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一路惊诧周庄游(散文)
很早就听说过周庄,先是从古诗,然后是传说,再就是朋友的介绍。对周庄的向往是与日俱增的。去年暑假,一次偶然的机会,终于如愿。如果要谈这次到周庄游真切感受的话,那简直可以说能用“惊诧”一词来描述的。
用如下胡诌之顺口溜可以总体表达这种惊诧。
居家皆枕河,出门船上卧。水里鱼虾少,岸上游人多。
家女忙刺绣,家男忙撑舵。黛瓦做屋顶,白墙家河隔。
周庄可以说是江南一奇镇,她依河成街,桥街相连;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比比皆是;过街骑楼,俨然仙境;穿竹石栏,古朴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
细细品读周庄,让人惊诧不已的就是那——水、桥、厅、人。
惊诧周庄的水
周庄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名副其实。最初惊诧周庄的水是阅读了赵丽宏的《周庄水韵》。也的确,周庄的水,水声淙淙,水流潺潺,绿波荡漾,源远流长。有时穿堂绕榭,有时放荡于野;年年小河水盈盈,天天轻舟浆工忙。更重要的是小河两岸皆人家,庄上房屋傍水筑。白墙黑瓦的深宅大院和雕梁画栋的临河水阁比比皆是,虽经千年,依旧风姿绰约。坐在小船上,轻舟过商家,穿街绕巷一般,红墙黛瓦随船行进而纷纷向后退去,鱼香阵阵飘来,垂柳时时拂面,将河道叫做“水巷”很是诗意。置身其间,如果不是游客的熙攘,真让人疑心来到了瑶池仙境。导游的滔滔不绝也让我们略知一二:周庄的河水很丰富,有澄湖、白岘湖、淀山湖、南湖和三十多条大小河流,环绕穿插其间,四条主河道呈“井”字型排列。的确,如果你游兴尚浓,攀上高阁俯视远眺,你就会发现,水面上飘着的那片四周卷起稍显棱角的荷叶状建筑物就是这周庄小镇,再仔细瞧瞧,一座座朱门厅屋又成了点缀其间的产子莲蓬。好一派“水乡泽国”的天然神韵。
惊诧周庄的桥
周庄的小桥,蕴满古意,朴素而又实用;变化多姿,耐人寻味而又让人流连忘返。小小周庄,就有十四座石桥,分别建于元、明、清三代。诗韵天成的贞丰桥,桥楼一体的富安桥,联袂而筑的双桥,双龙缠绕的青龙桥,虽是极寻常的小型石拱桥,却精彩纷呈,各具特色。
游人大多站立桥头观景留影,留影的人想留桥景,反而成了别人镜头里的一景。没有办法啊,游人太多了,你没有办法,也没有权利让别人闪开。真真应了哪句“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看你”。
桥头有即兴画画,凭画艺吃饭的老者,几笔下来,桥的神韵就出来了。画的比例和笔力令人拍案叫绝,你只要随意给一些钱就可以随便拿几张,老者头也不抬地自顾自地画着,好似陶醉了一般。
惊诧周庄的厅
周庄的魅力还在于她的文化蕴涵,我对沈厅、张厅印象很深,这两厅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观赏价值。在众多古迹中,我驻足久叹的当数沈厅,默然感慨的是张厅,因为我为我的同姓才人而自豪。
商界奇才沈万三,布衣起家,凭着聪明才智和顽强毅力,挣得亿万家财,富可敌国。终因树大招风,财多招忌,竟因一句“我为皇帝犒赏三军”,惹得皇帝疑心大发,龙颜大怒,全部家私被罚没一空,举家充军云南边陲。最为难得的是,在经历了如此惨烈的变故之后,沈万三居然能够东山再起。云南荒凉之地,他收集特产,远涉重洋,交流物资,把边陲外贸商业界闹的风云乍起。
沈厅是周庄最大的民居建筑,七进五门楼,庭院深深,回廊曲折,大小一百多间房屋。整个厅堂是典型的“前厅后堂”的建筑格局,气宇轩昂。其间,器皿玲珑,布置精当。坐在沈家古朴的正堂堂椅上,瞬时,一种厚重的文化气息让人肃然起敬;恍惚间,一种居高心傲的情绪油然而生。特别是沈厅所挂的一帧对联,更让游人沉吟良多:
古今来色色形形无非是戏
天地间奇奇怪怪何必当真
是啊,正是有了这种超然脱俗的气度,沈万三才在龙虎之地游刃有余,敢作敢为,兴财耀祖。
“沈厅”的厨房,居然还有排烟设施。拿手菜“万三蹄”的典故让我们捧腹不已:一次,周庄巨富沈万三请朱元璋吃饭,上了一道沈家人最爱吃的红烧猪蹄,朱皇帝一见色变:“这是什么菜?”沈万三急中生智,用手使劲地拍着自己的大腿说:“启禀陛下,这叫‘万三蹄’。”是啊,说猪(朱)蹄会招来大不敬之罪啊!
