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忆】沧桑的盐道古镇(散文)

精品 【柳岸•忆】沧桑的盐道古镇(散文) ——川盐古道散记之三


作者:劳神 秀才,2017.8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244发表时间:2020-09-24 15:38:32

“川盐济楚”,在千里川盐古道上催生了大大小小的集镇,这些商贾云集的盐道古镇,一度成为当地经济文化政治中心。
   现如今,利川境内的纳水溪、老屋基、理智坳等盐道古镇的原始风貌尚存,只不过石板街上行人稀少,有的门上挂着一把锁,雕花窗棂结了蜘蛛网,时间好像在这里静止了。青瓦木楼的街巷里,几位留守老年人坐在门前悠闲地摆龙门阵。我的来访打开了老人们尘封心底的记忆,古道热肠的老人便你一言我一语诉说起古镇的沧桑。
  
   一
   梅子水古镇坐落在川盐古道利川至云阳两条盐大路的交汇处,上下齐岳山的盐夫和客商要在山下的古镇过夜。
   说起梅子水当年的热闹繁华,古镇上的几位老人感觉得那些日子仿佛就在昨天。每到黑夜来临,梅子水古镇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灯笼火把连成一片。客店老板娘一边打情骂俏,一边招徕客人,过往的客商和盐夫们忙着分头找店。
   要是投宿晚了一步,客栈的通铺早已挤满了人,热天就露宿街边屋檐下,在蚊子的叮咬中熬到天亮;冬天店老板将木棒沾上水,使劲往铺上人缝里一插,两边的人在睡梦中被冷水一激,不由自主地让开一条缝,后来的人便见缝插针楔了进去。
   盐夫们在店里打一碗开水,或者买一碗菜汤,掏出几个硬邦邦的荞麦包谷干粑,啃完就睡。那些客商或盐帮的管事则围着桌子喝酒划拳,有的还要进赌馆、大烟馆消遣。
   出云阳的盐夫和骡马队先在梅子水街上买米运到云阳长江口岸交易换取本钱,然后购买食盐运回湖北、湖南等地。与云阳一山之隔的梅子水,就是一个因盐运而兴的边贸古镇。
   川盐古道上的边镇贸易激活了梅子水的漕运。梅子水上游的柏杨、南坪、汪营一带是利中盆地米粮川,每天有20多只木船来来往往穿梭在梅子河,把米粮川的大米运到梅子水古镇销售。古代粮食交易是用斗量,设在古镇关庙里的“斗市”是最繁忙的交易场所,宽敞的院坝里每天被米担子挤得水泄不通,讨价还价的吵闹声沸沸扬扬。
   建于明末清初的纳水溪古镇是川盐古道上一个规模较大的集镇,也是利川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个盐道古镇。古镇上的土司衙门、关庙戏楼、天主教堂、商贸老街和半边街客栈等古建筑还一一可见。
   “川盐济楚”时期,纳水溪古镇有杂货店铺、客栈、榨油坊、织布坊和染坊好几十家。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家庭织布作坊。这些作坊借盐道交通便利,购买湖南的棉花作原材料,从事来料加工,再运销到川盐古道沿线。随着织布行业规模日渐扩张,在古镇上形成了棉花贩运、纺线、织布、销售一条龙的社会化分工。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土改划分阶级成分,纳水溪古镇上的居民90%以上是个体工商业和手工业者。
   理智坳古镇紧靠利川城,是明朝初年湖南移民修建的一条街,后来成了利川最大的盐运中转站和湘、鄂、川土特产集散中心。来自川东的近10家盐商在古镇设立了盐行,将川东的食盐集中批发转运到恩施、宜昌、咸丰、来凤、湘西一带,日转运量达3万余斤。
   以食盐中转运销为龙头,开放搞活了理智坳盐道古镇的商业贸易。利川商户与四川商户跨地联营,在古镇开办棉花行,包揽了川盐古道上的棉花批发转运业务。抗日战争结束后,又有来自湖南的“裕泰”“裕和”等棉花行落户理智坳古镇,将洞庭湖一带的棉花批发销售到鄂西和川东各地。
   理智坳古镇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来了鄂西、湘西的漆商抢滩盐道重镇,参与商品流通。先后有“广裕昌”“信生堂”“协盛”“黄惠记”“万桑”等五大漆庄在街上设立批发销售行,将四川黔江、酉阳、秀山、彭水和咸丰、毛坝的生漆源源不断地吸纳到理智坳批发转运。一时间,理智坳形成了川盐古道上最大的商贸中心。理智坳古镇商业贸易盛极一时,超过县城的这段历史,还载入了《利川县志》。
   柏杨坝古镇位于云阳、奉节两条古盐道的交汇处。明明末清初街上就生产五香豆干,这种豆干制作工艺独特,不用石膏只用豆浆的“母水”游浆,用炭火慢慢烘烤出来的薄豆干色泽金黄,薄如蝉翼,醇香回味无穷,厚豆干滑腻柔韧,鲜嫩可口。在古镇食宿的客人都喜欢用柏杨豆干下酒,细品慢饮之后,还要买些豆干携带回家。
   柏杨豆干的名声在川盐古道上越传越远,清代还被列为朝廷贡品。历经百年传承,如今的柏杨豆干已经成为地域特色鲜明的传统食品加工业。
   磁洞沟的兴隆场古镇坐落在在云阳至利川的古盐道上。古镇上几家富裕户利用古盐道的交通条件,从四川请来技术人员开发高岭土,办起了陶瓷厂,后来又开了榨油坊,还利用磁洞沟的水能带动水车,在磁洞沟边开起了碾米坊、磨面坊。从此,一座座陶瓷窑红红火火,一处处加工作坊声声交响,沿河的水车“吱呀吱呀”地旋转,在磁洞沟里描摹出一幅早期工业文明的乡村风情画卷。
  
