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跟着儿子去旅行(散文)
一
今年春节,我跟着儿子去菲律宾旅行。
儿子经济独立后,就对我说:“妈,趁你现在还年轻,走得动,以后我要每年带你旅游一个地方;到你老了走不动的时候,你就呆在家里写回忆录,把你看到的风景写下来。”这些年,每逢暑假,儿子都要带我出门旅游。我们的足迹踏遍南中国的山山水水。我们驻足在小桥流水的乌镇,流连于烟雨迷蒙的西湖,惊叹客家土楼的古朴精美,陶醉普陀山的梵音袅袅……
这次菲律宾之行,是我们唯一的一次冬季旅行,也是儿子带我第一次出国旅游。
原本,这次旅行是不应该发生的。我牵挂前一阵子做过手术的妈妈,但是儿子固执地坚持。他在电话里告诉我,已经为我办好了签证,安排好了行程,并且预订了酒店。儿子说:“行程安排得很紧凑,我已经给你买好了返程票,一回国你就可以赶回家看外婆。”
赶在陕北纷飞的落雪之前,我到了儿子寓居的杭州。原来儿子已经对这次旅行做了充足的功课。他告诉我:菲律宾是位于西太平洋的一个群岛国家,地处热带,高温多雨,我要带夏天穿的裙子。菲律宾曾沦为西班牙殖民地,官方语言为英语。它的民众大多信奉天主教,那些异域风情的天主教堂,是不得不看的胜景。临行,儿子又兑换了两千美金作为旅途中的零用钱。
“你不是说菲律宾通用菲律宾比索吗?换美元干什么呢?”
“这你就不懂了。菲律宾比索是个小币种,在国内很难兑换;而带大量现钞出境是不可行的。所以我准备先把人民币兑换成美元,到了菲律宾再用美元换比索。”儿子的确细心,考虑得真是周到呢!
跟着儿子旅行,当妈妈的就要遵守儿子定下的规矩。俗语“穷家富路”,在儿子嘴里就演绎成了“旅游就是来花钱的,要玩得开心,逛得舒舒服服,不要让人遭罪。”我明白这是儿子对我的旁敲侧击,但这句话我执行起来总是有难度。
记得上次去舟山岛玩,下车我便看见车站出口处的灯箱广告:“宾馆住宿:198元/1天”,我便说:“把你网上预定的宾馆退了吧!比这一倍价钱还高。”儿子白了我一眼,并不说话。
晚上,我们玩兴阑珊,惬意地躺在宾馆床上休息,我感叹:“环境真好!住得真舒服!”儿子幽幽地来了句:“一分价钱一分货,不要贪便宜哦!你心心念念的那个宾馆可不会让你住得这么舒服哦。”
“妈,你的观念要改变,这不是铺张浪费。会赚钱,也要会享受。否则,你赚钱干什么呢?”儿子七七八八算了一通我每年的收入与支出的比例,调侃我没有为国家经济发展做贡献:“原来我妈就是拖了中国经济发展后腿的那一部分人呢。”此后,我不再为旅途的花费和儿子起争执。
元月二十日下午,我们乘飞机从杭州萧山机场出发,半夜在深圳机场转机,再乘坐国际航班,第二天早晨六点半到达菲律宾马尼拉机场。在深圳机场,我们聆听了习总书记关于武汉新冠疫情的指导讲话。但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意识到疫情的来势汹汹,也没有意识到这次旅行的不同寻常。
二
在马尼拉下榻,稍作休息之后,我们去参观了菲律宾国家博物馆和马尼拉市博物馆。这也是儿子给我们定下的旅行惯例。每次旅行,我们到目的地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逛博物馆。儿子说:“逛博物馆能帮助我们了解这个地方的风俗人情,风景历史。”现在,博物馆正用琳琅满目的藏品,无声地述说这个多民族岛国的沧桑历史。
菲律宾岛就是我国历史上记载的“吕宋岛”。它最早建立的苏禄王国也不过七百年历史,它和中国的渊源却跟它的历史一样长。“妈,你看,壁画上的大船也许就是当年郑和下西洋时靠岸的那艘天朝大船呢!”那些穿越几百年风尘的瓷片、陶罐、丝绸衣饰,此刻正和橱窗外的我默默对视,历史就用它的方式展示了两个国家的友好过往。
说到苏禄三位国王爬山涉水,不远万里,朝见永乐帝,“这是堪比现代‘巴铁’的友谊哦!”我不由感叹了一句。
儿子说:“朝觐永乐帝的东王巴都葛叭哈喇归国时病逝,就葬在德州。为他守墓的后代,现在已经是咱们大中华的一份子了!”
“原来近代闽粤人‘闯南洋’的‘南洋’就在这里啊!”旁边观看的一位游客说。
“菲律宾国父何塞.黎刹的先祖还是福建晋江人呢!”儿子小声说,“菲律宾经济就是靠华人发展起来的。他们占菲律宾人口数不到百分之二,却控制着将近百分之七十的经济份额。”
联想到大街上一看便识的华人面孔,我说“百分之二?不对吧?应该比这个数字多得多吧?”
