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凤凰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凤凰·舞】下乡去(散文)

编辑推荐 【凤凰·舞】下乡去(散文)


作者:仇育富 秀才,1420.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30发表时间:2020-10-09 21:26:15
摘要:过去的只是历史,发展才是硬道理,人类在不停地进步、不断地向前发展,我们珍爱历史、不忘曾经,但我们留给后人的不会都是苦涩,前人和我们今天的努力都是为了能给子孙们创造一个崭新的明天。

【凤凰·舞】下乡去(散文)
   一、参加乡镇扫墓
   女儿带回一本书,她说这本书的作者就是她所在的乡镇上一位老先生,书名为《苦蒿》。书拿回来后放了一段时间,最近忽然想起要看一看。书中写的是作者上世纪四十年代起到二十一世纪初期几十年间的历史变迁,全书以作者自己为线索,突出了黄海之滨一个乡镇干部坎坷奋斗的一生,叙述真实,条理清晰,其中所提到的许多人物不少都是我所熟悉的。由此萌生了要去拜访这位作者的念头,便约好女儿:下乡去。
   女儿所工作的乡镇叫草庙,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竹港”,据说是以竹港河而得名,后改名为草庙,草庙名字的由来是因一和尚在此盖庙的一段历史,后来人们习惯称此地为草庙。从这里再向东南方向不远便是林海森林公园和著名的中华糜鹿园了。此外境内还有姜尚公园,是此地的一座人文景观。
   听女儿说上午九点半镇政府机关所有工作人员要到烈士陵园去扫墓,因为是国庆小长假前一天,政府部门为庆祝建国要搞一次对先烈的祭扫活动。这个烈士陵园正是《苦蒿》一书的作者邹迎柯负责看管,再等一会便能见到他了,借些机会便在园内四处领略一下风景,了解一下当地一些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奉献自己生命的先烈们的事迹。镇上的几名骨干已早早来到陵园,他们抬来一巨大的花圈,上面赫然写着四个大字:沉痛哀悼。我对他们说:沉痛哀悼这几个字用在这里不恰当,从字面意义来解释这是为了表达对最近发生的亲人去世的悼念,而对牺牲了几十年的先烈来说应用“深切缅怀”较为妥当。同行的人对他们介绍说:这是站长的父亲,是本地的资深文笔。他们听后很为难地说:现在换已经来不及了,政府的领导们还有几分钟就要到了。我说:搞这样的活动一定要将字词慎重考虑,尤其不能将这样的图片发到网上,以免让人看成笑话,坏了当地政府部门的形象。现在可以把花圈抬到碑下,想办法挡住领导们的视线,尽量别被他们发现,估计整个扫墓的流程也用不了几分钟的时间,无非就是主持人宣布今天的议程,然后带领大家重温一下入党誓词,再绕园走上一圈便结束了。
   事实上和我所预想的一样,几个年轻的骨干活动一结束便立马将上面那几个字撕掉了,总算是安全过关、有惊无险,但愿今天这个失误能给他们今后的工作提个醒。
  
