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敏思】寻找一个人(微型小说) ————小小说集《嘿,自由侠》(14)
我在寻找一个人,一个既有农村基层工作经验的,熟悉农村生活的,又懂国家农村政策的人。
事情是这样的,一个北京朋友要以莲乡为背景,拍一部南方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反映“美丽乡村”建设的情况,让我找一个“能人”,能够指导拍摄的人。我是一个城市人,这让我为难。
我的脑洞大开之后,最后定格为一个人。
那是去年赏荷,早早地去拍朝晖,然后就在荷塘边的小店吃早餐。我想吃米粉,却担心着保鲜剂。天热了,先天晩上进的米粉,不保鲜,次日早上会有馊味的。一个男人在大声夸着,说这米粉地道,好久没有吃过了。看过去,男人年纪一大把了,应该不会胡言乱语,就也点了米粉。男人看起来是才从外地回来的,不停地说着话,说着莲子的话题。什么莲花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经济价值。什么当年在白石乡,锦石乡开发三千亩莲塘。什么白莲是古代的贡品,就数白石、锦石的最好。
我说老人家你气度非凡呀,记性也很好。
他侧过脸看了我一眼,打着哈哈。我看你也不一般呀。然后,继续着他的话题,都是他曾经在这里工作时的生活,历历在目,栩栩如生。
我们吃完早餐,就开车回家了。动身前,我礼节性地向老人打了声招呼。他也回礼,让我们好走。
这个老人,应该是符合北京朋友要求的。遗憾的是,当时没有留下手机号码。当时也没有想过,一年之后会要找他。假如当时真的索要电话号码,应该会唐突了一点。
思来想去,只有到去年赏荷时那家早餐店去打听了。虽然,找到的可能性很小。
第二天是周末,我起了个早,开车赶过去吃早餐。坐下来之后,就跟老板打听,老板听了,一头雾水。我给的几个记忆特征,并不能让他想起来什么。倒是收银的女人,递给老板一个眼色,又凑近了嘀咕了几句什么。老板回头看我的表情就变了,变得有点疑惑了。
我理解他们,主动说了自己帮北京朋友找人的初衷,还递过去一根烟。
估计是看我一脸真诚,老板还是说了一个名字,并说他担任过公社书记、县国土局局长,点燃了我的记忆。是的,当时我们说起过一个市国土局的领导的名字。那,就是他了。
老板说的这个人叫杨树安,没有电话。不知是老板担心有什么麻烦,还是真的不知。他只告我他不在这里住,而是在县里,在检察院边上的私宅。
我谢过老板。上车后,打开导航,搜索县检察院。
时间尚早,街头的人不多。检察院周围的民宅很多,一条街都是。挑了一家看上去像的,去问。不认识。很多人家还没开门,只好在街上溜达。空地上有一片绿油油的米粒草,那是我儿时的最爱,可儿时却见不到这么成片的,如今见到了一大片,却已经不需要了。人,很多时候都是这样。我想起了市国土局的领导,他应该认识这个杨树安。可又担心太早,吵扰了别人的周末时光。
溜达到十字路口时,街边几个老太太坐在麻将桌上等人。我堆满了笑容过去,问着杨树安家。有两个老人争相回答,再往后街走,院子里栽了竹子的一家。我喜出望外。
从十字路口往里走约两百多米,看到了有竹子的人家。开门的女人一脸疑惑,我只说找杨书记,她便让我进门了,大声喊着,爸爸,你公社的朋友来了。
我愣了一下,公社的朋友?我发现,院子里除了竹子,还有一池荷花,开得正好。一个老年男人从屋里出来,没错,正是去年赏荷遇到的老人。他见了我就伸手,说,马干事来了,来,屋里坐。
我又愣了一下,想说自己不是马干事。手早已被杨树安拉着,进了客厅,他边倒茶边问候着,说着莲子的话题。什么莲花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经济价值。什么当年在白石乡,锦石乡开发三千亩莲塘的事。什么白莲是古代的贡品,就数白石、锦石的最好。
我静静地听着,这些熟悉的内容,从老人口里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
临走时,老人嘱咐送客。他女儿送我出来,说他父亲患老年痴呆5年了,遇到叫他“杨书记”的,一定会称来者为公社的“马干事”;叫他“杨局长”的,称来者为县国土局的“黄主任”。
这两个人,是确有其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