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我们的中秋(散文)
每度中秋,我都在心中抱着那轮明月。我们的中秋,我们的爱。我不吝任何美词妙语,只想给中秋装订一本我的诗集,诗集里写满浓香的中秋故事。
风儿轻,云儿淡,丹桂飘香,香满楼,又是一年中秋至。星星眨眼,流萤相映,一轮圆月如丰韵的美人儿,羞答答地撩开洁白的面纱,用那双温柔多情的眼睛与人间深情相望,令我痴痴留醉,不经意间激起了我那丝丝缕缕的情愫,任时光之舟划向久远的过往,一半明媚,一半忧伤。忍不住手拈素笔书写曾经的记忆,留下点滴,温暖岁月。
一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团圆,庆丰收是中秋节不变的主题。中秋节之日,除了鸡、鸭、鱼、月饼各种美食之外,各种时令蔬菜与鲜果也纷纷登上餐桌,把盛大的节日气氛渲染得浓浓烈烈。
记得在七八十年代,物质远远比不上今日的丰盈。每年的中秋时节,上半年的瓜果蔬菜都已谢幕,下半年的瓜果蔬菜像害羞的小媳妇趴在菜地里迟迟不肯登场。
妈妈为了让瓜果蔬菜,赶在中秋佳节之日登上餐桌,每年刚立秋,便忙不迭地培土,播种。南方的立秋时节太阳还是毒辣的,为了苗子不让太阳光灼伤,妈妈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着菜园子。早晚浇水,白天用稻草覆盖,傍晚时分将稻草掀开,让菜苗子吸收着甘甜的露水。菜苗儿打着哈欠,睁开惺忪的眼睛,迎着风儿嘻笑上蹿。待到中秋日,小白菜,大白菜,萝卜菜……绿油油一大片。妈妈拣了一篮子,吩咐着我给这家送点那家拿点。婆婆婶婶们见着了我,眼里流露感激,慌忙停下手里的活儿,直起身子,一边和我说着话,一边拍打着身上的灰尘,理理衣角,转身回到屋里,抱起两个“丑橘”,温情地往我怀里塞,嘴里喃喃地念叨着,“没什么吃得,拿几个丑橘回去应一下节候……”阿婆的嘴动了动,仿佛还要说些什么,十指伸缩着在外衣口袋处摸了摸,仿佛想要掏些什么。这一切我都看在眼里,我知道,她是想再多回赠一点东西给我,但自己没有什么东西可拿出手了。其实,她们什么也不用说,什么也不用给,我的内心深处,早已感觉到了乡邻的那种质朴的情感。
我们的村庄在偏远山区,用现在的话说是“世外桃源”。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农业生产落后,所有的果木来自荒山野岭,乡亲们用镢头移栽到家门口。丑橘也是,品种没改良,又酸又涩,但农人们从没嫌弃,总要留到中秋节时才舍得釆摘,作为中秋夜祭拜月神的“贡品”。我家是外来人口,还来不及从野岭里移栽果木,乡邻送我家丑橘,我知道,那是对我家最真诚友好的“恩施”。
我手捧丑橘,心里甜美,脚步轻盈地回到家中,把丑橘高高地放在了香案上。
二
中秋节,是一个盛大而神圣的节日,它仅次于传统的春节,“礼数”不少。
中秋时节,也是农人秋收时节。地里的稻子金灿灿,在风中点头哈腰等着农人收割。不管多忙,中秋节这一天,妈妈不会含糊,她破例收了个早工,精心地把家里家外收拾得一尘不染。房前屋后经过妈妈的打扫,露出洁白的地面,颇像待嫁的新娘刚开了面,分外干净、喜庆。妈妈还在野地扯一把“辣蓼草”回来,放在屋角边,掺上几把瘪谷,点着。由于风吹的原因,火光一明一暗,像星星眨着眼晴,青色的烟儿一缕一缕,随着风儿的方向,飘啊飘啊,飘向遥远的远方。
我一直不明白,妈妈为什么一到中秋节,总喜欢用辣蓼草在屋前生一堆火。其实,妈妈并不懂得辣蓼草有什么功效。我猜想着,也许她知道这种植物含有“辣”,心想着一定具备了驱虫消毒甚至是“驱邪”的功能吧;也许妈妈想利用火堆在漆黑的夜里给家人带来光明、希望与激情;或许她想利用火堆在中秋之夜给这并不富裕的家庭多一份温暖吧。
我很佩服和感激妈妈,懂得利用自然来改善生活,增添情调。不,确切地说那是妈妈对家的一种美好精神,一种爱的守护!
