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 】中秋 (散文)
今年的中秋,双节同庆。人们的旅游情绪高涨,怎赖天不作美,下起雨来。
但是,还是阻挡不了人们旅游地激情……
一、
我早日想,今年中秋节的样子,一轮浓浓的秋月挂在天上,像一个巨大的轮子,更像一面镜子,还像一个巨大的烧饼,更像是一幅和田玉石刻画。上面刻着一棵梭椤树,树后是一块巨石和假山,假山上长满了藤蔓和仙草。嫦娥站在树下,穿着一身素白的衣裤,左胸上绣着一朵玫瑰花,上衣和裤脚匾上都用七色彩线绣着的花纹。头上挽着好 看的发髻,插上她最喜爱的一簇桂花。左手拿着一把团扇,右脚下偎依着一只玉兔。正在注视着人间,月下的美景。
二、
八月十五中秋夜,家家户户吃月饼,摆香案,祭祀月亮神。善男信女们对着月亮燃香祭拜,许下心愿。人们像古代的文人学士们一样,饮酒赏月、吟诗、作对……
人逢喜事精神爽;
月到中秋玉镜明。
李白: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
古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辞佳句,诗词歌赋,共人们欣赏。
八十年代董文华演唱的《十五的月亮》“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那深情的,铿锵有力的歌声和脍炙人口的歌词,使全国人民传唱至今,经久不衰,大人小孩都会唱。不仅唱出了军人,这一半对另一半地思念。更是代表了全国人民在各条战线上,奋斗在异国他乡的另一半。不但适合中国人民唱,同时也适合外国人民唱。思念他们亲人,思念他们的妻子,思念她们的丈夫,思念他们的儿女,思念他们的父母,思念他们的故乡……
八月十五,不冷也不热,秋高气爽,丹桂飘香,气候宜人。是人们饮酒、赏月的好时机。
八月十五的月亮,好像比平时要近了许多,给人一种亲近感,格外的明亮,格外的大,格外的圆。人们故认为八月十五的月亮,又圆又亮,意示全家团团圆圆。还暗示青年男女们早日完婚,早日团圆。恩恩爱爱,比翼双飞。
青年男女们有拜月老的习俗、月下老人,请月老帮忙牵线搭桥,成就美满婚姻……
三、
我的母亲每年八月十五中秋夜,给我们做上好吃的,意即团圆饭。然后就给我们讲嫦娥的故事、唱儿歌:“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排衩口,一排排到衙门口,大姐抱个金娃娃,二姐抱个银娃娃,只有三姐不会抱,报个土蛤蟆。”
想想年轻时的母亲,也是一个很要强的人,白天摸爬滚打,晚上拖着疲惫的身子给我们讲故事、猜谜语、唱儿歌,意即开发我们的智慧……
每逢节假日,母亲都会想办法变着法子,给我们做好吃的,买好穿的。
曾记得有一年八月十五,不知道母亲从哪里买了些柿饼,上了一层白花花的霜,捏成月饼的样儿,用香油一炸,又甜又香,我一下子吃了好多好多。可是那家伙好吃难消化,使我很长很长时间消化不了,胃里不舒服。母亲说:“那东西不能一下子吃多了,我是弄来叫你们吃稀奇的,当月饼吃,哪个叫你猴像,一下子吃那么多!”说得弟弟姐姐们都笑了,直到好多年我都对它敬而远之。母亲很是心疼,当时还弄了些艾蒿疙瘩给我吃。听说艾蒿疙瘩能消食开胃,我就大把把地吃,大碗碗地开水喝,总赖我吃的炸油柿饼太多了。
说来可笑,听母亲说:在我一二岁时候,隔房大伯大妈接我们到他们家过中秋节,大家见我能吃肉,就你喂一点点他喂一点点,觉得稀奇,好玩。可当晚上我就给他们找了不少地活路,她们洗了好几天的被子、什物。打那一以后我就不吃肉了,见了肉就反胃,心里不好受,直到我三十多岁以后,才勉强吃几块肥肉。
长大后,我到远处寄学了,母亲还在牵挂。记得上初二的那年八月十五,母亲托人转了几道手脚,给我带去了一包月饼,和一双千针万线纳就的布底灯芯绒棉靴子。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时刻把儿女的冷暖,吃喝拉撒睡,总是挂在心上。不由得我想起了孟郊的: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
“可怜天下父母心!”
四、
中秋佳节,是个思念亲人,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寄托思念故乡,祈盼丰收,幸福的节日。
每逢佳节倍思亲,父母为我们操心、挂念,总感到是多余地,不必要。现在我们也已为人之父母了,才知道那个滋味。“世上只有瓜连子……”
中秋节,别名很多,如: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
祭月节,历史久远,是古代我国劳动人民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二十四节气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节”。祭月作为中秋节重要的祭礼之一,从古代延续至今,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拜月活动,同时也成为现代人渴望团聚、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望的重要形态。
古言道:“对上尽孝道,对下使恩德。”中秋节是人们祈求团圆、祈求幸福、平安、丰收、国家安泰、邻里和顺、家庭和睦的好日子。但愿大家和和美美,团团圆圆,长命百岁,福寿康宁。
张九龄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江山首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