻悟人类的生命无始无终,它仅仅是贯穿的一个片段。但在人生的岔口不是听信“水草”的夸赞而迷失本性,就是因了“蝴蝶”的蛊惑,葬送了辉煌的梦想。这里的蝴蝶,我猜想是指“蝴蝶效应”。那便是诗人面对大千世界的忧患与悲悯。于是,诗人说:假如,这条河再活回来,他愿意死一千次等她归来,因为他需要清澈的灵魂!这个愿望呼出了多少人的心声?有谁不希望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净洁的环境?这时,诗人已不再是用舌尖舔自己的伤口,而是怀着宗教般的情怀试图疗养人类的创伤。灵魂堕落,道德缺失是人类最大的伤口!随着历史河流滚滚向前,带走的,丢失的,人类是否可以找回?这是诗人的等待。因而我认为这首诗是具有普世价值的。这首诗的多向性加强了诗的厚重,思想的深度增加了诗的高度,诗中叩问了人是什么,人应当怎样。人与社会环境无止休的纠结很难突围。但人类必须要向往光明……
诗人的心是安静的,在静处看到了喧嚣后的静寂,在高处看到辉煌后的暗淡。这是诗人的心力!元明的诗一直在解读人生,而且他不停的在向自己开刀,他是他自己的作品,他在不停审读自己,校正自己,把自己放在手术台上一刀一刀解剖。比如《假如,尼采站在壶口》,诗人在尼采的话语中得到启示:
“当你在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于是诗人看到:十万匹马奔至壶口,汹涌成黄昏的尘烟,凝视着“溃烂”的深渊,奋不顾身跃入深谷……诗人自问:这种勇气从何而来?
我想,每一个人入世之前都是勇敢、盲目而有激情的,显然,诗人也不可能独立岸边成为旁观者。人生没有体会到五味杂陈的滋味是不会思考的。思想都是在苦难中产生的。因而他也跃向了深谷,以为自己上了轨道,入了行列……然而就在他奋力与水搏斗时,意外从水的倒影里看到自己的壮美在“变形”!这与他的初中大相径庭,他思索、他痛苦,这绝非是他想要的,于是他想:腾飞上岸便是“重生”!这种“上岸”的勇气远比跃入“深谷”更需要力量。
是的,溃烂的深渊诱惑着万千人膨胀的欲望,哪一种“壮美”的背后,能经得起推敲?看透其中奥秘勇于上岸者便是重生!我仿佛看到诗人面对溃烂的深渊拂袖而去的愤然,也读出他上岸后的坦然和淡然,那是卸下盔甲后的洒脱!我不禁感叹诗人的精神气质和灵魂升华。尼采说的对:“但凡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使你更强大”,诗人有同感:粉身碎骨的涅槃,敢把傲慢与狂妄撕的粉碎,敢把腥臭与邪荡撕的粉碎……诗人为了不惧毁灭自己,积聚摧枯拉朽的力量,锉骨扬灰,打碎重塑,重新建立心灵秩序。因而他说:深度不是别人给的,是用自己的骨头换的。这是生命经过锤炼后的告白。他说:跌断骨头,伤口自己恢复,头也不回,直奔万里之外,志向坚定,步伐更豪迈。我不禁问,诗人要到哪里去呢?他说:去点燃大海的浩瀚,去点燃长空的闪电。在此,我必须为诗人喝彩,在短短的诗句中,完成了生命的涅槃。这一定是诗人一生的浓缩!元明的诗是一以贯通的,他的诗不是知见,而是智慧。如果说《被耽搁的河流》一诗,是对生命的回眸,那么《假如,尼采站在壶口》是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出口,是灵魂的终极升华。这种苦苦挣扎和追寻让人肃然起敬!真理在心,才会勇于与昨天告别,敢于和溃烂说声再见,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和灵魂净土去独辟蹊径便是勇士!我看到了真诗,真诗就是诗人的真心,能听到诗人血液的迸溅和脉搏的跳动便是活诗、好诗、传世之诗!诗不在诗人著名与否,而在于他用生命熬炼出了精髓,手捧着血淋淋的心,告诉世人这便是我!
这就是诗人的真诚!
有人说:如今人的脸皮显然比以往更厚,而维护脸皮的工具——面具,也比以往更发达。愈聪明的人脸孔愈多,面具也愈精致。诗人显然烦透了眼花缭乱的面具,再也不想去读那一孔孔假相!他要回归本真,追根溯源寻找根性文化去滋养自己的灵魂。
这部诗集包罗万象,内容厚重,比如《野花》的平民情怀,《坐在树下》的沉默,是一世的心酸!《劳动者之歌》:“只要能露出眼睛\看见光明就行”。这是诗人对劳者的悲悯与思考。《落叶》中诗人冷眼观看:“有背景的落叶\自以为永远有人撑腰”,但他最终发现:“凋零的命运,依旧难逃\时令到来,谁又能瞒天过海”。诗人以上岸者的冷峻目光,笑看人间的冷酷和无常。
这部诗集告诉世人,上帝为人类创造的世界,不是乐园,而是在辛苦的动态里。没有哪一类植物不是在粪土中长壮,没有哪一朵莲花不是在污泥中绽放,在他所知的万有万物中,没有哪一种东西比心灵更有弹性。它可以小如沙粒,也可以大如宇宙。在艰辛的人生路途中,人的心灵可以自我塑造,也可以自我净化,心灵气量不断增长,以至可以像宇宙那样包罗万象。这是作者的自我实践,也是对人生的一部启示录。这是我特别欣赏诗人的关键部分。这部集子里计由140多有诗,诗人使用各种技巧,各种不断变换的词性来表达他的思考,他以最小的体积释放最大的信息,以最小的窗口展现最大的视野。这便是元明的本事!感谢这部诗集给予我的精神滋养,祝贺元明重归文学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