   二、拜会邹老先生
   在政府领导们到来之前邹老先生就在老夫人的陪伴下来到了陵园,女儿上前介绍了我,说是专程来看望他的,邹老显得很高兴。面对邹老,我就如学生遇到老师一样的恭敬,握着他的手,感觉这是一双布满老茧的手,不象是文人整天握笔的手。他现年已81岁,一张饱经风霜的脸,端庄而成熟,穿着朴实而整洁,左腿因少年患小儿麻痹症有点残疾,他的一些生活经历我已在他的书中有了些了解,当年邹老因为多次被评为农业战线上的标兵而成为本地政府部门重点培养的年轻干部,但上面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担任重要岗位的地方官员不能是残疾,这样会影响地方政府的形象。因此原因,他失去了成为地方父母官的提升机会。我之所以要坚持拜访他,是因为我觉得他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一个扎根在乡村与百姓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村干部一心只想着为百姓谋利,刚正不阿的人品使得他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饱受折磨,他的清正廉洁、为当地农民改良土地、增产增效出力流汗而毫无怨言,甚至被误解、直至因为一件并没有调查清楚的事而被作出开除党籍的草率决定,这样一位历经磨难的常青树今天仍能屹立不倒,乐观地对待生活,不抱怨、不消极,这本身便是一个传奇,按他的话说“是不是党员并不影响我的工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我面对他时我感觉他那一颗不服老的心与我会有关许多共鸣之处,初次相见我们便有了一见如故的感觉。
   陵园小而精致、洁净而肃穆,退休后的邹老夫妇义务承担起看守陵园的职责,文化站的同事跟我介绍了邹老,也算是当地人对邹老的真实评介:“邹老是我们当地的名人,为草庙做了很多好事,受到草庙人的尊敬,他就是我们草庙百姓心目中的父母官,因为他凡事总能站在百姓的立场,处处为百姓着想,因而当地的百姓大小事情都要请他进行参谋拿主意”。原来在我心中邹老只是一名文化人,但今天近距离的接触和听到当地人对他的评介之后,我对他又有了新的认识。由于有了花圈上的字误,我还特地去看了陵园的碑文,邹老说那是他执笔的一段文字,难怪我看了觉得文字通畅、用词严谨。
   扫墓活动结束,邹老夫妇将陵园四处查看了一遍后关上门,邀请我去他家做客。我们先跟着文化站同事们带上邹老一起去文化站的图书室,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文化场所,只是在这之前由于人手不足并没有完全开放。邹经先生感慨道:“这么好的文化站不能摆个空架子,要好好运作起来,聚点人才,让街坊们业务时间也有个去处,把镇上的文化活动活跃起来,这也是你们文化站工作中的一部分啊。”我有同感:“邹老,女儿年轻,很多方面还不够成熟,她刚刚主持文化站的工作,还望您老能时常来指点指点她,给她出出主意,让她在这里得到锻炼成长,做出点成绩出来。”
   一位五十出头的男性广播员开车将我们送到邹老的居所,并陪同我在邹老家做客。据介绍,邹老家这处三上三下的小楼房始建于1983年,因为落成时正值端午节,因而取名为“端阳楼”,并请了盐阜地区有名的书法家帮他写了“端阳楼”三个字,这座普通的民居因这三个富有文化气息的楼名而成为草庙小街家喻户晓的一景,它与主人一样历经三十多年的风雨,见证了邹老这几十年间的坎坷人生。
   在先生家我们一起谈论了他的《苦蒿》,我也针对这本书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从欣赏的角度点评了这本书,肯定了他层次分明地介绍了草庙镇几十年间的变迁,以及主人公在农技方面服务于村民的方方面面,同时为他个人的不倔性格时常会受到排挤、打击表示了惋惜:“都说是性格决定命运,您老不畏权贵、宁折不弯的性格成就了你的一生也毁了你的政治前途,您原本可以担任更重要的领导职务,最终却不尽人意,您对自己过去所做的一切有何感慨?”
   “做人就得凭自己的良心,明知道是错误的观点如果我还跟着随波逐流,那是对不起老百姓的。小时候我们邹家就有自己的家训,十岁立场,十三岁励志,十五岁监志。十岁时我对天立志:终生勤耕苦读,精忠报国。十三岁时我对天励志:一日三省,日日借鉴借鉴励志,时时对镜端身。十五岁我对天监志:认认真真读书,勤勤恳恳做事,正正派派做人。我一生就是这么过来的,成也好,败也罢,只求无愧自己的家训。”
   做人要常立志,做事要立常志,邹氏家训让我不枉此行。
   “邹老啊,今天我是专程来找你算账的,你写的这本书哄了我好多的眼泪,书中的事都是发生在本地、发生在我们上一辈人的生活中,你的书写出了我们当地这几十年来最真实的历史,书还没看完我就想迫切地见到你,你写的这段历史也是我所想要去写的。”我与邹老开着玩笑,并将我的来意告诉他。
   “我就是一个地道的农民,最多也只算是一个乡村干部,配不上作家这个称呼,我只是真实的记录自己这一生所做过的一些普通平凡的一些人和事,让我们的后人能了解我们这一代人的奋斗历史。因为写这本书我得罪了一些人,但我不会说假话,他们开心也好,不开心也罢,我凭着自己的良心做事做人,是非由待后人去评介吧。”邹老对自己写《苦蒿》一书的初衷道直言不讳。
   在邹老家里他还带我们参观了他的画室和书屋,他的书法和绘画与他写的书同样令人惊叹。他对我们说:“年纪大了,闲来写字画画,有不少亲朋好友时常前来讨要些字画,能有这样的成绩我也就满足了。”真是知足常乐也,但愿邹老能保持一棵常青树的姿态,多给后人留下些精神财富。
  
