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一句承诺(散文)
一
溪水在岩石间欢快地跳着舞蹈,淙淙的流水声唱着欢快的歌。高山剑指苍穹,仿佛一架绿色的竖琴,这是江南的一个小镇。山谷里有一条十几米宽、水流湍急的河道,偶尔能看到小鱼在水底自由地游弋。伯伯坐在一条泊在岸边的小木船上,一口接一口地抽着旱烟,袅袅烟雾映在他古铜色的脸上,如那挥之不去的淡淡忧愁。从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分田到户开始,他在这里为乡亲们摆渡已有三十多年,那时过渡只要一毛钱。不管是风吹雨打,他的渡船从未中断过。
“老李,来人啦!”河对面的老孙头双手拢着嘴巴朝外公喊。
“噢——来啦!”伯伯连忙抖擞抖擞精神,将旱烟在船舷上轻轻地磕几下,然后插进腰间,站起来撑起竹篙,朝对岸驶去。清凌凌的河水漾起了丝丝涟漪。竹篙插进水里,抵在河底的鹅卵石上,先停顿一下,紧接着手上猛地一用力,船便缓缓向前,手里的竹篙又熟练地从水里拔出,重复着下一个动作。
“老李,多少钱?”老孙头问。
“算了,算了!都是乡里乡亲的。”伯伯微笑着说。
“得了吧,要是都算了,你喝西北风去啊!”老孙头朝放在船头的纸盒里丢了一块钱,“太阳都快落山了,碗里怎么才十几块钱?”
“有的是孩子,我不让他们放钱,还有的家里困难也没让他投钱。”
“你真是好人,一辈子都这样。也该退休了!”
“不行哟,我在梦里问过死去的老伴,她说她爷爷不同意,我还得干下去。”
“伯伯,我替您干吧。”坐在船头的我自告奋勇地说。
“傻孩子,你将来要在城市里工作,哪能干这个事?”伯伯说着,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我眯起眼,往事清晰地浮现在他的眼前。
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已近而立之年的伯伯还没有娶妻。那时,十八岁的大娘出落得眉清目秀,但从小父母都不在了,整天就跟着她爷爷摆渡。大娘坐在船尾,一首首山歌唱得像黄莺般婉转动听,惹得一些小伙子心里痒痒的,纷纷驻足欣赏,其中就包括伯伯,有事没事跑来“过渡”,一来二去他与大娘就好上了。这一切爷爷都看在眼里,“爷孙”俩相依为命,小李(我伯伯)诚实可靠,心里也就默默地认下了这门亲事。有时爷爷身体不舒服或有事,伯伯也帮着摆渡。俩人你情我侬享受着爱情的甜蜜与幸福。
风里来雨里去,因终日劳累,爷爷终于病倒了,那年大娘才二十岁。弥留之际,他躺在床上抓着我伯伯的手说:“小李子啊,我快不行了!有一件事你一定要答应我……”
伯伯擦着眼睛点点头:“您说!我一定做到!”
“你、你一定要……替我摆渡下去,要不然,我会死不瞑目的……”
“爷爷,您放心,我一定替您干下去。”伯伯握着爷爷的手,不停地点着头。大娘在一旁哭得声嘶力竭。
听完这句话,爷爷就咽了气,但他是笑着走的。
从此,伯伯开始了他大半辈子的摆渡生活。没人时他就坐在河边的小木屋里编竹器,一听到有人喊他,便放下手中的活儿接人摆渡。几年前,大娘走了,伯伯变得沉默寡言,不久,他便染上抽旱烟的毛病,说是可以“一烟解千愁”。
“老李,到岸了,想什么呢?竹篓卖吗?”老孙头问。
“卖啊!多着呢!”说着,他把竹篓递到老孙头手上,老孙头递过一张票子,伯伯摆摆手,表示不要钱。
“又不要钱,你喝西北风啊!”老孙头把钱一丢,拿起竹篓便走了。一条老黄狗从木屋里出来,摇着尾巴,目送着老孙头渐渐远去的背影。
二
伯伯与大娘结婚后,几年间便有了两个孩子。生活一下变得拮据起来,摆渡那几个钱根本不能养家糊口,穷则思变,伯伯开始自学编织竹器,最早编出来的竹篮真是“惨不忍睹”,摆在渡口卖却无人问津。
大娘一个人承担着家里所有的农活。她由一个妙龄少女变成了一个壮实的农村妇女,手上布满了老茧。大娘让伯伯放弃摆渡的工作一心一意帮助自己干农活,因为摆渡的收入微薄,加上伯伯仗义,经常不收别人的钱,还不如种好自己一亩三分地实在,至少不会饿肚子。
伯伯坚决不肯放弃摆渡,他要兑现对爷爷的那句承诺。想到那些焦急等渡的人,他的心就软了,有时一天只有几个过渡,但是也要等,否则便失去了信誉,这是他最看重的职业道德。时间一久,曾经的一对恩爱夫妻,现在变得越来越疏远,夫妻间的矛盾也日渐加深,一天,他俩终于摊牌了。
“这日子没法过了。再要这样下去,我和孩子们非饿死不可。这个家我不想呆了,我带着女儿出去要饭,你带着儿子留下吧。”大娘说着带着孩子便要出门,被伯伯拦下了。
伯伯眼里含着泪水,望着爷爷的遗像,喃喃地说:“你还记得爷爷的遗言吗?”
