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老街印象(散文)

精品 【菊韵】老街印象(散文)


作者:黄金山 进士,8517.0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01发表时间:2020-09-24 20:12:52

老街很老,老街的陈年旧事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据清同治版县志记载,团堡老街始建于明代洪武初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到明代中期,就是“繁华聚落”之地。老街一头牵着四川的万州市,一头联通湖北恩施市,自古就是商贸的交通要道,素有“利川东大门”的雅称。它背靠着古老的石龙寺小山,面临清江支流团堡河,曲曲折折的排开两溜木房子建筑,期间夹杂着一些亭台楼阁和石碑,一切都与自然搭配得浑然天成。老街的街道全长三千余米,街道平均宽约三米,最宽处也不过五米。两边的店面商铺,全是高不过三层的木板楼房。中间一些敞亮处为公共交易市场,主要进行生猪牛羊的交易。街道用青石板铺成,作拱背形状,利于排水。还有一些用于防火防盗的装置,安设在比较隐秘之处。
   从明代开始,历经清朝和民国,集镇上不断有从四川、江西、湖南、云贵等地迁移来的商客,在街上安家落户。逐渐形成了三条岔道,分别称为“后街”“梁子街”和“幺店子街”。二三百户居民中主要有冉、覃、李、张、杨、谭、盛、黄、白、何、罗等姓氏。各自兴建起土产、理发、打铁、裁缝、小吃、丝绸、洋布、染布、纺织等五花八门的大小生意,经营着各自美好的生活。从清中期起,老街就约定俗成每月逢二、五、八为集市,吸引着周边百十里的民众客商来交流物资。到民国期间,街上更是百业俱兴,肉市、酒馆、宴席、弹花、银业、铜器业、邮政、扎花、剧团、丹青翰墨都汇聚一街,一派繁荣气象。
   集市到来那天,四山五岳的人们都来赶场,路远的天不亮就起来,有的还打着火把和灯笼来街上交易,一直热闹到日落西山,夜深好久才渐渐安静下来。多年的经营,多年的打造,老街上出现了许多富有名气的名人和他们的品牌,有人把创造者与他的商品结合起来,总结编成顺口溜歌唱:罗华邦的扣碗,刘广义的糍粑,黄三妹的醪糟,周忠爱的泡粑,兰大海的烧腊,张坤原的汤锅,还有曾老白的盐向花,何大姐的油炸粑……这些小生意,都做成了中华老字号,几辈人不衰,不仅自己兴起了大家业,还为老街带来风光和繁华。古老的老街,就靠这些虽小但很诚实的生意,牢牢吸引着四方客商。
   老街的四季都充满色彩,景色随着季节悄然变换。春夏林木苍翠,百花烂漫;秋冬田野绚丽,风光愉悦。街背后的石龙山上那片银杏林总是那么葱茏,像老街忠诚的护卫。河边的柳叶、刺梨、洋槐等和各种野花是老街倩丽的肌肤。那些流动在河边洗衣的少妇,垂钓的渔人都是老街的一道永不凋谢的风景。
   老街亦是一方地面的政治文化中心。从辛亥革命开始,老街上就有数百热血青年献身革命,为兴建中华民族竭尽肝胆。甘绩熙十九岁参加辛亥革命,在武昌起义战中英勇非常,率领一百零八人的敢死队血战磨盘、扁担二山,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陆军少将。还有范腾霄,二十岁就参加“日知会”,两次留学日本,回国后担任黎元洪手下的海军都督兼任海军参谋长,参与停战议和后参加第二次直奉战争,继任海军参议和教育主任。这期间,老街上先后有近百人走进黄埔军校,投入抗日前线战场。在抗日战争最紧张的时刻,老街成为抗日前线训练兵员的基地,数千经过训练的青壮年走上抗日前线奋勇杀敌,报效家国。老街上树有“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老街的河边建有“雪耻亭”和“涤非亭”,日夜宣传和激励民众抗日。老街上还有一座“六角亭”和一个“书院”,都是当年抗日宣传和读书的阵地。“七•七事变后”董必武与湖北地下党派员进入鄂西,在团堡老街的小学校里发展党员,建立起党的支部,开展了如火如荼的革命活动。1949年10月13日,人民解放军独立二师八团三营激战石板岭,攻克天险进入团堡老街,街道居民和附近村民积极劳军,支援解放军。老街就是一本厚重的鲜红的历史书,耐人品读,令人回味。
