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香】黑人白话(随笔)
◎ 《黑人白话》
酒要好,杯要小,喝到笑,喝到老。
◎ 《黑人白话》
除了唐朝张打油的《咏雪》: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黑人还喜欢民国丰子恺的打油诗,还喜欢当今老树与大曾的打油诗(画)。他们的诗句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心随天公自抖擞,不拘一格抒情怀”——形式服从于内容,拘泥于平平仄仄不如洒脱于明明白白、痛痛快快。《黑手涂鸦》就是这样的主旨与风格,尽管内心深处还是无限的崇拜李杜和苏辛。
◎ 《黑人白话》
黑人的养生之道,一方面是吐故纳新,一方面是读书写字。《黑人白话》就是一副养生良方。
◎ 《黑水白沙》
从1997年的“告别三峡游”开始,便多次去过宜昌,97年那次在宜昌下船时夜色阑珊,只住一晚便飞回上海。而最早知道宜昌的名字,还是从张自忠将军的“宜昌保卫战”和父亲的“南下回忆录”中,怀揣无限敬仰,走近这座英雄的江城。第一次真正走进宜昌,是2004年做客宜昌宾馆,东道主是当地两个漂亮女孩,姐姐叫蓉儿,妹妹叫梅子。那顿宜昌美食,蓉儿在一个劲儿的说,梅子在一个劲儿的笑,而我则在一个劲儿的吃、喝、出汗、擦汗。后来多次来宜昌,具体的说是宜昌的秭归,是秭归的凤凰山,是凤凰山的屈原祠……因为屈原,宜昌不仅有了翻江倒海的英雄气,而且成了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当然,宜昌不仅是钢筋铁骨的大丈夫,而且是侠骨柔肠的小女子,譬如女媭,譬如昭君,譬如蓉儿,譬如梅子。令人敬佩的,还有这位爱宜昌、画宜昌的宜昌美术家,遍布宜昌街头的精彩画作,想必千百年后也如今日敦煌。
◎ 《黑人白话》
熟悉的旋律,奇妙的歌词,莫名的感动——五十七师军歌。
附录:1943年11月12日的常德会战中,隶属74军的五十七师表现极为英勇。当时,第57师固守常德,与日军3个主力师团血战16昼夜。日军先后使用飞机、大炮、毒气轮番进攻,第57师官兵伤亡殆尽,最后该师所有勤杂政工人员全部上阵,师长余程万亲率卫队参战。
战至弹尽后,官兵只好肉搏,但仍誓死拼杀,战况惨烈空前。 此役仅第57师就毙伤日军万人以上,但几乎损耗殆尽,此时全师不足600人只有师长余程万率180人突围,其余官兵自愿与常德共存亡,与突入城内的日军逐屋争夺,全部壮烈殉国。
再次打出了“虎贲”的声威。6天后余程万率残部就随反击部队又杀回常德,收复常德,仅存83人。此役正逢美、中、英开罗首脑会 议,罗斯福总统听取了蒋介石的战况介绍,特意将余程万师长的名字记在备忘录上。(转自刘齐朋友圈)
◎ 《黑人白话》
含泪看着《历劫不死的中华文明》,耳边再次响起五十七师军歌:我们这里有个老太婆,她的名字就叫中国,五千年了依然活着,老天保佑你,不死的中国……其实,万劫不死的中国“老太婆”,正是因为千年不亡的中华大文明,这便是“老天保佑”。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