儿子指着一块英文展板给我翻译殖民时期的缴税制度:“白种人豁缴税,土著人缴基本税,汉人混血儿缴两倍税,汉人则缴四倍税。”
“这也太不公正了吧!”我喊出了声。
“对呀!这也是南洋华侨融入当地土著的一个重要原因哦。”儿子简直就是我随手可以翻阅的百科全书呢!
参观结束,儿子让我站在壁画前边照相,做个纪念。那些壁画线条简洁明快、色彩粗犷明丽,描绘的是渔民们海上捕鱼,农民收割稻米的场景。这斑斓的色彩是菲律宾海岛渔业农业国的底色。
出博物馆,儿子带我去参观马尼拉大教堂和圣奥古斯丁大教堂,他教我区别罗马式和巴洛克式建筑的不同,那是镌刻在建筑里的教会哲学:权威与俗世,禁锢与享乐。马尼拉大教堂像坚固的城堡,进入教堂的人也屏气敛声,似乎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也能听见,无端觉得沉重、压抑。踏进圣奥古斯丁大教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穹顶手绘的《圣经》人物,他们或悲悯、或恬淡、或安详地俯视着芸芸众生,对信徒几百年来的顶礼膜拜熟视无睹。手摸着雕满玫瑰花的圆柱,再看看鲜花簇拥的唱诗台,心情便舒适、奔放起来,那些遗忘了的红尘美好便一点点回归……
西班牙王城是征服者的城堡,它厚厚的石头城墙、城墙上的塔楼、炮台架还在,环绕城墙的护城河依然清澈生碧。但让我们震撼的却是关押过包括菲律宾国父何塞。黎刹在内的无数菲律宾爱国者的囚室。它令人绝望的阴暗幽冷里,孕生了菲律宾新生的希望。
从城堡出来,我们顺理成章地直奔黎刹公园,公园里正举行露天音乐会。一湖明鉴如镜,喷泉珠玉飞溅,绕湖繁花争奇斗艳,高大的椰树、棕榈树给广场围上了翠绿的篱笆墙。
何塞.黎刹的雕塑矗立在广场中央。此刻,这位民族英雄安详地融化在金色的阳光里,与左边母亲喂他吃奶、右边父亲教他读书的雕像组成一幅温馨动人的人间亲子图。这,也是他身处幽室,无数次渴望过的场景吧?总有人为幸福却舍弃幸福,怕牺牲却勇于牺牲,这世界才有了希望与和平。这,就是抗争的意义吧?这,就是我们生存的世界越变越美好的动力吧?
菲律宾先后沦为西班牙、日本、美国殖民地。我们为它的多灾多难感慨良多,我们又为它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英雄儿女赞叹不已。菲律宾的抗争史,不也折射出中华民族的抗争史吗?想我中华泱泱大国,五千年文明史,怎么会甘心忍受异族凌辱?倏然,那首熟悉的旋律,狂风骤雨般扫荡心头:“睁开眼吧,小心看吧,哪个愿臣虏自认?……岂让国土,再遭践踏,个个负起使命!”于是,我们为这位菲律宾的民族英雄奉上最虔诚的敬意。
三
了解了历史,我们想融入马尼拉市,去体验一下菲律宾的现在。在喧闹的都市中,我会失去方向感;儿子却像一条在汹涌人流中自如行走的游鱼。他领我参观完马尼拉大学,又坐城市地铁——确切地说,是铺设在高架桥上的铁路线。
从地铁站出来,儿子说:“迁就你一下,去逛逛商场。”进了商场,他又说:“给你买个包吧!包治百病啊。”
我兴冲冲地跑进去,在里边转来转去。这卖的什么呀?不就是我们小县城里司空见惯的地摊货吗?而且价格不菲。再看看,一双普通的塑料拖鞋,竟然折合人民币150元!联想菲律宾大街上随处可见的中文标识“大阳摩托”“智慧科技”“中国制造”……我第一次发现,“中国制造”无处不在,“中国制造”影响世界!于是,在异国他乡,想到一海相隔的祖国,自豪感油然而生。曾听人说,出了国,才更爱国。因为,在对比中,更能感受到祖国的强大!而这种强大带给我们的,是骨子里透出来的自信!
随后几天,我要跟着儿子去看风景。
菲律宾是个海岛国家,最美的风景当然在海滩。我们去看世界上最壮观的日落——马尼拉海湾日落,世界上最美的海岛——长滩岛。看一轮红日慢慢淹没在马尼拉海湾碧波荡漾的海水里,“去帆带落日,征路随长山”,温暖中涌出丝丝伤感。脚踩在长滩岛柔软细碎的沙滩上,恍然生出“一轮孤月照夜白,万里流沙万里银”的感慨。这时,儿子总不忘给我多照几张相:“妈,旅行的目的就是为了回家。多拍些照,回家了时时拿出来看看,也算不虚此行呢。”
“要把你妈照漂亮一点哦。”
“我只负责拍照。漂不漂亮你去找我外婆负责么!”