   二
   盐夫们凭着江湖义气行走盐道江湖,他们最崇拜“桃园三结义”的关羽,因此川盐古道沿线的古镇都建有关庙。这些庙宇融汇了川鄂湘地区民间的建筑艺术风格,结构布局大气,回廊窗棂雕梁画栋,建筑工艺十分精湛。
   纳水溪关庙由山门、戏楼、大殿、廊楼、厢房构成。庙宇的瓦脊和檐角高翘,戏楼的亮柱、柱礅、梁、枋、窗雕刻装饰精致华丽。巍峨的大殿上悬挂着“忠义参天”匾额,殿里供奉着刘备、关羽、张飞的塑像。每逢庙会,4口洪钟、4面大鼓一起奏响,气势分外庄严神圣。
   纳水溪关庙里的戏楼过去是人气最旺的地方,关庙里逢年过节必唱戏,每逢庙会必唱戏。开始是唱地方戏,后来盐道流通增进了文化交流,戏楼里也引进了湖南的花鼓戏和四川的“人大戏”(川戏)。清光绪年间,纳水溪关庙旁边建起了天主教堂,西洋天主教文化与本土佛教文化在古镇上碰撞。即便是一家人或夫妻间,他们的信仰也各不相同,信仰天主教的,每天到教堂祷告;信仰佛教的,每天到关帝庙烧香拜佛。古镇上晨钟暮鼓声传十里,鸣磬诵经不绝于耳,河边水碓响彻溪谷,渲染着纳水溪的一方风水。
   盐道古镇商贸最繁荣的年代,也是民间祭祀活动和文化娱乐最活跃的时期。古镇茶馆里一年四季有连场评书,每年的重大节日请来四川、湖南的戏班子唱大戏。柏杨坝古镇上的“玩友班”“狮灯会”“国术研究社”等民间文化组织非常活跃。古镇上逢年过节都要表演彩龙船、车灯、狮灯、龙灯。柏杨坝的灯歌、薅草锣鼓、山歌、淮书(评书)、竹琴、花鼓、民间唱本、盐挑二歌、孝歌、哭嫁歌等民间文化艺术在川盐古道上广为流传。
   “说黑神,敬黑神。手拿金弹子,专打邪恶人。”民间传说中的黑神是舍己为人、善良正义的化身。在利川一些盐道古镇,每年六月初六都要举办烧黑神菩萨的活动,这一习俗折射出古人的趋善心理。
   镌刻在理智坳黑神庙门上的一副楹联,高度提炼了烧黑神活动的鲜明特色:“祭祀必恭似此焦头烂额敬神若斯真古怪;安危所系毕竟粉身碎骨为将如是不糊涂。”
   敬黑神菩萨这天,主持人一早在黑神庙给黑神披红挂彩,焚香秉烛,顶礼膜拜。这一套程序做完,就把黑神菩萨雕像从关庙里请出来,由四个人轮流抬着满街游走。
   黑神手拿金弹子,一路驱赶邪恶,所到之处,家家户户比拼着燃放烟花爆竹,显示敬黑神的虔诚。一路上撑杆鞭炮在头上不停地炸响,两边的烟花像水龙头一样喷射,一直烧到黑神露出白牙发笑为止。
   为了防避鞭炮烧伤或炸伤,抬黑神的人头戴草帽,身穿透湿的衣服,脚上包裹麂子皮,嘴里含着湿毛巾,手舞一把蒲扇,抬着黑神战战巍巍前行。他们的衣服烤干了,有人给泼上几瓢冷水;他们口含的湿毛巾干了,有人负责不断地更换……这一天下来,抬黑神的人好比在鬼门关里走了一遭,可是他们心里却有一种出人头地的自豪感。
  