   三、他乡遇故知
   邹老的老伴76岁,精神比邹老还要好,很健谈,老夫妻俩都没有人们常见的富贵病、慢性病,我觉得这才是他们最大的本钱。从《苦蒿》一书中介绍说她原来是水上船民,同样是水上出生的我不由得与她聊起家常来:“奶奶原来行的是什么船?”“我原来是大丰航运公司的,过去行的是小船,正常到海边装草,这才认识了邹家人。那时候我们行船的连农村人都看不起,还好,嫁到邹家一辈子,这日子一天天地好了起来,过去吃的再多的苦,轮到年老了还能享到老福,老头子的退休工资能拿八千多块钱,这样的生活我们已经很知足了,这在过去是怎么也不会想得到的啊。”
   老一辈人对今天生活的满足在她身上得到最好的体现。
   “我们家也是行船的,也是大丰航运公司的职工。”相互谈论中我与邹奶奶原来还是一个单位的,邹奶奶娘家的人我还都认识,跟她的弟妹们也处得很好,相互之间经常走动。我当即拿出手机与邹奶奶的弟媳视频起来,当她弟媳听说我在草庙并在视频中看到邹奶奶的时候不由得很吃惊地问我:“你怎么会到草庙的?你怎么会认识我家大姐大姐夫的?”一连串的不解和提问让我甚是激动,从来也没有听她提起过她还有一位大姐在草庙,更不知道我所想拜访的老先生竟然是她的大姐夫,这世界真是太小了。
   邹奶奶是位很健谈的人,我们越聊越熟,不知不觉中到了午饭的时间,女儿那边已安排好,邹老原本想留我们在他家吃饭的,被不住我们的劝说跟我们一起来到饭店。一同来就餐的共有八个人,其中有一位和我同姓,中间的字也相同,无疑是兄弟相称了,他比我小一岁。席间我举杯敬了他的酒:“兄弟,女儿在草庙举目无亲,你就是她在这里的唯一亲人了,你可得负起这个责任来,多关心关心侄女,今后我们兄弟常来常往,今天不是到乡镇来,还不知道我有个兄弟在这里,真是太开心了。”
   工作餐,没有太多的客套,以饮料替代酒,相互间也吃得开心聊得开怀。女儿文化站担任广播员的同事问我:“我有个兄弟在船厂,他叫骆绍华,你认识吗?”
   我再一次惊喜道:“哎呀,我在船厂时就是跟他在同一个车间,都是做钳工,当时我们俩在厂里是处得还是最好的,怎么,你是他哥哥?”
   不来乡镇一回哪能遇到这么多让人欣喜的事啊,按我们当地的话说:在路上打起来都认不得,想不到聊一聊却原来是那么的熟悉。
  
