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采】人在画中游美景 月来诗里过中秋(散文)
中秋一直是国人的大日子。
中秋之夜,花好月圆,是一年中最迷人的夜晚。
明月当空、饼香四溢、亲人团聚……
而我,一人独坐在诗的历史里——
(一)
万古中秋万古天,一番塞景一番鲜
这是乾隆皇帝《中秋日作》中的诗句。写的是避暑山庄的中秋美景,湖光山色、秋月桂荷、鹿呦雁鸣,走笔成诗:
轻阴通晚忽开晴,月与中秋太有情。
乍上锤峰犹隐现,旋临钓宇大光明。
万家灯火今宵盛,小部笙歌旧例呈。
如此清凉如此节,可能恝尔置吟评。
这是乾隆二十九年(1764)的中秋夜。当晚,天气阴沉,忽然转晴,明月应节,隐现在磬锤峰顶,不久月上中天,把夜空照耀得十分明亮,万家灯火,万家同庆。此诗表达了乾隆在中秋佳节的惬意心情。
(二)
年年端正不须赊,亦起称祥颂月华
月饼是中秋的标志,就像过年的爆竹,端午的粽子,一如我们心灵深处的印迹。
儿时的中秋,一家人围在一起“打”月饼。那时家里穷,父亲每年只买一块月饼,母亲手巧,发了面,团成团,用月饼在上面轻轻一压,嫦娥奔月的图案就活灵活现了。“压”图是我的活。我那时3、5岁光景,个子矮,就坐在炕上,翘起屁股,耐心等待着。我把抹了油的面团放在案板上,小心翼翼把月饼捧在手心,盖住面团的中间,掌心用力,轻轻按压,面团和月饼一样大小时就松开手,然后把月饼取下来。取月饼急不得,也慢不得。急,图案会不完整,慢,月饼会掉渣,甚至两半。那一刻,心总是悬起来,大气不敢出。直到月饼出锅,才见功夫。力道均匀的,连小兔子的耳朵都看的出来。有压的劲大的,里面的糖水溢出来,就破坏美感了。
吃着自己打的月饼,母亲总会背诗给我听:“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我得和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诗中,我认识了中秋节。
(三)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今年中秋,女儿在美国,因为疫情回不来。我们举头望着同一个月亮,对起诗来。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壮阔,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福;从“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的思念,到“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的人生况味……诗词里的中秋,道尽百般情思。
能感觉到,女儿、女婿的中秋节是绵绵的乡愁: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微信群里,无法回家的莘莘学子在共鸣中一洒热泪: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又有多少游子在唏嘘中更加思念亲人:
“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供神前。”
天空一轮皎皎圆月,触发人们无限的遐思,乡愁是对故乡的怀念和向往,是对故土家园永恒的爱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游子们的思家之情,总会在传统节日,不期而至。
(四)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中秋勾起人们的思乡之情,也勾勒出团圆的朴素期待。
受中华文化影响,中秋甚至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两岸三地,大江南北,以月之盈圆兆人之团圆,思乡念亲、祭拜祈福,从仪式到内容,从民风民俗到文化遗产——中秋,就这么有中国范。
习总书记对美国进行首次国事访问,恰逢中秋佳节。在西雅图出席美国侨界欢迎招待会时,习主席深情地说:“我们这次来美国,给大家带来一些家乡的月饼,这是祖国人民的一点心意。”话很朴素,却让人感动,更勾起了在座海外人士的思乡之情。
中秋,像一根时间发出的射线,以故乡为圆点,拉长我们的思念。
今年中秋,家侄女回门,匆匆赶回家。为的是一顿饭吗?不是,是为了合家团聚。婆婆没有文化,但说出话来充满哲理:
十五的月亮祝福的“食”,给你们以后的日子带来个“圆”。
中秋,中国传统的团圆之夜,从古代到现代,文化的洗礼形成的风格和规律,承载着千年的文明。明月如镜,照见昨天,也照见今天、明天。今年,中秋、国庆,双节同欢,让我们一起接受月光的邀请,在继承传统中走向未来。
祝愿普天大众合家团圆,静享人间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