   我是在祖父的“马肩”上走进老街的。那时我才五岁,祖父就扛着我去老街赶场。在人头攒动的街道上,我第一次看到了家外的世界。爷爷第一次给我买了香脆的油炸粑粑,那味道至今想起依然是垂涎三尺。到了七八岁,我就可以独立自由地出入老街了。那时家里虽然不很宽裕,但是父母疼爱我,还是给我挤出足够的零花钱让我上街玩耍。老街也像一位慈祥的老人,愉快地接纳着我,每次都让我玩得开心,吃得舒适。我在老街上,喝过甜甜的醪糟米酒,嚼过香脆的麻花酥饼,喝过凉爽的斑鸠豆腐,品过缠绵细嫩的酱色烧腊。我在老街上,吃过大红的白花桃,新鲜的青菜李;咀嚼过酸中带甜的樱桃,还啃过滋味悠长的甘蔗……老街给了我童年不尽的香甜和难忘的美味!
   老街上买卖的主要特产是山药、魔芋、叶子烟,还有茶叶和桐油木漆。那山药独具一格,红皮的肉质特嫩,每一根山药都粗粗的长长的。山药营养丰富,还有多种维生素和药用价值,山药炖猪蹄是一道老街的名菜,过去是宫廷皇室的御膳,现在是远销韩国日本东南亚的俏货。魔芋个大,是含硒量最多的美食,叶子烟金黄引人上瘾。老街上还有肥壮的生猪,勾人食欲的辣椒。这些土特产盘活了老街和集镇,带来了家乡的经济发展与飞跃。
   在老街上,我去得最多的地方是“新华书店。”每次上街,我都是首先钻进街中的那个不大的书店里边,在里边翻看新到的连环画册。为了买到一整套《三国演义》,我省下了我吃糕点的零钱;为了买回那套《西游记》画册,放学后,我足足扯了十个下午的药草。那小小的书店成了我心迷恋的海洋,成了我喜爱读书的导师。
   在老街上,我最爱去的地方是关帝庙,那里边设立有露天电影院。只要是天晴的傍晚,我都要不顾一切地从家跑到那里,花上一角钱买上一张电影票。站在墙边聚精会神地看起来,看祖国山河秀丽,看精彩的反特故事,看战士英勇杀敌。在那简陋的露天影院里,我足足看了二三百场电影,那些古今电影的英雄人物形象,都积淀在我的脑海里,化为我坚守正义、做人忠贞的底片。
   除了看电影,我还爱在老街看戏。街道上有小剧团,演员虽少,但是还可以演节目。只要机会允许,我务必要看的,学着演员们的腔调,咿咿呀呀地跟着唱。那时县里的剧团每年下到老街演出一两次。在老街的小学校里搭起台子,连续三五天的演唱。每当有剧团演戏,我都是风雨无阻地来到剧场,踮起脚来看戏。我最爱看演员翻跟斗,那真是激动人心,我每每都要给那些武功演员鼓掌叫好。
   那次看《白蛇传》,突然天下起雨来,我大胆摸到台上,躲在幕布后边观看,那仙鹤童儿连翻八个跟斗,落到我的身边,吓得我一惊,以为他要训我,但是那演员只是甜甜地冲我相视一笑,那一笑使我入迷。演出结束,演员卸妆,我才发现那仙鹤童儿竟然是个女孩子扮演的,那功夫叫我敬佩不已,于是我也学着演员的样子,乐得翻滚蹦跳。老街的戏散场时,都是深夜。我独自回家,不仅要爬山过沟,还要经过一片坟场。但是我都几乎没有胆战心惊过,老街看戏,养成了我不怕走夜路的胆量。
   因为这些,我对老街总是一往情深。
   在老街游逛的日子里,我从快乐的童年走进了求知的少年。读初中了吃住在学校,学校离街道不到一里路,我有更多的机会上街。下午的课余时间,我几乎都到老街上去走走。我在棋摊前,看那些老人飞车走马;我在书画铺,看那些行家挥笔落墨。看得多了,竟然也爱上了。于是,富有学者风度的谢家模就成了我的课外老师,教我学习画画和书法。厚道的冉志新,是老街上的书画高手,我乐于与这些富有才华的人物交往,虽然没有学好他们的技艺,但是总是对我的人生大有裨益。
