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采】属于儿童的“理想国”(杂文)
正值国庆假期,微信群里在共读《理想国》。
另一阅读群发来每日警句,恰好作为题记:
在时间里,皮囊终会老去,最后所有的光鲜都会被褶皱吞噬,而灵魂不会。
——王小波
(一)
关于“灵魂”我少有涉猎,常避讳其唯心思想,但教学中又不得不研究,因为教育本就是灵魂的唤醒。
01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里存在三种品质,即理智、激情和欲望。
理智是为整个心灵的利益而谋划的“气”,是智慧的,应该由它起领导作用,“激情”应该服从和协助“气”,让“欲望”满足“气”,成为快乐的伙伴。
柏拉图认为“气”应该是正义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捍卫理想国的永恒和巩固,而培养为这一任务而终身奋斗的人。
02
卢梭把柏拉图的《理想国》当作是一本教育著作,他说:“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论文,像这样的教育论文,还从来没有人写过咧。”卢梭的“灵魂”说基于契约精神:
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只是一瞬间,这一结合行为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共同体就以这同一个行为获得了它的统一性、它的公共的大我、它的生命和它的意志。
这一由全体个人的结合所形成的公共人格,以前称为城邦,现在则称为共和国或政治体。至于结合者,他们集体地就称为人民。
03
孔子作为儒家的灵魂人物,对于“公民”的教化,强调“导之以德”。
《论语》中的道德条目有20多个,如仁、礼、义、智、信、忠、孝、梯、勇、恕、逊、温、良、恭、俭、让、敬、中庸、宽、敏、慧、友、刚、毅等,孔子通过六经典藉载体成文继世,其德育实践思想,对整个中华民道德品格的形成和发展,乃至中华民族精神支柱的塑构,民族凝聚力的生成强化,都产生了伟大的影响。
(二)
写作,是通往“理想国”的重要通道。儿童写作若遵循内在的线索:导之以德,就抓住了育人的本原——灵魂。
01
教育现状令人担忧,通往灵魂的写作之路在“塌方”——
写作成为“我和你”的单线联系,拒绝和世界交往。
写作成为“硬碰硬”的单兵作战,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完成老师的“规定动作”且必须独立完成,被拘囿为“一个人的战斗”,而失去“自由王国”。
写作成为“写作业”的单调体验,没有言说的酣畅淋漓,没有创作的成就喜悦,辛苦的“习作”实现不了“作业”向“作品”转正,公开“发表”成为一种“理想”。
我们记住了:生活是儿童写作的源泉和富矿。
我们忽视了:“理想国”是在灵魂唤醒中得以实现。
02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
儿童写作的真情与智慧,往往是在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交往中碰撞、迸发并获得提升的。
如何创造一个属于儿童自己的“理想国”呢?
我的原初想法:搭建一座沟通的平台,让孩子们静静地倾吐心声,自由地宣泄情感,富有个性地表达语言。
我的愿景:让每一个孩子对作文说:“Iwantto”(我需要);“Ilove”(我喜欢);“Ican”(我擅长),臻于写作“自由王国”
我的行动策略:在团队中分享所见所闻、所作所为、所思所感。
我的具体主张:创意写作——本意需要,真意表达,快意生活。
03
灵魂唤醒的具体做法:立德树人。
其一,以德化育,让写作“贴着地面”。自由的阅读是写作土壤上的“芽儿”,大阅读交流机制就是阳光、水分和养料,如每周开设一节阅读交流课,发动孩子建自己的“微图书馆”,组织每日10分钟的“新闻发布会”、“时事演讲会”,开展“故事风暴,思维体操”,让思维在相互碰撞中“跳动”起来。
其二,以德养心,让写作“趋于自然”。儿童写作需要一种童心自由生长的“自组织”,即从“爬格子”的孤军中走向热烈的团队共进,让“团队归属感”滋养心灵澄明。
其三,以德立人,缔造属于儿童的“理想国”。成立“监察委员会”、“策划大本营”、“读者俱乐部”等“自组织”,满足儿童自然而然的需要,激发儿童乐此不疲的追求,在继承前人道德文化基础上,通过德育实践,纳仁入礼,自我省察,明辨是非,并存于个人的自觉自律,“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04
创意写作案例举隅。
案例1.轮流接龙。
围绕同一个话题,小组成员自由选择完成的时间、空间和方式,在接龙小组组长的组织下,商定“规矩”,“聚会”写作,团队共进。
案例2.自由点评。
进行“跟帖式”点评,鼓励孩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网名、笔名在群里发表阅读感言。组长再结合大家的意见对组员进行综合点评。自评以故事回应为主,邀请家长共同参与。最后是“上榜推介”,撰写个性化“推荐理由”,可以推荐5篇以上,凡推荐达到20篇的同学获得“伯乐奖”。“上榜作文”小组同学人人参与修改,编辑,并配上近照和图片,配上老师、家长、同伴的“大众点评”,公开“发表”。
(三)
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跟需要把《理想国》作为核心书目拓展阅读,我给自己设定了阅读策略:“塔”式阅读:
一读柏拉图,二读卢梭,三读孔子,并用“自我”贯通之。
01
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是什么样的?