   四、重走水上二村
   午休过后我陪女儿来到草庙初级中学,该校的师生正在食堂兼会堂进行文艺会演,几百名师生和当地群众济济一堂、庆祝国庆。学生们载歌载舞,有诗朗诵,有小品,女儿过来是要拍些学校文化生活的照片留做资料,学校师生们的文艺会演让我再次领略了乡村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
   看时间还早,我和女儿便请了位本地的同事做向导,直奔水上二村。
   航运公司有两个村庄,分别是水上一村和水上二村,水上一村在县城以西七里半的西河口,现在的常住人口已达四千多人。水上二村在草庙,我还是在上小学的时候去过一趟,当年我的大伯一家和我的大姐都在这里,记得回头的时候是坐着村庄的手扶拖拉机回县城的,那时的二村只有几排草房,是由村部统一建造的,当年我们跟在大人后面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这里,一眼看上去都是水稻田,七十年代初期还在文革中,村民们看着红旗升上去上工,看着红旗落下来放工,过着大寨式的合作化生产生活,几十年来几乎对二村已没有了什么印象,但常听到从二村回到城里的居民们总是津津乐道地回顾他们从前在二村的生活,这片作为本单位的一块故土、也作为我亲戚一般的地方总让我们有种亲切感,今天既来到草庙自然就萌动了要走一趟亲戚的冲动,而且还很热烈、迫切,即使遇不到故人也得走上一走,哪怕是看上一眼也不枉来此一回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草庙东部临近黄海滩涂的地方还都是些未开垦的荒地,野鸡成群,野兔遍地走,时有獐子出没,候鸟觅食,沟塘里爬满小蟹,草丛中蜥蜴穿行跳跃,完全是一派原始的景象。考虑到航运公司许多已经不再从事水上行船生活或失去船舶的船民们无处安置,便由航运公司向大丰县政府打报告,由政府发文,划拨了原属草庙乡川东闸国有草荡的一块土地,分两次划拨了一千亩,由航运公司安置一批船民上岸来此从事农业劳动,自给自足,这就有了后来的水上二村,最初来了几十户船民在此开垦种地,后来航运公司的上升劳力都要在此干上一两年再回公司分配工作,对那些成分不好的、表现不好的、有犯过错情节的也都分到二村来干进行劳动改造,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里相当于是我们公司的下放农场,再说得不好听就是劳改农场,那时艰苦的生活磨砺了一代水上船民,航运精神都是从这里锻炼出来而得以传承下去的。曾风光一时的航运公司职工几乎遍布了全县的每一个角落,谈及航运人都会称道他们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品质,因而身为航运公司职工大家都不会觉得自己是来自水上船民而丢人,还引以为自豪。
   从草庙开车不过十多分钟就到了水上二村,省道擦村而过,一条水泥大道通向二村腹地,可通十多吨的大卡车,路的两边是几十亩的鱼塘,穿过鱼塘便到了挂有二村牌子的建筑前,门关着,只有东边有一处场地上有几名工人在晒场。
   我们下车四处张望,夕阳已挂在了西天的半空中,斜视过来,明晃晃地刺眼,鱼塘上空时不时有几只白鹭上下飞腾,寻找中水中露头的鱼儿作为晚餐。二村的地皮已缩小到不能再小,据说这里绝大部分的土地都已租给外乡人在这种植、或养殖,西边一块也已租给别人建成了千头养猪场,过去的草房早已是无迹可寻,唯有一处曾经用来灌溉的水渠还静静地躺在草丛中,中秋过后的秋虫躲藏在渠中杂草丛中低声吟唱,像是在要对我诉说这几十年的时光和这里由荒地变成肥田,再由肥田被分割成其他经营手段的故事。再看东边的旧仓库还是以前的模样,只是几经翻修,也早已打上了现代的铬印。村里的路还是泥土路,这里早就没了航运公司的居民,这三十年中几乎如同荒地一样,只是派了一两名人员在此照看,收些出租费用,轮番留守,挂着的牌子只是为了让外人知道这里的主人是谁。
   二村,我的亲戚,我的故友,今天我已来过,想追寻你当年的模样,但再难寻旧时的足迹,再闻不到处处青涩的农田味道。
   来乡镇的一天收获满满,而这些收获是收在内心。
   走运去运走出来就会有好运,若是不来草庙一趟就不会了解女儿在此工作的情况,不会遇到那些故知,不会与邹老先生一见如故倾心交流的机遇。一天的时间中让我领略了乡镇几十年来的变迁,沧海桑田换了新的模样,过去的只是历史,发展才是硬道理,人类在不停地进步、不断地向前发展,我们珍爱历史、不忘曾经,但我们留给后人的不会都是苦涩,前人和我们今天的努力都是为了能给子孙们创造一个崭新的明天。
   忽然间我有了退休后要来草庙的愿想,到那时我将会到女儿所在的文化站,帮她一起出力,将我的所学用来改变乡镇现有的文化氛围,与当地的文化人一起探索乡镇文化的远景,共同筑梦乡镇文化的未来。
  

共 579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读一本《苦蒿》,萌生了去看望此书作者的念头,才有了作者这趟草底乡下之行,从来参加乡镇扫墓到拜会《苦蒿》的作者邹老先生到他乡遇故知再到重走水上二村,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作者是个博学多识、尊老敬老、且感念旧情,重情重义的人,文中作者还提到在与老先生对话中知得两人有许多的共识与共同认识的人,不由得又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感动邹老先生的话“做人就得凭自己的良心,明知道是错误的观点如果我还跟着随波逐流,那是对不起老百姓的。”做人要常立志,做事要立常志,邹氏家训让作者感觉不枉此行。到水上二村走访时,透露着作者对乡村对旧友的深情厚意,“二村,我的亲戚,我的故友,今天我已来过,想追寻你当年的模样,但再难寻旧时的足迹,再闻不到处处青涩的农田味道。”并有了退休后要来草庙的愿想:“到那时我将会到女儿所在的文化站,帮她一起出力,将我的所学用来改变乡镇现有的文化氛围,与当地的文化人一起探索乡镇文化的远景,共同筑梦乡镇文化的未来。”让人不由为作者的这份高尚的情怀感动。文章以走访时间为顺序,有条不紊地描述着作者的一天的乡下之行,简洁明了的文字,段落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仇老师的文章乃是大家之笔,平凡中见智见仁,编辑水平有限,请见谅【编辑:浅影淡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浅影淡烟        2020-10-09 21:32:51
  读仇老师的文章总是让人有着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月花解语,陌上人如玉
2 楼        文友:仇育富        2020-10-09 21:49:23
  感恩感谢浅影的编辑、点评和辛苦付出。乡下走访一天,文章却反反复复写了好几天,不敢马虎,尽管如此回头看看还有好多地方觉得不如意。编辑不容易,这样一篇文章至少得花上两小时的审稿和点评,再次向浅影社长致谢!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