话虽这样说,儿子还是很耐心的选角度、选背景,力争在最美的风景里留下妈妈最美的身影。
逛累了,我们就去找吃的。
“看,那有一家‘四川火锅’,我们去吃火锅吧!”虽说不喜欢吃麻辣,儿子还是迁就了我的喜好。只是,这个火锅吃得真是一言难尽啊!看我直皱眉头,儿子说:“妈,在这里吃火锅当然不正宗啦!就像你在江南要吃羊肉泡,在东北要吃杭帮菜,味道当然有差距啦!”
“那咱们吃什么呢?”
“吃本地特色。你的胃也要包容,不能出了陕西还到处找面条吃哦。不同的饭菜,也代表不同的文化哦。过了这个村可就没有这个店了哦!”
我点点头:”以后吃饭这件事,就交给你了。”
下一餐,我们果然吃上了不一样的味道:西班牙牛肉卷,煎澳洲牛排,烤龙虾……只是,一看菜单标价,我的胃便开始疼了……
去年夏天,儿子带我去厦门游玩。晚上,逛夜市,儿子点了两只龙虾,这是我第一次吃龙虾。吃完我一看账单,龙虾:298/1只!“298元,这么贵!”我吃惊地喊出了声。儿子的脸“刷”地拉了下来,出了门,他嘟囔了一句“真丢人!”我在儿子面前向来都放纵自己的任性,便哭哭啼啼要回家,“免得再丢你的人!”
餐桌上又说起这件事,儿子说:“我妥协你,是不想跟你计较,不是因为你是对的。”他又狡黠地说:“我知道你为啥胃疼。习惯了就不疼啦。”唉!胃疼似乎变得迟钝了,面对美味天性里的喜悦感便强烈了起来……
长滩岛上的榴莲很便宜。儿子对榴莲的味道一直深恶痛绝,却抱了一只大榴莲回来,放在酒店提供的小冰箱里:“妈,你喜欢吃榴莲,买给你解解馋。这个够你吃几顿了。”
从长滩岛回来时,儿子要我买点当地特色礼品:“你出了一趟远门,回家总要带点纪念品吧!给我外婆、两个姨姨,还有你的闺蜜、同事……”他说:“放心,你儿子什么东西都扛得动。你只管买,你儿子会帮你付钱的。”于是,我们买了一大堆芒果干、巧克力、咖啡,又买了手工皂、椰子油、芦荟胶……
在一条小巷的小铺里,他看上了一套绿松石饰品,要买来给我戴:“妈,你不就喜欢这些东西吗?这一套有项链、耳坠、手链,刚好和我去年给你买的那件黑旗袍相配。”儿子的眼光果然好,后来我穿那件黑旗袍时,搭配这套绿松石饰品,大家都啧啧称赞。
四
这个在异乡的年过得要尽兴而归了,我们突然发现,菲律宾大街小巷的人都开始戴上口罩了。从网上看到消息,武汉已经封城了。儿子急匆匆出去买口罩,半天才回来。他告诉我,所有商店都没有口罩了,几乎所有店员都用蹩脚的中文说出:“口罩,没有了!”
元月二十八日,我们按预定时间转机澳门返回。飞机上,大多数人都带着口罩。我们自我调侃:“八戒,收起你的嘴脸来!”没有口罩,只好用手掌遮住鼻子,并且,和人群谨慎地保持距离。在澳门机场,我们被全副武装的机场安检检疫一次;进入国门,在萧山机场滞留三个小时,又被全副武装的检疫人员做了严格体检。体检结束,我头晕、恶心,儿子对网约车司机说:“我包车,多出一倍车费。你赶快开车,我妈不舒服。”就这样,第二天凌晨四点多,我们终于回到了杭州。
进门倒头便睡。睡到下午,我们出门一看,杭州的大街小巷,空无一人;不戴口罩,我们连便利店也进不去。再过了一天,从网上得知,澳门飞往大陆的航班也停飞了!我的第一次跨出国门的旅行,总算是有惊无险地回来了!
我在庆幸的同时,发现杭州城地铁停运,要回老家寸步难行。慢慢地,我也只能接受航班、列车班次一次次被取消的现实,心安理得地呆在杭州,准备到春暖花开时节,再回家看望妈妈……
儿子说:“看现在这个形势,今后两三年之内出国旅行都没有机会了。我们能出去,又赶上时间回来,真是幸运啊!”看来,这次不寻常之旅也是一次“幸运之旅”啊!人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我的“行千里路”是在儿子的鼓励、引导下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儿子是我旅途的拐杖,也是我向外部世界延伸的耳朵、眼睛。长大了的儿子带着我去领略这个世界不一样的风光,他让我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同事夸耀说,女儿是自己贴心的小棉袄。那么,我的儿子可不可以算一件小夹袄?
2020年10月5日于志丹
期待老师更多佳作问世!

问好老师,恭祝摘精。学习了。祝秋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