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鬼故事】【看点】豆腐覃三(微小说)
卧牛村南却波湖畔有个覃姓人家,祖传制作豆腐手艺,醇香厚实,价格公道,尤其是豆腐皮,口感极好,当地百姓赞不绝口,逢年过节,他家门口一早就排起长长的队伍。
到了清朝末年,做豆腐的手艺就传到了覃三这一辈。这覃三父亲去世的早,只留下老母亲相依为命。幸亏做豆腐的手艺他学到了真传,只是待客之道却差了很多,由于买的人多,他就一次次涨价,而且经常在斤秤上做文章,缺斤短两,来买豆腐的人逐渐就少了。到了后来,还得自己挑担沿街叫卖。
俗话说:“人的名,树的影。”一个好品牌需要几代人打造,一旦名声坏了,十里八乡就传遍了。覃三挑着豆腐担走乡串村有时候也卖不出去。
这一天,他沿着山脚一直往西走,天已落黑,豆腐还没卖出一半。天气又热,挑回去是个坏,扔了又可惜。踌躇之间就走岔了路,远望前面柳林中泛出光亮,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郊野外,不记得有村庄啊。过去瞅瞅,有人的地方就有买卖,说不定还能卖点豆腐。
柳林里飘来阵阵香气,惹得他他肚子咕咕直叫。挑着担子走了一天,确实又累又饿。此时天不过擦黑,怎么柳林里熙熙攘攘?很多人还打着白灯笼,路边的摊点前也是。原来是个集会。
他也是为了卖豆腐迷了心,也不想想,农村里能有什么夜市,况且这里连农村都算不上,就是荒郊野外,还在一片柳林中,到处都是白灯笼,多古怪。
进了柳林,他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静,买卖之间也没有讨价还价的争执,一个个都像设定好了的程序动作。静得可怕还不要紧,关键是冷,不是西北风刮来的那种干冷,而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阴森森。可能是柳荫的缘故,他不以为意。他破着嗓门就吆喝,“割豆腐来,却波的豆腐皮儿……”他的这一声吆喝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他们好奇地瞅着覃三,可能觉得他是个生人吧。覃三被众人看得有点发毛,真是活见鬼了,怎么这地方的人都是两眼无神,看人都是直勾勾地,一动不动。覃三浑身不舒服,要不是出门在外,他估计早就骂娘了。
“小伙子,豆腐怎么卖?”
总算有人说话了,再这么静悄悄的,真能把人吓死。
“你是拿豆子换还是买?”
“现钱。”
“我可跟大家把丑话说在前头,我这却波的豆腐那可是有名的,价钱比别人的贵,要买就买,不买别骂我坑人。”先走过来的大娘先是一愣,然后惊叫一声:“就是卧牛村南的覃家豆腐?”
“没错,你还知道?”
“咋不知道呢,我就爱这一口,有很多年没吃过了。来,给我称二斤豆腐皮。”
一听这话,周围的人都围了过来,纷纷要买。覃三这就张罗开了买卖,还好,这地方的人都是拿的现钞。覃三可就乐开了花,他可是比平常还要卖的贵,这地方的人却不压价,疯了似地买,他只顾埋头收钱。
没一会儿,两边担子里的豆腐、豆腐皮卖的渣都不剩。真是点钱点到手抽筋,连肚子的抗议都忘记了。正好不远处有个烧饼摊,他过去买来就吃。填饱了肚子,他就在集市上溜达,发现这儿的人年龄都不小,走起路来非常快,飞一样。
他很孝顺,先给母亲买了一双三寸金莲老布鞋,上了年纪穿着舒服,而且这个式样仿古,母亲见了一定喜欢。关键这地方的东西都很便宜,他又买了一些家里的生活用品。时辰也不早了,他挑着担子要回家,刚才卖饼的大娘喊住了他,“小伙子,天色不早了,你要不嫌弃,就在我店铺里歇一宿吧。要按辈分来说,咱们还是远亲,你得叫我一声太姥姥。”大娘对着他笑,白白的脸,还涂上厚厚的腮红,十分古怪,他想抬腿回家,却没有一丝抗拒力。
第二天一早醒来,他蓦然一惊,怎么躺在荒郊野外。他爬起身来一看,豆腐担子还在,但买的东西却不一样了。你看那双老布鞋,掂起来轻轻的,鞋底黄黄的,鞋面也不是布,是黑亮亮的纸,鞋衬也是一张油腻腻的黄纸做成的。“我说难怪这么便宜呢,竟然是骗子,鞋竟然用纸做的。”他拿起鞋,就朝着柳树林走去,他高低要理论一番。
进了树林,只见四周一个个坟头上摆着或大或小的豆腐,柳树是坟前哭杖长成的,他浑身的鸡皮疙瘩一下子就起来了,汗毛倒竖,冷汗从脖子后面一直流到脚后跟。这就不难解释刚才的黄纸是怎么回事了,那不就是黄表纸吗?用黄表纸做的东西也只有一种人才会使用。
他又惊又怕,跌跌撞撞跑出树林,昨夜卖豆腐的钱也从怀里跌落在地,却是一张张冥币。覃三的脸煞白煞白。
爱贪小便宜的覃三躺在了病床上,眼前常常浮现涂着厚厚腮红的白色笑脸。年迈的母亲为他熬药,一勺一勺地喂,把老祖宗豆腐作坊的往事一件一件地讲给她听。
覃三这一病就是半年多。某一日,老太太还在睡梦中,就听到作坊里的石磨响起了熟悉的声音。
(编者注:百度检索为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