饭罢,太阳已归西山,四幕渐合。妈妈收拾妥当,搬出小方桌摆在了庭院中央。我和弟弟学着妈妈的样子,搬出了小板凳,挨着方桌摆好。妈妈在桌面上规整地放置了一个刷了红漆的木制托盘,托盘上供上了月饼、丑橘和花生。在托盘的前方,摆了一个削了“头盖”的丑橘。没有头盖的丑橘,在托盘前一放,如蹲坐的神像,显得特别庄重。妈妈在上面插了三炷香,两旁分别立着红红的蜡烛。
在妈妈忙活之际,天上的星星眨着眼睛,一颗,两颗,三四颗……挤满了银河。盈盈的月亮撩开了神秘的面纱,露出柔和的笑脸,楚楚动人地俯视着辽阔的大地,把如水的月光直泻人间。顷刻间,村庄、田野、远山如玉雕,变得幽美、恬静。
妈妈对着月亮的方向,擦亮了火柴,点燃了蜡烛与香火,放了鞭炮,烧了纸钱,嘴里念念叨叨,祈祷着、感恩着。并把我叫过来,哄着我和她一起对着月亮拜三拜。有一小块黑云呈圆点状挡在月亮的小半边脸上,我不懂事,指着月亮大声嚷嚷:“瞧,月亮姐姐脸上长黑斑了。”妈妈紧张地扭过头,慌忙用手堵住我的嘴,望了望我,又连忙转过头惶恐地望着月亮,神情谦卑地念着:“童言无忌,童言无忌……”事罢,妈妈把我领进里屋,抱着我,用无比疼爱与不舍的语气告诉我说:“以后不能叫月亮姐姐,要叫月光爷爷,不能用手指着月光爷爷瞎说话,懂吗?”妈妈不放心,加重了语气补充了一句,“月光爷爷会割耳朵的”。我瞪着一双迷惑的大眼睛,下意识地摸了摸耳朵,将信将疑地点了点头。
今日回想,当初的妈妈对月亮是何等的虔诚与崇敬!我不相信这是迷信。祖先给了我们生命,自然界给了我们衣食。敬天祭祖,是对天地神灵的敬畏,报答天地承载之德,表达感恩和“不忘本”之情,这是人性的正能量。
三
儿时每年的八月中秋节,妈妈都是买两封月饼,一封叫“广桃酥”,另一封叫“麻子饼”,五块月饼为一封,分别用粉红色的纸包着,用麻绳系着,打着好看的蝴蝶结。月饼的油洇透了粉红色的包装纸,宛如花儿“咧开了嘴”,吸引着我和弟弟们的眼球。
我曾经在妈妈拆月饼包装纸的时候,轻轻拿过纸张,放在鼻翼间深嗅着,纸张散发着淡淡的油香味和天然木质味。我还偷偷地伸出舌尖,轻轻地舔了一下油染的地方,虽然不能吃,我还是把包装纸认真地对折叠好,装进口袋里,每当没人的时候,我都会掏出来闻闻,回味着月饼的香味。
这一次的中秋节比往年更为丰盛,不但多了丑橘,还多了花生。因为分田到户了,分到各家的土地可以自由支配。爸爸亳不吝啬地把家门口那块田地种上了花生。
七月份,花生把那小小的黄花,一朵,二朵,千万朵,朵朵洒在椭圆形的叶片上,在阳光的照耀下金灿灿的,分外夺目。再经过一个月的日晒、雨雾的浸染,泥土里的花生颗颗饱满,用手拔出,轻敲泥沙,连着茎叶举起,一颗颗花生像顽皮的孩子,你挨我挤,形象活泼,更像摇曳的铃铛,充满动感,仿佛能听见他们在风中的欢笑声。父亲说,孩子们总说月亮没有香,我就抓一把花生,给这个中秋节添上香料。父亲的话,就是一首诗,充满着浪漫的情怀,也给我们的心中添上了温暖。种花生也可以种出诗意,真令人不敢想啊。
妈妈祭月完毕,我们全家人围在一起,有说有笑。妈妈用手拆开粉红色的包装纸,分给我们三姐弟每人两块月饼,我美滋滋的把两块月饼全吃了。
妈妈剥开了丑橘,尽管丑橘的味道不是很好,带有极其强烈的酸味,可我们还是你一瓣我一瓣高高兴兴地吃着,我们时而皱着眉,时而咧着嘴,时而跺着脚,那表情怪模怪样,却依然可以引来一家人甜美的嬉笑声。我抬头望了望遥远的天际,天上的星星更多了,有的提着火把,有的眨着眼睛,有的三五个挤在一起,互相挑逗,有的成双成对,相视凝望……圆圆的月儿越发柔美了,深情地凝望着人间,把每一寸如水的月华洒遍了大地,大地充满了祥和与恬静。几只挂着灯笼的萤火虫绕着村庄飞来飞去,把整个村庄渲染的更加诗情画意。
四