   在老街上,与我一般大小的谭正睦、覃维汉、覃维江等都成了我那时的连环画好朋友。他们的书多,经常和我交流着看,也乐意把他的好书借给我看。这期间,我不仅看完了东周列国和四大名著的连环画二百多册,还看了《小五义》《三侠五义》《封神榜》《说唐》《说岳》《烈火金钢》《林海雪原》等大部头,使我平添许多历史和文化知识。更为值得一题的是,我在覃维汉的书摊上,得到著名文学评论家金圣叹的名著《第五才子书》,那简直是得到了宝贝。那书成为我练习写作的导师,使我得到许多别人得不到的写作知识,我的大多写作技巧都是从《第五才子书》里学得的。《第五才子书》指引我练成了写作硬功夫。这部书整整跟随我的脚步走着,六十余年还被我珍藏着,学习着。这部《第五才子书》至今没有再版,我能得到,真是我的人生之大幸了。感谢老街,给了我人生充实的珍宝。
   在老街上,我不仅是看着、学着别人的表演,而且自己也在老街上表演着。读到初中二年级时,学校成立文艺表演队,任务就是配合当地做好时事宣传,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我被学校选为文艺队员,天天挤出时间抓紧编排。练习舞台功夫,背诵自编的节目台词。在校内预演后,就在逢集期上公演。校文艺队里很有些能干的才子,个个技艺出众,那时节谭一桥的笛子就吹得很有名气,他手指灵巧,运气有功,笛声悠扬,音韵流淌,从嘴唇和手指的配合中飘向四方,是演出乐队的主力。还有牟秉学的二胡,李国佳、边启荣的表演都是很出众的。老师见我人体小巧,就叫我唱“车车灯”和打莲香。练习时,郭东旛老师用四方小凳当车灯,我站在小凳中间咿咿呀呀的练习着唱。
   每逢集时,关帝庙前早就有人搭起一丈多高的台子,我们就上台,依照节目单逐次表演。台下人头簇拥,擦肩接踵,赶场的人争着拥挤观看。我唱“车车灯”时身体歪歪扭扭,引得满街大笑。到表演打莲香时,我的蹦跳动作又获得阵阵掌声。记忆中的老街就是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地方,让人开心。在人们的掌声中,我的表演水平不断进步,从此,我便与老街结下了不解之缘。难忘老街,难忘老街的快乐生活。
   喜欢如醉如痴地欣赏老街的风景。说起风景,首屈一指的是石龙寺,在老街的后边一百米的山梁上。寺的四周古木参天,林荫蔽日,鸟雀啾啾,幽深清雅。寺庙山门上那副对联也富有禅意,颇有玄理。有对联曰:“仙鹤栖松,非佛国无非佛国;石龙绕殿,是人间不是人间。”寺内碑廊石壁,刻满神仙菩萨图像,还有渔樵耕读图案,记载着沧桑变化,描绘着时代烟云。我在石龙寺里看图案,常常与菩萨相视而笑,别有情趣。我在寺里拾飘落的银杏叶,金煌煌的。我把这些叶子当做书签夹在书中用。
   老街东头有一座宝塔,名曰:“培风塔”。修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塔七层玲珑,飞檐翘凤,青石质料的厚重塔门上图案别致。塔门的对联曰:“绝顶青霄连紫气;层梯稳步踏青云”。这座塔当时是为了培养一方的文化风气,后来成为老街居民四季游玩的胜地。
   遗憾的是读完了初中,我便与老街依依惜别。二十余年的时光,我到过长江黄河,走过苏州杭州,还扛枪到山东泰山,驻守临沂。踏遍淮海,登过长城。我走过的那些地方,都有名胜古迹,风景独具特色美不胜收。然而在我的心中,情有独钟的还是家乡的老街。当我从千里以外的他乡归来,一踏上老街,颠簸的旅途疲惫顿时消失,空落的心中顿时装满温情。
   记得那天刚踏进久别重逢的老街,就急不可待走进那个木板装饰的小饭店,一口气吃完两盘辣椒炒肉丝,接着又吃了一碗炸酱酸菜素面。那吃相,像是在弥补我对老街的离别之情。
