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璞书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摆渡·冬】桂香满园(散文)

编辑推荐 【摆渡·冬】桂香满园(散文)


作者:你好样的 布衣,314.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73发表时间:2020-10-11 11:14:16

【摆渡·冬】桂香满园(散文) 宗祠、桂花、学校,这三个词词意上毫无交集,也无半点相关相联,生活上很难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可在我心里,这三个词不但亲切,已经植入了骨髓溶入了血液,是我生命中不可分割不可舍弃的一种情感。
   宗祠是宗族供奉祖先神位,进行祭祀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每逢家族大事,都在宗祠中举行,每年清明节的祭祀和餐食也都在宗祠中进行,当然宗祠设桌开席是很有讲究的,必须按辈分高低排座次,年龄大小,财力大小,职务高低在宗祠排座上是不起作用的。我出生在湘西雪峰山东麓的一个自然村落——古楼坪村,在这一方水土上,家族气氛浓烈,宗祠文化盛行。古楼坪村居住的人口除了几户杂姓居民外,其余的都是易姓,村子里有宗祠四座,我这里说的宗祠就是我们易氏家族的总祠堂,其它三座祠堂,都属于总祠的支系,而且都以支系先祖的名字命名,它们分别是勤公祠、武公祠和钱公祠。宗祠的修建,从选址,用料、建筑规模、建筑样式、都极为讲究。这不仅仅要从美观、实用上去考虑,更多的是要体现本族本宗人力物力的雄厚。易氏族人好比好拼,也这是这种品质与传统,造就了宗族的生生不息和代代强盛。
   我细细观察过几座宗祠,建筑样式和外观大致相同,只是供奉祖先牌位的正殿布置上有所差别而已。宗祠占地大都有两三亩地,而且都邻水而建,这是与农村传统意义上的风水一说相契合的。宗祠主体建筑都是木质结构,只有四周墙体是砖石垒砌。正面开有正大门,这扇平日不打开的,出入祠堂,都得通过旁边的小门,正大门只有祠堂做大事时才开启的,这是祖辈传下来的规矩。大门上方及两侧,是浮雕图案,除了常见的梅、兰、竹、菊外,最多的就是雕塑二十四孝故事了。
   当然最为重要的地方也就是“易氏支祠”匾额下方,雕塑的是本支祠历代宗亲中最为显赫的人物故事了。这个人物的故事,本支系族人会当家族荣耀史一代一代传说下去。特别是清明祭祖或是宗祠大门敞开做大事时,族里辈分最高或年龄最大的长者,会像说书一样将故事传承给族人。这些浮雕的用料极为讲究,主要成分是石灰、桐油、糯米糕。真正看祠堂的实力,除了看屋脊上的雕刻的神兽外和飞檐翘角的瓦楞外,就是看大门上方雕塑的工艺和色彩了。大门两侧,塑立着镇祠神兽,多为狮子、貔貅、麒麟等。从大门进,对面是正殿按辈分先后供奉着宗亲先祖的牌位,两边是厢房,厢房一般是一层,用于本宗主要人物观戏只用,平时堆放一些桌椅板凳之类,财力雄厚的支系会把厢房修成两层,当然这一点主要看族长的意愿了。厢房前面是天井,天井除了采光外,主要的作用就是防火了。左右天井内各放有一个石凿的太平缸,里面盛满水,主要目的是用于宗祠防火。平日里缸内种有水睡莲,养有金鱼。太平缸里这小小的一点生灵,缓解了宗祠等级森严的压抑,平添了几多灵动与朝气。
   大门与正殿之间是露天观戏场,大门方向是戏台,戏台两边是楼梯间,化妆间和道具室。儿时每逢春节,祠堂都会开台唱戏,虽然当时不知道唱的是什么,只知道那花的脸、彩的旗、红的髯煞是好看,特别喜欢那铿铿锵锵的锣鼓点,有时会和同伴爬上戏楼,溜进道具室,偷玩里面各种木质、竹质的刀、枪、剑、戟,玩的兴起时,会与同伴学着戏台上的大花脸们拼杀的乒乒乓乓作响。戏台下方右边是耳房,左边的仓库。在耳房后靠正殿位置,朝外开有两道小门,这扇门是平日出入祠堂的主要通道。右边的门通往厨房及杂物间,左边那扇门通往厕所及菜地。