游者无不拍手言笑,也许是笑昏庸的皇帝,也许笑臣子的奴才相,也许是为了沈万三的聪慧而笑。中午吃饭时,有人特意品尝了当年权力皇帝朱元璋和财富皇帝沈万三曾吃过的“万三蹄”。我是对此不感兴趣的,一来这是高脂食品,再就是觉得不如我们家乡的东坡肉好吃。
张厅是周庄镇仅存的少量明代建筑之一,作为殷富人家的宅第,张厅历经五百多年沧桑,但气派依旧,风采依然。走过沿街的门厅,面前是一个天井,浓花匝地,绿意盎然。两侧是低矮的厢房楼,砖雕门楼,石柱坚实稳固,雕饰细腻精良。大厅轩敞明亮,—抱粗的庭柱下是罕见的明代型木鼓墩。明式红木家具合理地布置在厅堂内,张灯结彩,迎送宾客。正堂墙上字画两边的—副对联尤其引人注目,上联是“轿从门前进”,下联是“船自家中过”。仔细琢磨,对联十分贴切地写出了张厅的建筑特色和人员来往程式。
大厅的后院花木扶疏,春色如画,一条晶莹的小河奇妙地贴着墙根流来,又穿越水阁而去,仿佛文章中出人意料的神来之笔,引人暇思。河底静泊着一艘小舟,舟上有一重石,舟吃水较深,似乎承载着满舟的陈年往事。
这里还有—个闲静素洁的小花园,四周被高檐黛瓦的民居围拥着。院里似乎是过去的私塾,有字画作品和私塾简介铜制展牌,勾勒出一派书香之气。这里营造了读书雅景,高高的风火墙下,翠竹摇曳着万般风情,月季吐露着千奇百艳,书带草点缀着幽路曲径。一柱太湖石突兀于正院,玲珑剔透,洁白如雪,高峰处有一峦,状如飞燕,格外养眼,称为玉燕峰。我想,这一定是当年张家才子佳人读书赏月、吟诗作画的地方。
人们说沈家是靠做买卖发财的,张家是靠读书发财的。
“轿从门前进,船自家中过”的张厅,袒露的是最具体的现实,连同一份安谧温馨的水镇情趣。它唤醒了游客的儒学之情和怀旧意识。于是,感慨、诧异和歆慕,种种难以诉说的心绪都包含在游人的情怀里。
惊诧周庄的人
沿街店铺招牌鳞次栉比,店内货物琳琅满目。精明的周庄人,忙不迭地招徕客人,你不理他也没有关系,因为你的后面人多的是。很多商家忙的是一手递着货物,一手接着钞票,心中热情洋溢,脸上却平静如水。他们也许习惯了这种挣钱的生活。几乎所有临街的房屋都是店面,所有的周庄人都在做着生意。
我觉得最惹眼的是江南刺绣,美丽的江南绣女当街献艺,只见她飞针走线,纤手云丝舞动非凡,不一会儿,潺潺流水中的一只鸳鸯头儿显现在绣女的手下,鸟儿对歌的姿态惟妙惟肖。买,一定要买一幅,我不由自主地说。绣女停了手中的活儿说:大哥!买一幅《红顶当头》吧?顺着她的手望去——小河弯弯而来,河两岸层林尽染,万叶红透,好一幅江南枫叶图。挂在床头,岂不是红顶当头吗?商家也真会起名,于是下了决心,没有讨价还价就买了下来。总觉得,买的不只是一幅画,还有一种意识,更是一种心情,还有那永久的记忆。
古镇周庄“庄龄”九百余年,堪称千年老庄。商业周庄,游人如织。导游告诉我们,周庄每日接待四方来客约三万人次,光票房收入就在三百万以上,还不包括小门票,如果再加上购物、餐饮等消费,年收入将是可观的天文数字。听者无不咋舌。
啊!周庄!
河上走着小桥,桥下畅着碧水,碧水绕着人家,人家做着买卖。
这是现代意义上的小桥、流水、人家,这种相映成趣,浑然天成的地理位置,让勤劳智慧的周庄人富甲一方,让游人一睹江南小镇的风采,大饱眼福。
离了周庄,旖旎的水乡风光、特有的廊桥景观、传统的厅堂建筑格局、淳朴的民间风情以及现代社会赋予的浓重的商业氛围仍然历历在目。
周庄,等有时间,我还来看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