   三
   在川盐古道上有一支来自湖南湘西的骡马队,队长是年轻的贺文常,这支骡马队往返一般都要驻扎理智坳古镇的骡马店。
   贺文常从14岁就跟随马帮在川盐古道上贩运川盐、桐油和药材。二十岁那年,他在家乡组织了二十多名农民,手拿两把菜刀,深夜闯入盐局砍死了税警队长,缴获了15支步枪、2支手枪,还将缴获的几千斤盐分给了穷人,用这十几支枪武装了一支游击队,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贺文常的名字也改成了贺龙。
   1934年1月,贺龙率领红三军以理智坳为前沿阵地,分兵四路攻下了利川城。贺龙红军打县城,在利川威名远扬,理智坳的人这才晓得,大名鼎鼎的贺龙原来就是常在王家骡马店歇脚的骡马队队长!
   1928年12月至1934年4月,贺龙领导的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三军先后“十进十出”利川,收编和改造神兵,建立红军游击队,开展土地革命斗争。在理智坳、纳水溪、柏杨坝、老屋基等盐道古镇,都留下了当年的红色记忆。如今,纳水溪古镇关庙大门上还挂着一块“红三军军部旧址”的牌子,关庙戏楼上有红三军在纳水溪活动的简介和牺牲的红军烈士名录。
   民国年间,统治阶级抓丁派款,摊派苛捐杂税,兵匪劣绅暴戾盘剥,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川鄂湘黔毗邻地区神兵风起云涌,利川农民也纷纷响应,自发建立起神兵武装,开展抗丁、抗粮、抗捐、抗税的武装斗争。神兵的精神支柱就是奉“天命”,战前祈祷于“神”,兵败求助于“神”。每遇交战时,神兵头缠红巾,身穿“半边月”(半边胸脯和膀子裸露在外,成半月形)手执长矛大刀,高举龙凤大旗,高呼着“打不进!杀不进!”由于神兵骁勇善战,几乎是战无不胜。
   1937年冬天的一个晚上,纳水溪青年农民张全知带着100多人手持梭镖、火枪冲进关庙,把国民党关押的40多名壮丁全部营救了出来,当晚就在深山破庙里组建了神兵大队,与官府、土匪多次交战,还充当了围攻利川县城的急先锋。后来随着神兵队伍迅速扩大,人员成分复杂,队伍纪律松弛,战斗力大不如前。
   国民党县中队打垮了纳水溪神兵大队,张全知在逃亡途中被暗杀,人头悬挂在纳水溪古镇的“望碑”上示众。
   忠路篾匠李宽文的16个神兵大队在老屋基盐道古镇建立起神兵区。就在神兵攻克利川城,赶走了军阀蓝天蔚之后,李宽文又率领神兵配合红军游击队再次攻下利川城,打乱了国民党新三旅的防线。
   说起当年的李篾匠,老屋基古镇上的高龄老人还在赞叹这位叱咤风云的农民英雄。李篾匠的家就在老屋古镇附近的一个岩洞里,他牺牲以后后,家无隔夜粮,身无换洗衣,一双草鞋,两袖清风。后来李篾匠的神兵大队加入了红三军。
   贺龙在川鄂湘黔地区收编和改造神兵,壮大了红军队伍,巩固和发展了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四
   现代化的交通已将古盐道挤出了历史舞台,隐没在人们的视线中,一些盐道古镇也被遗弃在边缘地带。正是由于交通闭塞,这些古镇才以一种自然的状态保存了下来。
   川盐古道的盐味渐渐散去,古镇的铅华也早已被岁月洗尽。传统的建筑,传统的生活方式、已经留不住向往现代文明,向往城镇生活的年轻人。他们纷纷外出务工经商,有的进入集镇或城里定居,只有一些老年人依然留守在古镇上,维持着这些古镇最后的生存,延续着千百年来的传统生活、文化习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发展,有些东西的消亡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今天所能够做的,就是用文字记录这些凝聚我们情感的历史,将那份浓情和怀念保存在江山网站,让川盐古道的历史文脉游走在更多人的记忆里,以增强现代交通的时代自豪感。

