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陈坊河(散文)
汪二,曾经是我眼中的狭小世界,如今却在记忆中汪洋恣肆,仿佛人生点滴都与那段特殊的际遇分不开。汪二是我记事以后,最深刻的存在,前后十年的生活场景总在我眼前跳荡。无可否认,汪二对我的塑造是巨大的。一方面源于当地的风土人情,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人和事对我的影响。自然滋养了我,人文培育了我。
5岁那年,我先是随舅舅到汪二公社张家湾大队,不久就到了汪二公社所在地,居住在汪二小学,门前有条河。
当年,那条河十分清澈,我在那条河里洗脸、洗碗、洗衣服;在那里河里玩沙、捉鱼、游泳。她曾经滋润过我童年的情怀,打磨过我顽劣的天性,淘洗过我莫明的委屈。
回望过去,我发现自己对汪二并不熟悉,甚至不知道那条滋养过我的河叫什么。经询问老同学,才知那条发源于武夷山脉太原乡的河流,叫陈坊河。那条河并不宽,枯水季节,至多几十米,但遇上涨大水,河面可以是原先的两倍以上,在孩子的眼里无疑是壮阔的。原本清澈见底波澜不惊,也变得浊浪滔天。这样的时候,孩子们是兴奋的,相互吆喝着跨出小学校的大门,洪水就近在咫尺了。水起的时候,一浪高过一浪,拍打在石级上,有时浪花袭来,我们嘻闹着、蹦跳着,与随时可能跃过门槛的洪水捉迷藏。水退的时候,一浪低过一浪,我们随水印一步一趋,像是牧羊人,试图把随意奔跑的羊群赶进那丰润的草场,碧浪阵阵,一样赏心悦目。
终于,水被我们“赶"回了河道,露出了鹅卵石砌成的河畔。这样的当口,总能吸引人来捞鱼,当地称为“扳鱼”。一位老乡告诉我,事实上,扳鱼即为扳罾。“罾”在古汉语中常见,指网罟。“扳”一方面表现用力的方式,一方面体现用力的强度。捞鱼总归是要用网的,只不过扳鱼张网的方式很特别。
两块竹片交差捆绑成稳定的十字架,两根更长的竹片育出弧度,交差固定,并分别与十字架的四个端点相联,形成类似于帐蓬的基本结构,然后一张大网挂在四角自然下垂。这些是扳鱼工具的主体,其实更关键的是一根毛竹和一根拉绳。毛竹和拉绳固定在架子的顶端,毛竹用于插进岸边的泥土,形成一个支点;拉绳握在扳鱼者手里,鱼网下沉与起网向上,形成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人类借助支点与自然较劲,当然是略胜一筹,但与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相比,显然是小巫见大巫。
在孩子们的眼中,难得一见的场景很有吸引力的。如果在与洪水捉迷藏过后,又能见识扳鱼的新奇,那是再好不过的事了。我们簇拥在扳鱼者身边,心情也随那张被我们注视的网忐忑。孩子们眼尖,有时,看到一尾、两尾鱼游进网域,就会呼叫着让扳鱼者起网。鱼也是大自然孕育的精灵,在悠游的时候十分警惕,我们的呼叫像是通风报信,鱼们受到惊扰,有可能在网域中一探头,就闪电般地游走了。这样的时候,我们会遭到扳鱼者的驱赶呵斥,我们嘻笑着一哄而散,但当扳鱼者重新凝神静气,我们又会汇聚过来,乖巧地默不作声。扳鱼者是有经验的,恰到好处起网,总会有几条鱼在网底蹦跳,如果收获颇丰,我们拍手欢呼,扳鱼者心里高兴,不会再驱赶呵斥我们,还能从他黝黑的面容上见到憨厚的笑。
退水的时候,一般艳阳高照。树荫下,日光斑斑点点,如果恰好打在鱼肚上,粼粼波光里鱼鳞闪亮,透出晶莹的白。
5岁到15岁,从懵懂走向芳华,许多印象深刻的事都与汪二有关,尤其与陈坊河有关。风吹两岸,不只有稻穗花香,还有无法尽述的情思与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