   说到易氏祠堂,就不得不说易氏宗祠了。这座祠堂修建在古楼坪村头一片开阔的地方,坐北朝南,面资水支流水而修,依岐山主峰而建,占地面积近二十亩,大门口一对石雕麒麟威武霸气一雌一雄镇守大门左右两侧,雌麒麟身披绶带,脚护幼崽镇守大门左侧,代表多子、迎善,雄麒麟项带佛珠脚踏绣球镇守大门右侧,代表着招财,除恶。
   我对宗祠的记忆不是因为建筑的高大威严,也不是族规的严苛,更不是那对威武雄壮的麒麟,而是因为宗祠院内的两颗桂花树。说到这里,宗祠与桂花有了交集,至于为什么宗祠里会种两颗桂花现在的易氏后人已不得而知了。向来宗祠内外是会种树的,但多半是松柏,枫树或白檀紫檀之类,很少有种桂花的。这两棵桂花已有三人合抱之粗,树龄超过百年,树高超二十米。这两颗桂花,一雌一雄伫立在正殿左右两侧。每年农历八月都会开出满树的米黄色小花,花香弥漫在整个村落,秋风一吹,香飘十里,村落里,原野都飘散着这迷人桂花芳香,一阵阵沁人心脾。桂花成了宗祠的代表,成了族人心中的圣物,每当雌树结出满枝的桂子时,乡里乡亲都会来收集成熟坠落的桂子。把这些桂子播撒在屋前屋后,来年就会长出桂花小苗。长此以往,桂树成了易氏家族的族树,每家每户屋前屋后都能见到大小不一的桂花树,而这些桂花树都是宗祠里桂花树的后裔。族人对宗祠里的桂花树更是赋予了神一般的力量,从开花的多寡能预示族人的成就。
   相传桂花树开花的多寡,能预示族人考上秀才的多少(后来是中专生,专科、本科生)。易氏族人以宗祠大殿为界,分居在上下两边,上边的称上八队,下边的称下八队。如果靠上八队的桂树开花多,那么来年上八队考取秀才的人就多,反之,下八队考取秀才的人就多。相传,这种规律一直延续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都很准确。现在想来,易氏先祖种桂花可能就是借桂与贵谐音,加之桂树多子多芬芳预示易氏门中多子多贵,名传千里的意思吧!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兴教育,每个乡镇都办了高中。对于财力有限的洗马乡来说,出资修建学校是件很困难的事,最后决定将易氏宗祠改建成学校。因此,宗祠、桂花、学校。就这样顺理成章的融合在一起了,它们有了交集,成了不可分割不能取舍的有机一体了。
   在“破四旧”时期,宗祠里的很多东西都已破除了,只留下了主体建筑,这相对建学校来说,反倒是件好事。六十年代初,全校师生总动员,齐上阵,他们建砖窑自己烧制砖瓦,挑石灰,淘河沙自己砌砖垒墙,伐木材,挑大梁师生们同修教学楼。将宗祠正殿改建成学生宿舍,将厢房建成教室,将耳房改成教工宿舍,后来围着正殿还修建了四合院式的教室。就这样宗祠摇身一变成了一所乡级中学。那两颗桂花树成了学校的风景树,每年依旧花开满园,桂香千里!
   洗马乡民历来重教,易氏家族自古尊师。洗马乡的教学质量,历年来名利黔阳县前列。洗马学子在桂花树下求学,在桂花树下成长。桂花树下成就了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他们从桂花树下启航,迈向祖国的四面八方。宗祠、桂花、学校。成了黔阳县的一大特色,更是成就了易氏族人读书求学的一段辉煌,成就了洗马教育的一段传奇。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将学校从宗祠中搬迁出来,在临近征地修建了一所现代化的中学。窗明几净的教学楼,平坦标准的运动场,现代科学的实验楼,在秋日的印辉下显得高大而庄重。现在的学生不再为教室而担心,更不会为师资和教学条件而担忧,教学成绩依然位于全市前列,成为全市其它学校争相效仿和赶超的对象。易氏家族在全国上下讲家风家教的形势下,倡导传统文化,筹资复修了宗祠。大门口塑立了麒麟,雕塑了平原君像,和二十四孝图,重修了戏楼,恢复了正殿,请回了历代宗亲牌位。学校、宗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合二为一显得相得益彰。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观念在更新,但尊师重教的传统一直没有变,读书学习的家风族规一直没有变!