中秋节第二天来到学校,课间,同学们得意洋洋地从书包里掏出月饼,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地吃着月饼。我默默地坐在座位上,后悔着自己昨晚把两块月饼全吃了,心里暗暗地发着誓,来年,我一定要把两块月饼都留到学校来吃,好好羡煞他们一番。我无意间地把手伸进书包,有个硬硬的东西碰了一下我的手,我下意识地摸了摸,掏出来一看,我简直不敢相信,那是一块散发着浓浓香味的“广桃酥”饼。我刚要塞进嘴里,好好享受一番,突然,我的大脑神经好像被人狠狠地拉扯了一下。家里总共十块月饼,有五口人,每人两块,我的书包多了一块,两个弟弟的书包里肯定也有,那爸爸妈妈……想到这里,我的心被猛然地撞击了一下,噙着泪水,难过地低下了头,小心翼翼地把广桃酥重新用粉红色的纸包好……自那以后,我仿佛长大了。
这件事情像电影里的特写镜头,永永远远地镶嵌在我的脑海里,影响着我的整个人生,让我多了一寸柔软的心,多了一份对人的体谅与关爱。父母的身教言传,总令我百感交集。太多的时候,我们排斥那些说教,唯有父母的唠叨最暖心,我的父母,当初是不是想着给孩子做出榜样,我不知,但榜样不是通过树立而高大,我更喜欢父母的默默引领。
五
烧瓦塔是我们这一带独具特色的中秋习俗。
中秋节当日下午,全村的孩子们聚集在村口的晒谷场上,颇有几分领导风范的“孩子王”新仔,吩咐着我们这群“娃娃兵”,有的四处翻找着瓦砾和砖头;有的上小坡拾捡着干树枝;有的开始叠瓦塔……大家各尽其职,干得热火朝天。有几个大人蹲坐在大树底下,眯缝着眼睛,吧嗒吧嗒地抽着烟卷,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闲天。他们突然站了起来,拍了拍粘在身后的灰尘,脸上堆着笑加入了我们“娃娃兵”。
瓦塔从地面逐层垒起,设有“灶口”,瓦片相互缠绕,环环相扣,颇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意思。瓦塔留有规则的空隙,在叠垒时逐渐收缩,成塔状,最后出现塔尖。占地面积约圆形饭桌大小,高丈余,造型十分美观。
乡亲们祭拜了月神之后,纷纷从家里赶到晒谷场的瓦塔边。晒谷场顿时沸腾了。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谈笑风生,并七手八脚点着塔火,有的往塔里塞茅草,有的放松枝,还有的腋下夹一把稻草从家门匆匆往塔边赶来。
瓦塔的空隙里窜出一条条“火舌”,把瓦塔浸染的遍体通红。大人们在瓦塔里洒上白酒和煤油,火舌迅速上蹿、腾空,气势极为壮观,仿佛要把整个天都浸染得通红。村民们同时也燃放了爆竹,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孩子们提着用橘皮做的灯笼,上蹿下跳,欢呼雀跃,天河里的星子仿佛就要应邀着下来了。还有一个孩子从家里翻出一对镲,一边击打着,一边唱着,“烧塔烧塔,越烧越发。塔火烧得旺,来年猪牛壮……”大人和小孩们抱成一团应和着,把中秋节的仪式推向最高潮。
乡村人的生活水平并不体面,但淳朴的乡邻人那颗热爱生活的心从没缺席,邻里之间总是真诚相对,和睦共处,让整个村庄呈现出一派祥和温暖,繁荣昌盛,红火热闹的诗意景象。所有的一切一切都寄托着乡邻人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与向往。
曾经的岁月虽然艰苦,但今日忆起却尤为温暖。如今的生活条件好了,各种物质应有尽有,人们生活有了云泥之别。中秋节的活动变得更加多姿多彩,规模越来越盛大,但我相信,乡村里的那种醇厚的民风一定不会丢失。
我没有去查证中秋节起于何年,有何本意,只懂得月寄相思,日子但愿月华如泻,和好美满,年年相似。圆月啊,中秋澄澄,日子啊,年年如新。这就是我们的中秋,总是特别的,谁说月到中秋都一样。