   后来我留在了老街附近工作,老街变成了我灵魂寄托的地方。我对老街没有奢求,只是爱恋,我愿意一辈子脚踏实地地走在老街上。如今老街的青石板没有了,木板房没有了,都变成了钢筋水泥铸成的高楼,到处都是堆积拥堵的车辆,只有那座石龙寺还是原来的模样,用青砖黑瓦俯视着老街,显示着严肃与坚强。老街就像一个饱经风霜的历史老人,见证着一方的发展和飞跃。
   老街是我生长的根。那些挺拔的小山,就是我的脊梁;那不竭的河水,就是我的灵魂;老街的人,都是我的父兄姐妹。我爱老街,时刻不忘老街,老街的印象将永久铭记在我的心中。
  

共 462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黄老师用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凝成的这篇散文,情感饱满语言热切诚挚,读后给人印像很深。故乡老街的一草一木一路一巷,乃至那些名流名家、美食小吃,都深深地烙进了作者的心中,让他至今记忆犹新,对家乡那份情怀常存于心中如影随形。感激老街养育了自己,作者一想起就感恩不尽,一说起来就如数家珍。散文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描写细腻如画,代入感很强。对家乡历史与现状的记述翔实细致,夹叙夹议张驰有度,语言平实明朗。作品紧紧围绕老街展开书写,层次分明,艺术感染力很强。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抒情散文。佳作推荐共赏!【编辑:刘银科】【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009260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银科        2020-09-24 20:18:43
  一篇散文,写尽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歌颂了祖国山河的美好,读来十分感人。感谢老师饱含深情的美文,期待更多力作推出!
2 楼        文友:鲁励        2020-09-24 21:33:07
  黄老师真是宝刀不老,散文写得这么精彩!
鲁励
回复2 楼        文友:黄金山        2020-09-25 07:24:53
  谢谢大作家鼓励支持!敬礼
3 楼        文友:黄金山        2020-09-25 07:21:57
  .....书摊上,得到著名文学评论家金圣叹的名著《第五才子书》,那简直是得到了宝贝。那书成为我练习写作的导师,使我得到许多别人得不到的写作知识,我的大多写作技巧都是从《第五才子书》里学得的。《第五才子书》指引我练成了写作硬功夫。这部书整整跟随我的脚步走着,六十余年还被我珍藏着,学习着。这部《第五才子书》至今没有再版,我能得到,真是我的人生之大幸了。感谢老街,给了我人生充实的珍宝。
活到老学到老
4 楼        文友:黄金山        2020-09-26 07:45:49
  老街是我生长的根。那些挺拔的小山,就是我的脊梁;那不竭的河水,就是我的灵魂;老街的人,都是我的父兄姐妹。我爱老街,时刻不忘老街,老街的印象将永久铭记在我的心中。
活到老学到老
5 楼        文友:静虚散人        2020-09-28 04:43:32
  老街印象,让我们领略了老街的民风民俗,感受了老街的古往今来,语言朴实无华,娓娓道来,美文值得点赞!恭喜黄老文章获精!
冰川飞鸿,身体力行!
回复5 楼        文友:黄金山        2020-09-28 19:54:51
  谢先生支持鼓励!如今老街寂寞了,像老人一样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