   庚子仲秋,有幸回了趟母校。站在新学校的操坪里,感慨万端福。从侧门来到宗祠内,印入眼睑的依旧是那两棵苍劲翠绿的桂花树。庚子秋月阴雨不断,但依旧阻止不了桂花的芬芳与馨香。闭目低嗅那淡淡的花香,暗想今年桂树定会结出无树桂子的。从宗祠过侧门进入新修的中学,正值下课铃响起,操坪里顿时热闹起来,看着奔跑玩耍的孩子们,我的脑海里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这正是铭刻在宗祠大殿内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我在古楼坪生活了近二十年,在宗祠读书,和众多的洗马易氏子弟一样,对宗祠、桂花、学校有着深厚的情感。正是这些生活的积淀,形成了洗马易氏族人吃苦、耐劳、团结、奋进的性格与品质,这种共同的性格品质,不仅是我们生活在外闯荡创业的坚实基础,更是我们一生的宝贵财富。
   现在我同大多数洗马易氏后裔一样客居外地,但只要族人聚集一堂,谈论最多的就是,宗祠,桂花和学校了。我深深地明白,人们谈论最多的事物,必然是最上心,最重视的事情。这三样事物中,宗祠是我们血脉相连的媒介,桂花是我们共同的美好记忆,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学校,这是家族得以盛兴的关键。一个家族,一个乡镇的人们谈论最多的是学校,这足以可见对教育的重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在易氏家族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现如今,各方面条件都好了,每年清明节,宗祠都举行祭祀大典。每逢这一日,我不管离家多远,都会驱车回家。站在宗祠大门外注视着高大雄伟的宗祠,一种自豪感悠然而生,看着亮丽明快的母校,感恩之情溢于心头。看着葱郁的桂花树,顿觉神清气爽。我爱宗祠、桂花和学校,这是根植于易氏族人血脉里的记忆与情感,这是我们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不可舍弃的乡土情结……
     (原创首发)

共 367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很有深度和厚度的散文作品。说它深,在于把三个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物象联系在一起,一处自然景观,一处古代文化建筑,一处现代教育设施,作者巧妙地把三者有机融合起来,视角深邃,直抵本质,不仅表达了作者的家乡情结、读书情结,更流溢出浓郁的历史情结和鲜活的时代情结。说它厚,在于作者浓墨重彩介绍了祠堂的历史沿革,从中挖掘出淳朴而厚重的乡风、族风、家风,用沉甸甸的历史昭示和标注一种文化精神的来龙去脉。这一点实在是难能可贵。其实,我们当下的散文,缺少的往往就是一种厚重感,更多地局限于个人命运,而忽略了把自己放置在更大的历史、时代背景中,去关注文化命运。感谢作者赐稿摆渡,推荐阅读!【摆渡物语编辑:沙漠孤月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沙漠孤月清        2020-10-11 11:17:38
  好样的,这文字不错啊,挺有力度!欣赏!
2 楼        文友:你好样的        2020-10-11 11:58:02
  感谢编辑的精彩编按和深度解读!你的指点是我努力的动力。问好编辑沙大哥!!
3 楼        文友:南国的红豆        2020-10-11 13:39:34
  难得,将宗祠写得如此详细,又满怀感激之情。
4 楼        文友:梅楚酒        2020-10-11 13:54:21
  这一次的开头惊艳到我了,另辟蹊径,别开生面,带来的作品也意义深远,点赞!
在校学生。平生醉心古典文化,喜爱踏雪寻梅,愿铺地为桥,隐于烟雨青山;愿栽雪种字,匿于古籍诗词。
回复4 楼        文友:你好样的        2020-10-11 16:29:47
  感谢阿酒错爱,向你学习,我会努力的!
5 楼        文友:图娅        2020-10-13 23:09:19
  拜读美文,学到很多知识!
美好的文字是曼妙的音乐。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