柏拉图理想国的核心政治理念是“正义”。
简言之,“正义”即公道。有学者认为:“正义是社会各种制度的首要美德。”有的学者指出:“至少从柏拉图时代起,正义就被所有学派的政治思想家视为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所具有的一个基本属性。”也有的学者对“正义”进行分析,“通常被认为是法律应达到的目的的道德价值”。
柏拉图认为要以正义为原则,统领各种美德,即知识、智慧,“善”是和谐。
柏拉图认为知识是每个人灵魂里都有的一种能力,而每个人用以学习的器官就像“眼睛”,因所取的方向不同,可以变得有用而有益,也可以变得无用而有害,强调要迫使最好的灵魂达到最高的知识,看见善。
柏拉图理想国充分体现了最高理念的善,认为理想国的公民灵魂中具有四种品德,一是智慧,二是勇敢,三是节制,四是正义。理想国的教育方针知识与道德并重、训练身体和陶冶心灵相结合。
柏拉图继承其师苏格拉底“冶知于德中”的观点,强调真正的教育“只有指向德行,使学童竭尽其能地成为善良的公民,精于治人也习于治于人。”因此特别重视“存理去情”理论,最早提出理智、意志、情感、心灵等心理学上的问题及其在教育理论上的运用,强调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法,以及以学园为阵地、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等,这在世界教育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02
卢梭“理想国”是怎样的?
在他那里,理想国家在道德上都是正义的,标志着国家努力的方向。
卢梭认为“正义和善是分不开的,换句话说,善是一种无穷无尽的力量和一切有感觉和存在不可或缺的自爱之心的必然结果。”
卢梭认为,道德理想国的建设,需要有道德的公民,这就需要新型的教育来完成。他主张把“我”转移到共同体中去,以便使各个人不再把自己看作一个独立的人,而只看作共同体的一部分。他认为,一个儿童当他的眼睛初始见到亮光时即须重视他的祖国,而且应该继续如此直到死日为止。认为“每一个真的爱国者对于国家的爱是和母亲的奶一同吸入进去的。这个爱是他的全部生命。”
03
孔子的理想国是世界大同。
孔子把教育及于贫民,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
孔子创办私学,广招弟子,明确提倡“有教无类”,学生中各类出身的人兼收,从不歧视,悉心教导,在中外教育史上是伟大的创举。
孔子强调道德教化,以仁、礼为核心,强调伦理、孝梯,并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整套道德教育的经验,以其睿智独到的思想智慧为中华民族思想发展的历史做出了重大的抉择,实现了价值层面的重大转向,初步完成了由外在向内在、由彼岸向此岸的价值转换。
孔子通过世代的道德教化,使中华文化具有了浓厚的人文色彩。他的教育思想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善于启发每个人内心自觉,追求道德“自律”。孔子好古敏求,善于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总结德治方略。
孔子和柏拉图是分别屹立于东西方的两位享誉世界的思想巨人,在选才和育才方面都有系统的观点和精湛的论述,他们在人才观上的光辉思想直至今天仍是我们智慧和灵感的源泉。
翻看《理想国》,这是最早的版本,是192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吴献书的译本。书页早已泛黄,墨香流于心底,柏拉图赋于教育实现“理想国”的重要职责,以及以“正义”、“善”和美德作为实现理想国的方略,根植于灵魂深处。
国庆,中秋,双节同庆,在这喜庆氛围里重读《理想国》,更有理由相信,在“立德树人”滚雪球式的写作熏陶和影响下,能点亮心灵之灯,能直抵精神世界,能同构共生属于儿童自己的教育“理想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