共 445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散文用细腻的笔墨,叙述了盐道古镇的沧桑历史。当年梅子水古镇热闹繁华,客栈里人满为患,铺上是见缝插针。因盐运而生的边贸梅子水古镇,是繁忙的“斗市”交易市场,这里的大米卖买很兴旺;纳水溪古镇是川盐古道上一个规模较大的集镇,也是利川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个盐道古镇,个体工商业和手工业者很发达;理智坳古镇是利川最大的盐运中转站和湘、鄂、川土特产集散中心,是川盐古道上最大的商贸中心;柏杨坝古镇位于云阳、奉节两条古盐道的交汇处。柏杨豆干的名声在川盐古道上闻名遐迩,清代还被列为朝廷贡品;兴隆场古镇坐落在在云阳至利川的古盐道上,古代的陶瓷作坊红红火火;川盐古道沿线的纳水溪关庙宏伟壮观,庙会规模达,人气最旺,戏楼、天主教堂香火旺盛,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祭祀活动内容很丰富,深受当地人崇拜。在川盐古道上,也涌现出许多农民游击队和农民武装。如湖南湘西的贺文常领导的骡马队,队长用两把菜刀闹革命,最后带领游击队走上了革命道路,贺文常的名字也改成了贺龙;纳水溪青年农民张全知组建了神兵大队,给了敌人沉重打击,最后张全知壮烈牺牲;篾匠李宽文的16个神兵大队在老屋基盐道古镇建立起神兵区,配合红军打敌人,发动农民暴动,被当地人广为赞誉,李篾匠牺牲以后,他的神兵大队加入了红三军。在盐道古镇,都留下了红军宣传革命、改编神兵、打富济贫的红色记忆。如今的古盐道虽然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淡出人们的视线,可那段历史,那份情感应该永远保存在我们的记忆里。散文通过描述盐道古镇的悠久历史,历史发生的重大事件,反映出古镇的在历史中重要作用和历史地位,当地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令人仰慕。散文谈古论今,从眼前的景物中回首历史,荡漾着浓浓的历史纵深感,使人心明眼亮,眼界开阔,增长见识,受益匪浅,产生共鸣!推荐共赏,问候作者!【编辑:刘柳琴】【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00925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柳琴        2020-09-24 15:39:15
  问候作者,写作快乐,秋日快乐!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2 楼        文友:刘柳琴        2020-09-24 15:39:49
  一篇贴近生活的佳作,读之令人心明眼亮,眼界开阔,受益匪浅!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3 楼        文友:刘柳琴        2020-09-24 15:40:22
  恭祝创作丰收,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展示你的风采!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4 楼        文友:劳神        2020-09-24 15:58:03
  谢谢刘社长的编按,对拙文的提炼点化让作者受益非浅!
5 楼        文友:迎冬寒梅        2020-09-24 21:28:36
  作者的散文再现当时历史风貌。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