大娘低着头不作声。
“你不走行吗?家里的困难我来想办法。”
大娘还是不作声,但她明白伯伯的意思,其实她也不是真的想离开,只是说说气话而已。她揉揉红通通的眼睛转身拿起农具下地去了。从这一天起,大娘跟伯伯学起了摆渡,伯伯跟大娘学会了干农活。每天晨光熹微他就下地了,天一亮,他便回到渡口;农忙时节,晚上人们都睡觉了,他还在田间劳动。有时伯伯与大娘互换角色,伯伯去田间干活,大娘去摆渡。那些曾经受过爷爷、伯伯恩惠的村民也经常来帮他们干活。慢慢地,一段最艰难的日子总算挺过去了。
在一个风光旖旎的春天,河两岸一簇簇粉红的桃花似乎在笑盈盈地迎来送往着每一个过客。这其中就有一位挑着竹器卖的生意人。这汉子四十岁上下,脸上汗涔涔的,黝黑的脸上两眼透着光。
“渴了吧。来,喝一杯茶!”伯伯从泡好的茶壶里倒了一杯茶递到那人手上。
“谢谢!”那人一咕咚就喝下去了,又来了一杯。
看到伯伯小木屋摆放的那些粗糙的竹器,那人好奇地与伯伯攀谈起来。原来,他是远近闻名的篾匠,手艺了得,做出的竹器精美又耐用。一路闲谈,他被伯伯的实诚打动,后来常来这里传授伯伯手艺。几个月后,伯伯的竹器做得越来越精致,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一家人靠着卖竹器总算度过了无人摆渡的危机。后来,生活渐渐好了起来,但伯伯仍在履行着当初的承诺。
三
时光荏苒,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政府出资在这条河道上建起了一座简易的多拱石桥。
石桥通行那天,村民们欢欣鼓舞,个个像过年一样开心。村乡县三级干部站满了桥头,剪彩的剪彩,致辞的致辞。老百姓在桥上跳起了秧歌舞,在桥的两头还有舞狮子庆祝的。
那天,我也在现场,人们像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中,只有伯伯闷闷不乐,躲在角落里悄悄垂泪。
“伯伯,你怎么啦?”我不解地问。
“没事,我高兴着呢!”他难为情地擦着眼泪。
“高兴你还流泪?”我正想问个明白。
“接下来有请李老栓上来讲几句话。”主持人突然提到了伯伯的名字。
一向木讷的伯伯被人拉拉扯扯上了台:“我、我不行的……”
“没事,你随便说几句。”主持人递过话筒。
伯伯用颤抖的双手接过话筒:“我,我高兴……”他情绪激动,张着嘴巴不知道说啥,突然又像个孩子般哇哇大哭起来。
“老李这是怎么了?”人们面面相觑。
“我对不起爷爷……”在众人的期待中,伯伯终于开口了,可是才说一句便哽咽了,努着嘴,伯伯用求助的目光看着我,抬起手用袖子揩眼泪。我懂伯伯的心思,从小他就把我当儿子一样看待。他觉得自己没有兑现对爷爷的承诺,辜负了爷爷的重托。造了桥,人们不再需要渡船了。他的心里一下子空落落的,像失去了魂灵一般。有人以为他丢了工作无法生活了,所以才这么伤心,其实不然,现在的日子变得越来越好,家人早就不让他摆渡了。可是他倔强地说:“渡船就是我的第三个孩子,是说丢就能丢的吗?”
是啊!他的生命早已融入到了摆渡的事业当中。这回的失业,岂不是丢弃了自己的孩子?岂不是失信于爷爷?
经过我的一番解释,县长呵呵一笑,郑重地说:“老李啊,你为乡亲们辛苦一辈子了,也该休息休息了。这样吧,你要是舍不得放弃这个职业,我们这正打算开发旅游业,其中就有游船这一项,还是由你来掌舵,怎么样?”
伯伯笑了,笑得皱褶如花,仿佛一下年轻了十几岁。他紧紧地握着县长的手,说了几十句“谢谢”。
从此,伯伯每天泡好茶,乐呵呵地坐在桥头,与乡亲们边聊天边等着……

恭喜老师佳作摘精,欣赏学习了。感谢分享,期待更多精彩。问好老师,遥祝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